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话语中的社会现实
——评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

2011-08-15 00:4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300
名作欣赏 2011年17期
关键词:迪克新闻报道话语

⊙范 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300]

新闻话语中的社会现实
——评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

⊙范 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 510300]

新闻话语,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主流声音。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既有各种公众话语的共性,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独异特点。新闻中主导的叙述模式、媒体制造的神话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话语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新闻 叙事话语 社会现实 梵·迪克

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日益增大,新闻学与传播学也相应成了“显学”。研究者在新的视域中对媒介现象进行多维阐释,新闻研究朝着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话语策略和前沿学说。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①,便提供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报纸新闻理论。

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这几大媒体中,报纸杂志的历史承传最悠久,形成了较稳定的运作机制和话语方式。《作为话语的新闻》关注的就是报纸新闻,即每天在报纸上发表的新闻话语、新闻稿件。而作者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非常明晰,他把新闻主要当做一种文本或话语来进行分析。话语分析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它从语言学、叙事学、文学理论、人类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言语传播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获得滋养。尤其是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为人们的思维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继起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无不从中受益,人/语言/现实形成三维互动的关系,语言的地位日益凸显。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甚至将人们的历史实践总体归结为一种话语表述方式,他认为人类历史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话语组成。历史实践虽然表现为主体的物质行为,但行为与话语有着紧密的联系,话语指导着人们的历史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行动是话语的产品。福柯把历史事实与话语实践等同起来,无疑带有“话语决定论”的倾向,“忽略了语言之外的历史发展”②,但是,福柯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同样的深刻。我们考察任何类型的话语时,更有意义的不是对现象本身进行描述,而是要看到特定话语背后更加深广的思想意识和关系:谁在言说,以怎样的立场、观点言说,支配话语消长起伏的权力关系是如何运作的。权力的施展如何创造出新的话语方式,新的话语方式反过来又如何加固某种权力模式。像新闻话语,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主流声音,我们对它进行话语分析,不仅要将新闻的文本结构阐述清楚,还要对新闻话语如何与社会互动做深入剖析,包括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记者、编辑的思维观念成见,新闻机构的运作机制、采编模式、发表原则,新闻制作中的意识形态和官方约束、事实隐瞒、新闻报道中异常行为的解释范畴和因果模式,新闻中主导的叙述模式、媒体制造的神话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话语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正是在话语分析理论发展的背景之下,梵·迪克把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来进行研究。他不仅对新闻报道结构进行条分缕析,还从新闻参与者的社会认知角度集中探讨了记者的新闻制作过程和读者的新闻理解过程。他的研究表明,新闻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透过媒介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形成的复合视野,梵·迪克力图观照记者的职业特点和话语方式,追踪新闻文本的制作流程和传递、交流途径,剖析受众的消费需求、欣赏趣味和阅读习惯。从新闻的选择、制作和话语加工来看,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事件发生,新闻工作的对象具有数量无穷和转瞬即变的特征,但绝大多数事件都不可能成潜在新闻事件,媒体报道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虽然对象具有无穷无尽的特点,但媒体也有一个功能强大的观察过滤器。媒体每天通过精心选择事实来报道、建构现实世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全景式的再现或“有闻必录”,而是一种目的明确的选择性行为。正如梵·迪克所强调的,新闻话语是非个人作品,因为新闻不是某一个人单独写作而成,而是私营或公立的制度化组织制作、表述的产品。新闻报道不是个人的体验或经历,通常也不表达个人的信念和观点。按盛行的新闻职业理念来说,新闻报道是新闻事实的非个人化表达。制作新闻的方法和对外部新闻来源以及文献的依赖,导致了记者们都带着意识形态去描绘这个世界。而媒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客观、真实报道自居,并以此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观念,但媒介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

新闻话语是怎样重构社会事件的呢?一般认为,事件之所以值得媒体报道,是因为它具有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按照梵·迪克的定义,它指的是新闻专业从业人员共同认定以及新闻媒体面对的公众间接认同的有关事件和话语是否值得报道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对新闻信息作出选择、关注、理解、再现、回顾以及一般性运用等决定的认知基础,新闻价值通过媒体反映了社会话语再制作中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譬如报纸上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其版面位置、稿件数量、采写角度以及其他策略,都与社会上的主流看法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梵·迪克指出,媒体信息并不是透明的、一目了然的,如在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时所显示的那样,新闻报道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以美国媒体为例,1989年以来,他们关于中国的报道大都是负面的,即使是正面的事情,也要鸡蛋里挑骨头做负面的报道。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不断强化这样两大主题:即侵犯人权和构成威胁,其对华报道总是与“专制”、“侵略”、“威胁”、“压制”、“盗窃”等字眼联在一起。③这种偏见也表明,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客观中立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我们在报刊等媒体上获取的事实,是一种媒介化的现实。

