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变化气质” 谈张载的 “成性” 观

2011-08-15 00:43刘革强
剑南文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张载天道气质

刘革强

从 “变化气质” 谈张载的 “成性” 观

刘革强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 ,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 的奠基者之一。张载由“性”“人性”“成性”串起一条做人成圣韵线索 ,以“知礼成性”“以学成性” 为学人提供一条 “学至成圣”的途径。

张载在《太和篇》中说:“由太虚 ,有天之名;由气化 ,有道之名;合虚与气 ,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 ,有心之名。” 。在这四句纲领中 ,“合虚与气 , 有性之名” 是张载为其 “性” 观的一个定位。“性”在张载的哲学中是一个大范畴 ,总体来说 ,“性”是与 “道”与“天”具有同样本体地位的概念。张载说:“性通极于无 ,气其一物尔 ,命禀同于性 ,遇乃适然焉。”“性乃气所固有。”“天地生万物 ,所受虽不同 ,皆无须臾之不感 ,所谓性即天道也。”“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 ,性也 ,不能为一 ,非尽性也。” “性者万物之一源 ,非有我之得私也。” 这些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性”与“气”不可分 ,“性”是人和物所共有的共同性;二是说“性”与“天”“道”一样具有本体地位。张载的“性观”改造了以往就“天”言“命”,近人言“性”的传统观念 ,不但为“人性”找到根源 ,而且使儒家的“天命”观更具哲理性。

创立“天道”观的目的之一是为“人道” 观树立深厚的哲学基础 ,张载沿着“太虚即气”、“天人合一”的思路 ,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他认为“人性”的本源就是“天性”,在此基础上 ,他对人的本性进行阐述 ,提出他的“人性”观。张载认为:“性之本源 ,莫非至善”,就是说他主张“人性本善”。传统儒家“人性本善”的理论存在着矛盾 ,即人性本善 ,恶从何来 ? 为了从理论上解决这一矛盾 ,张载作为儒家学者 ,第一次提出两层人性说 ,即“人性”包含两个层次“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低层次的善恶相间的状态 ,“天地之性”是高层次的完美至善的状态。首先 ,对“气质之性”张载这样阐述:“气质犹人言性气 ,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 ,质 ,才也。气质是一物 ,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 “褊是气也 , …… 大凡宽褊者是所禀之气也 ,气者自万物散殊时各有所得之气。” “人之刚柔 ,缓急 ,有才与不才 ,气之偏也。” 这里“气质” 是指由“气”构成的生物实体 ,既包括人也包括物。由于“气”扩散开来的状态万殊不一,所以人所禀受的“气”也各有偏全。因此就有人性善恶相间的状态。在张载看来,“气质之性”是生物由物质本性决定的生理本能、生存本能,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和欲望。他充分肯定人正当的生理和生存欲望,他说:“饮食男女皆性也,是乌可灭。” 张载反对的是“气质之性”中的恶,即不加节制的欲望和需求。“气质之性”并非全善,因此,不能离开“天地之性”来讲 “气质之性。”

其次 ,对于“天地之性”张载这样表述:“性于人无不善”。“天地之性 ,久大而己矣。”“湛一,气之本;攻取 ,气之欲。” 。他认为 “天地之性”是一种久大永恒的善性;是清澈纯粹的状态;也是一种本然状态。这种纯粹的至善性才是人性的根本。

再次 ,张载认为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人是由“气”构成 ,是“气”聚时的一种特殊状态 ,因此产生出人的“气质之性”。由于“气”聚的状态是来源于“气”的本然状态 ,所以人的“气质之性”里就包含着“天地之性”的成分。他形象地比喻说“天性在人 ,正犹水性之在冰 ,凝释虽异 ,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 ,昏明 ,其照纳不二也。” 这就是说人的“气质之性”虽然千差万别 ,但其中都存在着“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 ,那么如何祛除“气质之性”对“天地之性”的遮蔽 ,使“天地之性” 呈现出其本然的状态 ,张载提出 “变化气质。”他认为只有从“变化气质”出发才能恢复“天地之性”。

张载认为“变 ,言其著。化 ,言其渐”。“变化”就是事物在运动中逐渐积累到产生显著改变的过程 ,“变化气质”就是要逐渐祛除人性之中的恶 ,使人性本善全然呈现。在这里它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把 “天地之性”从“气质之性”中清理出来 ,以保持“天地之性”所固有的善性。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 ,君子有弗性者焉。” 人性中包含“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 “善反之”就是要善于追寻“气质之性”中的“天地之性”。君子把 “天地之性”看作是理想的人性。“变化气质”就是做这种剥离工作。其二是以“天地之性”改造“气质之性”,把人的欲望置于道德的控制下 ,从而使“气质”变好。他说“变化气质 ,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层者乎 ! 居仁由义 ,自然心和而体正 ,更要约时 ,但指去旧日所为 ,使动作皆中礼 ,则气质自然全好。”。这就是说 “道德修养”对“变化气质”极其重要。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 ,无论是居于“仁”,从于“义”,还是皆中“礼”,都是为了使“气质”变好。

“变化气质”的过程是恢复“天地之性”的过程。而恢复“天地之性”的过程又是“成性”“成圣”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途径从实践层面上讲就是要“知礼成性”“学以成性”。

张载认为“礼”不仅“出于人”,“礼”也“本于自然”。“礼”既是典章制度 ,又是人性的本原 ,他还把“礼”归于“理”,既是“气”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顺而不妄” 的规律 ,又是制定道德规范的依据。“知礼成性”就是用既合“天道”又合“人道”的“礼”来培养造就人 ,使人的“天地之性”充分发展。他说:“人必礼以立 ,失礼则孰为道 ? 知礼以成性 ,性乃存 ,然后道义从此出。” “礼所以持性 ,盖本出于性,持性 ,反本也。凡未成性 ,须礼以持之 ,能守礼己不畔道矣。”“礼即天地之德也 ,如颜子者 ,方勉勉于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勉勉者 ,勉勉以成性也。” “礼”既是“天道”规律 ,又是合理的道德规范 ,所以持“礼”可以治国 ,可以成性。张载将“以礼成性”推行在现实生活中 ,他在教学中“多告人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还强调学习对于“成性” 的至关重要性。他说:“强学以胜其气习。”他认为“变化气质”的办法是“克己”,“心弘”和“学习”。人不能“克己”想做的事往往做不到是因为“心”不弘 ,即“心”中没有“义理”,而“克己”,“心弘” 都要通过学习 ,进行思想灌输才能实现。他说:“领恶而全好者 ,其必由学乎 !” 张载认为 ,“变化气质”达到完全的善性 ,人们一定要走学习之路。很多人在“变化气质”方面没有进步 ,是因为不知“学” 的缘故。再者 ,气质奸的人是学习的结果 ,气质不好的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气质恶者学即能移。” 关于学习方法 ,张载提出六句格言:“言有教 ,动有法:昼有为 ,宵有得:息有养 ,瞬有存。” 。这是说 ,学习要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起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懈怠;学习要有“法”,就是学习要达到“变化气质”的目标。关于学习还需要防止四种偏向:“学者四失:为人则失多 ,好高则失寡 ,不察则易 ,苦难则止”。张载对“学习” “成性”的阐述对学人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他还说“仲尼发愤而化至于圣”。 按照人的本性 ,每个人都有达到最高修养境界的可能 ,人人可以成为尧舜 ,实现目标的关键在“学习”。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张载天道气质
早春
天道
得心应手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让鹰城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漫画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