关于《哥儿》中“红衬衫”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

2011-08-15 00:42吴宦熙宜宾学院外国语言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名作欣赏 2011年17期
关键词:哥儿夏目漱石衬衫

⊙吴宦熙 杜 云[宜宾学院外国语言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关于《哥儿》中“红衬衫”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

⊙吴宦熙 杜 云[宜宾学院外国语言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哥儿》创作于1906年,是以作者本人在松山中学任教的经历为原型的写实作品。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的塑造栩栩如生,深受读者欢迎。本文以其反面人物“红衬衫”为例,试图在通过对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解读的基础上剖析其人物性格,进而透视明治教育背景下的邪恶势力人物形象。

《哥儿》“红衬衫” 人物形象 塑造

《哥儿》1998年被日本《文艺春秋》杂志社评为“20世纪你最喜欢的十本日本著作”中的第一名,由此可见在日本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它的成功与文章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日本名作《哥儿》创作于1906年,从其背景来看,正是明治时代教育腐败的时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采用了王政复古的政权形式,但它实际上是专制主义的天皇制政府,是一种强权政治。而又在1889年,明治政府颁发了《教育敕语》,它要求全体国民效忠天皇并绝对服从。教育官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控制着一切权力并私结团伙,想尽一切办法排除“异己分子”,教育界的黑暗和腐败势力盛行,而作品中的“红衬衫”正是这一时期教育官僚邪恶势力的典型代表。夏目漱石正是把犀利的笔锋指向日本教育领域代表人物的丑恶现实,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进而揭露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专制主义天皇制及其抑制个性的盲从主义教育制度。可以说《哥儿》是一部批判精神很强的作品,而其批判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红衬衫”这一人物形象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对“红衬衫”这一典型的邪恶势力代表人物的刻画,生动地描绘了明治时期“肮脏、气量狭小”的日本式的邪恶势力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读者感到“轻快洒落、十分过瘾”。正是如此,作品《哥儿》显示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整个日本文学史上经久不衰。

一、作品中人物设定状况分析

夏目漱石的前期代表作《哥儿》,是一部学校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该作共十一章,除第一章描写主人公哥儿少年时代的经历外,其余的十章都是写哥儿在四国一所中学任教期间与教育界的腐朽、邪恶势力做斗争直至最后愤怒离开的经历。也就是说该作品的主题就是揭露明治时期教育界的腐朽和教育官僚的邪恶形象。因此在人物设定上,作者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如果说不通过对比,仅从邪恶势力本身的丑恶嘴脸进行批判的话,绝非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人物的安排上,作者设定了对立性极强的正反两派人物。正面人物有自称“江户儿”的“我”和绰号为“豪猪”的数学学科主任,是当时弱势群体的代表;反面人物有绰号为“狗獾”的校长、绰号为“红衬衫”的教务主任、绰号为“蹩脚帮”的图画教员,是当时丑恶嘴脸的典型人物代表。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正反两方人物形象,具体表现在:

自称“江户儿”的我莽撞耿直、正直善良、富有正义,但做事情比较冲动,不善于运用计谋,过分天真,易受人挑拨,正可谓是一个性格鲜明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是作者刻画的正面人物的代表。“豪猪”性格豪爽、为人正派、同情弱者、好打抱不平,身上充满了会津人的豪爽,是我到四国第一个给予“我”帮助的人。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为反面人物的刻画打下了伏笔。

绰号为“狗獾”的校长狡猾而擅长欺骗,总是装模作样,摆出一本正经的作风,以“教育化身”自居。在众人面前,大讲特讲教师必须“被仰为全校的师表”、“广施个人的德化”,而事实上不仅不付诸行动,反而在暗地里却与“红衬衫”相勾结,做尽坏事,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日本是一个特别讲究“上下关系”的等级制度社会,在语言的使用上很是区别对待,即符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这一特点。由于“狗獾”是校长,日本作者没有从正面过多地描写其形象,故用了较多的笔墨重点刻画了“红衬衫”。此人“是文学士”,“当然是个大学毕业生”,“说话细声细气活像个女人”,用的是女人的手绢,简直使你分辨不出他是男是女。他有一个怪癖,就是一年四季都穿法兰绒的红衬衫”,他总喜欢说一些用片假名写的外国名字以显示他是“列身于上流社会”的“正人君子”。“红衬衫”口蜜腹剑,“是个不简单的家伙”,“是个阴一套阳一套的家伙”。

因此从上述人物设定的状况来看,“红衬衫”必然成为了作者重点批判的对象,也就是说通过对“红衬衫”的批判和揭露就能透视明治教育背景下的邪恶势力人物形象。

二、“红衬衫”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对“红衬衫”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而在对“红衬衫”这一人物的刻画上,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都显示出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风格。正如著名作家兼评论家伊藤整所评论的那样:“这是一部用日本式的手法描绘日本式的性格的作品”,“塑造了典型的日本人”。但在对“红衬衫”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者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呢?笔者拟从语言和修辞方面进行如下分析。

1.从语言方面来看

文学这高雅的殿堂,轻卑语言通常被看做是粗俗、淫秽之物,怎能登上文学这个大雅之堂呢?《哥儿》这部作品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轻卑语言,特别是在“红衬衫”这个典型的邪恶代表人物上作者用得相当多,据笔者调查总共出现了88处。比如:

①妙な病 があった者だ。

②赤シャツは 味の るいように しい声を出す男である。

③女のような声を出すだけに心配性な男とえる。

④文学士なんて、みんなあんな 中ならつまらんものだ。

⑤表と とは った男だ。

⑥それが勘五郎なら赤シャツは嘘つきの法螺右 だ。

通过大量的轻卑语言对“红衬衫”进行卑辱,不仅揭示了正反两面人物的敌对关系,更为关键的是生动地塑造了“红衬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大言不惭的可笑嘴脸的邪恶形象。

2.从修辞方面来看

作者不仅在语言上对“红衬衫”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更用了高超的修辞艺术来进行刻画。通读全文,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所谓对比就是指将两种事物安排在一起,以强调显露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故有比较之意。当然对比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同一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本质相比、一事物于另一事物相比”等。笔者在反复研读作品的基础上,发现对“红衬衫”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采用了“同一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本质相比”的方法,现加以具体分析。

主人公哥儿第一次见到“红衬衫”的时候,对其表面现象进行这样的描述:

在寒暄的过程中,有一位教务主任某某先生。据说他是文学士。文学士嘛,当然是个大学毕业生,了不起的人物喽。他这个人说话细生细气活像个女人。尤其使俺吃惊的是,明明这样的大热天,他却穿着法兰绒的衬衫,不管他是怎样的薄料子也罢,总之,肯定是要热的。果然不愧是位文学士,所以才穿上这种煞费苦心想出来的服装。而且那还是件红衬衫,这简直是有意愚弄人!后来,俺一打听,这家伙整年都穿红衬衫,想不到天下真有这样的怪癖!据他本人解释,红色对身体有好处,为了保养起见才特意定做的……

“红衬衫”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这样的:从地位来看,他是教务主任,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学历上来看,是个大学毕业的文学士,可谓高不可攀;其“细生细气”的说话声听起来貌似很文雅;就连终年都穿“红衬衫”的特殊怪癖,都被视为养生之道,真是个高雅之士。

而在寄宿生事件上,“红衬衫”这样说道:

“听说寄宿生的越轨行为,我作为教务主任,也感到有疏漏之处,同时也深为平时自己的德化未能及于少年,而深感惭愧。我以为,此次事件,是有某些缺陷始行发生的。如果单看事件本身,似乎只是学生方面有错误。不过,追究一下它的内情,责任也许反而在学校方面。因此嘛,如果只是就浮在表面上的现象给予严厉处罚,很可能反而招致将来不良的后果,而且少年血气方刚,活泼好动,缺乏判断善恶的能力,很可能半无意识地干出这种淘气的举动。因此,如何处罚,当然应由校长进行考虑,不是我所能置喙的。不过,希望充分考虑这种情况,尽可能予以从宽处理。”

在住宿生闹事的处理会议的发言中,似乎让人感觉到“红衬衫”处理问题十分妥当:因为他不但承认了自己工作失误的错误,还表现出了尊重校长的处理意见,同时还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着想。真是一个工作能力极强,道德素质高的教导主任。在会议的最后,“红衬衫”又发言:

“本来,中学的教师,是列身于上流社会的,故此,不应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如果沉溺于此,就必然会造成品位上不良的影响。不过,人总是人嘛,如果没有什么娱乐,到这种偏僻的小地方来,是很难生活下去的。所以去钓鱼啦,读读文学书啦,或者写点新体诗和俳句啦,总之,必须寻求高尚的精神娱乐……”

这样的发言从教师的工作本质特点来看,的确合情合理。可以说当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一般都会感觉到“红衬衫”的确是一个正直的真君子。但这一切都是作者对“红衬衫”的表面现象的描述。事实本质是怎样的呢?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逐步对“红衬衫”的本质进行了揭露:

“红衬衫”要求教师“不应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必须寻求高尚的精神娱乐”,但自己却暗地里与艺妓玛利亚在“角屋”(和艺妓幽会的地方)过夜。接着又指示其弟弟堀田君邀请哥儿到街上去看舞蹈,并设下阴谋诡计让其卷入本校学生和“师范生”打架的混战中,进而联系当地报纸对哥儿进行诬陷报道。通过这前后一连串事件的对比,让读者看到“红衬衫”的真正嘴脸和本质。也就是说作者通过“红衬衫”的冠冕堂皇的表形现象和丑恶的本质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红衬衫”那种“性格阴险、巧言令色、阳奉阴违、不择手段、口是心非”的流氓形象。

结 语

以上在对《哥儿》中正反面人物设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其反面人物的代表“红衬衫”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了解读。中篇小说《哥儿》是夏目漱石的前期作品,而处于创作前期的夏目漱石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特别是《我是猫》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明治乃至整个日本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历史地位。因此夏目漱石在《哥儿》中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对比等高超的修辞手法,强烈地批判了“红衬衫”那种“性格阴险、巧言令色、阳奉阴违、不择手段、口是心非”的流氓形象,进而揭露了明治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官僚的种种丑恶形象,最终达到批判明治时期腐朽的政治制度及教育制度的目的。

[1] 刘振瀛.日本文学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 李光贞.一篇讨伐日本教育界腐败的檄文[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吕兴师.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前期作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4] 陈希我.夏目漱石:永远的反动派[J].名作欣赏,2009(9).

[5] 邓传俊.夏目漱石《行人》中的阿直形象试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7(2).

[6] 徐一平等.中日对译语料库[M].北京: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2003.

作 者:吴宦熙,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日语语言文学及中日语言对比研究;杜云,硕士,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化及日语语言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哥儿夏目漱石衬衫
李哥儿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狐女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狐女
时髦衬衫穿搭提案
格格不入
我爱你
针织衫&衬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