在这个意义上,梵·迪克认为,媒体作为复制社会主流力量和观念的一种形式,具有重构社会现实这一本性。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媒介的认识论,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媒介现实代替了原初的本真现实。

新闻报道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既有各种公众话语的共性,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独异特点。在英语中,使用“新闻故事(News Story)这一术语,这意味着新闻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作为话语的新闻》便详细说明了新闻故事为什么和如何不同于别的故事。

大众传媒遵循着特定的新闻采写、编发机制运作,与其他话语类型相比,新闻话语的主题组织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由于媒体处于社会政治和公众领域的监管之中,新闻报道通常是按照现行主流论调来撰写的,媒体通过某种固定的认知和解释框架来操作新闻。对此,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阐释,如高夫曼提出的“框架”概念④,揭示了新闻传播的策略性,它一方面要突出呈现某些事实,另一方面则要遮蔽或削弱某些东西,从而形成对事件的报道、解读,并控制读者的注意力和重心,导致一种舆论倾向。也就是说,新闻报道通过对信息的过滤、事实的选择和特有的叙述模式和修辞方式,以达到报道的目的。

对于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梵·迪克的关注焦点在于新闻事件的再现和新闻话语的生成方式,以及新闻的主题用何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组织、实现、表达和暗示。传媒机构的立场、姿态,往往在新闻的取舍、报道的重点等方面会显现出来,受众可以在新闻文本中感受到这种总体倾向。例如,从标题、导语和相关句子中表达的细节信息,读者能够推导出主题。梵·迪克通过对新闻文本的精细解读发现,新闻话语中主题实现或阐述最明显、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组装性,即每个主题只在某一部分中体现,而不贯穿于整个文本,这一点很不同于其他话语形式。这种结构特点是由新闻中信息相关性的倒金字塔原则造成的,即新闻话语中最重要或最相关的信息须放在整个文本和句子最显著的位置。这意味着每个主题中处第一位的总是最重要的信息。

一种认识和判断的形成,离不开对事实的分析、阐释,有的记者在叙述中夹杂着对事实的诠释和价值评判,这在词语、句式和叙事视角的选择上都可以体现出来。观念的建构其实也是一个对事实的认知过程,经过媒体对事实的解读,社会性的认知秩序、心理秩序由此逐步建立起来。当然,新闻报道的主题通常并不是直接呈现的,新闻稿件中有许多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义。梵·迪克细致地考察了新闻话语的隐含意义、新闻话语的风格和修辞,这些涉及的都是新闻报道如何表达的问题。作者揭示出,新闻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语境中各种因素的控制。如我们熟悉的党报,更注重的是政治因素,其新闻风格大多庄重、严肃;都市报则表现出形式活泼的特点,市场化、大众化程度较高。而新闻中修辞手法和结构的运用,取决于传播目标和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如引述当事人的话即是一种情感诉求,能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媒体在报道某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时,标题、句式、语词的选择,都可能折射出某种价值评判。如很多西方新闻媒体一方面经常报道以色列军队的军事行动是“袭击”,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对手,巴勒斯坦进行的就是“恐怖主义的攻击”。这些例子说明新闻报道中的措辞和隐含意义都反映了记者从他的角度和立场所作的评价,梵·迪克对新闻话语的修辞分析,没有停留在表面和浅层,而是将修辞、语义和价值分析结合起来了。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解读,也是梵·迪克研究的一个方面。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体创造和使用的概念、语言、形象,为公众思考和讨论问题提供了依据。对于这种现象,梵·迪克贯穿话语分析的方法,深入讨论新闻事件是如何作用于受众的心理感知和思想意识的。在他看来,受众对新闻话语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一方面和个人的知识结构、思想理念等相关,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共享的舆论定势、意识形态相关。媒体的报道,也是受众返观自身形象的一面镜子,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潜移默化地被大众媒体塑造着。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新闻报道,大多着眼于实务操作方面,以服务于新闻业务。而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作者对新闻结构和功能、新闻制作和接受的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跨越多个学科,包括对新闻话语和新闻流程进行语言学、话语分析、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等。应该说,每一种研究方法通常都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具体的运作方式,不同的阐释模式规设了研究者解读新闻话语的不同视角或方向,其对媒介现象的呈现与遮蔽几乎是同在的。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来把握媒介话语,立体地观察研究对象,透视媒体本身的多元复杂性。

① [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② 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③ 刘继南、周积华等:《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334页。

④ E.Goffman,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4.

作 者:范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迪克新闻报道话语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画与理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小学生迪克比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小学生迪克比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