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绘画的意境
——读伍蠡甫“论中国绘画的意境”有感

2011-08-15 00:43曹延潼
剑南文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律动意境宇宙

曹延潼

浅谈中国绘画的意境
——读伍蠡甫“论中国绘画的意境”有感

曹延潼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其本质特征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从宗教方面讲,它是一种意识神的高级思维活动。

伍蠡甫先生是中国美学界和画坛的老前辈,主编和撰写了大量有关中西绘画及其理论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理论,作了持久深入的研究(蒋孔阳语,见《中国画论》序言)。在《中国画论研究》一书中,伍老系统而又慎密的阐释了“中国绘画的意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文人画风格”“艺术形式美”等个人观点。伍老站在唯物主义审美原则的立场,指出意境必须从现实中来。其阐述有一定新意,但也觉得有些许偏颇处。

一、意、情、心、神的概念问题

在“论中国绘画的意境”一文中,伍老并未对“意境”一词提出明确的定义,只是简单的概括为“…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对艺术家、文学家的思想、感情所唤起的能动反应。”“艺术意境的产生及其体现的过程是内容指导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过程。”(见《中国画论研究》)这种论证似乎过于笼统,并无根本性建树。更为遗憾的是伍老将中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心、神、情、意”的概念混为一谈。他说,“画家为了提捉对象的神或意,而首先没有凭自己的意或思想头脑,去接触对象。”又说,“这意或神,也就由对象客体转到画家。”在文章中伍老没有具体阐释心、神、情、意的区别,只是将其概括为一种思想头脑。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心、神、情、意的概念是不同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夫情以景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造。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说明是意造就了情跟景的相容,同时意也超出了情的层次。古人说情景交融,情是景派生出的感情,喜怒爱好也是感情。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我们平时说的万物的生机,自然的生机,这种生机便是我们要写的“神”。神是形的灵魂。心的概念多见于佛教,如自性清净心、妄心、贪嗔痴心等(请参阅《 佛学大词典 》)。因为“心”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思想。意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种识,而在道教中被认为是由神(写形的灵魂)发出的思维活动。

二、意境在不同社会层面上的理解问题

伍老站在唯物主义的审美原则上,提出意境从现实中来,来源于社会实践。如果意境来源于社会实践,那为什么西方没有意境的概念呢?英国评论家贡布里希写过一本书《艺术与幻觉》,这种幻觉与想象的概念大抵有点像中国意境的意思。实际上,以西方的实证科学很难来解释中国的意境。著名美术理论家高名潞先生也在当下提出“意派”的理论,旨在“意”上融合中西。他提出意派在中国有三个阶段:意象、意理、意场,场是意的存在。高名潞这样阐述意派,“意派在语言上不让你饱满,不说清楚,留有余地,给你一个复杂性的解读空间。”(见高名潞《意派论》)也有人这样解释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百度搜索定义,无考证)。无论如何,将意境理解为一种空间存在可能更具形象性,无论是自然空间还是心理空间。

三、从古代玄学阐释意境

对意的理解必须要结合中国人的宇宙观。意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理论中的最高目标。早在《周易•系辞》便有“言不尽意”,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说明意是很难用语言说清的。意境并非等同于佛家讲的境界,但是二者也有某种联系。意境分两部分,实之境与虚之境,非常合乎易经中的阴阳学说。阴阳说承认人是由阴跟阳两部分组成的,也就是人体中有阴阳存在。中医也是根据这一理论来治病的。一虚一实,一阴一阳。虚跟实是互为存在的。那么我们可以引申的理解为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实我,一个虚我。人跟宇宙自然的统一正是实我的存在与虚我的游弋。王夫之在论书法时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也说明空白处是一种虚我的存在。以白当黑和无象也是虚境入画的重要运用。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学会用虚和对实的刻画是同等重要的。明代艺术批评家李日华说:“山水画有三次第: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瞩,三曰意之所游。(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春秋时孔子见老子,观老子半天未动,问其原因,老子言其在神游。庄子注有《逍遥游》,庄子梦蝶实际也是一种意游。同样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喜欢“沉思”。孔子的神思、庄子的意游、苏格拉底的沉思都是虚我在意的虚境中思索或游弋。

代表意的虚我不同于佛教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识,也不能牵强的理解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法引论》中关于人的结构论述中的“本我”。它的概念很抽象,不妨理解为太极中的“气”。四两拨千斤正是虚我的功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境,它是虚我或者说气在特殊空间里的状态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生命律动“,或者说它在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因为人本身与宇宙是同化的。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对生命律动的体验。因此意境来源于内心生命律动与宇宙的通达。而非伍老说的来源于社会实践。可能社会实践会影响到对意境的感受。这也说明为什么“老笔”在对意境的交代上比那些年轻的更有力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笔”对生命的感受也会更深。

四、意境与创新

伍老在对其它地方的解读也有误。如他在释祝允明的“天地间物物皆有一种生意”时说“意思是绘画能创意便是有生意。永远创新,使生命常在,实为意境的标志。”笔者认为祝允明的生意实际是生机的意思。也就是物的生命律动。祝允明的意思可能是“天地万物都自有一种生命律动存在。”伍老说永远创新才能使生命常在,才能更好的体现意境。(《中国画论研究》)言外之意是没有创新就没有意境了。这种创意可能仅体现在绘画之法的改变与观念的变化上。因为意境的本质在于挖掘生命的律动,生命不可能去创新。那么对于意境而言就没有创新一说。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元最尚意。赵孟頫在艺术主张上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那么这种“古意”是不是也是创新得来的呢?陈丹青不承认“创新”这个词的存在也是有其道理的(陈对创新的批判见《新周刊》陈丹青专访)。

总之,意境是形而上的对宇宙生命的认识。是个人与宇宙同化,对生命参悟的结果。简单理解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或者说来源于社会实践未免过于实证与偏颇。或许伍老的关于意境的唯物理论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实受体制所限。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律动意境宇宙
和谐律动
宇宙第一群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这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