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波和《掩埋》

2011-08-15 00:42北京
名作欣赏 2011年22期
关键词:避震唐山纪录片

/[北京]丁 东

作 者: 丁东,学者,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文化十日谈》等。

当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地震。从海地、智利、新西兰、日本、缅甸到中国的汶川、玉树、盈江,近几年连续发生的大地震,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财产损失不可避免,人的伤亡能不能避免或降低?各国都有不同的探索。成功的经验让人称赞,惨痛的教训令人叹息。难题之一,就是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现在,主流的说法是地震不能预测、预报。但是,独立电影人王利波却以纪录片《掩埋》表达了不同的思考。

王利波生于1973年,曾经从事过乐队鼓手、音乐策划、舞台剧本创作等多种工作,后来走上了纪录片拍摄之路。《掩埋》在2010年5月香港举办的第六届纪录片交流周上获得“优秀纪录片奖”,使他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这部由王利波个人投资五万元拍摄的纪录片,通过采访当年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黄相宁、北京地震队耿庆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华北组组长汪成民等专家,讲述他们在唐山地震前,历经艰难,向国家地震局发出了准确预报;还采访了当年山海关一中地震科研小组负责人吕兴亚、唐山乐亭红卫中学地震科研小组负责人侯世钧、唐山二中地震科研小组王书蔚、李伯齐夫妇。他们以简陋的仪器观测地电、磁偏角、水氡的变化,持续不断地作出记录,抓住了地震前一系列宏观异常,也向有关部门正确预报了唐山地震。当年青龙县科委的王春青,回忆了他把汪成民发出的临震信息带回县里,县委作出防震预告,创造了全县无人丧生的奇迹。片中还展示了作家张庆洲保留的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的录音,是他毅然决定向全县百姓传达临震信息。他掷地有声地说:“别人拿乌纱帽当乌纱帽,我拿乌纱帽当尿憋子,我考虑的是全县四十七万人!”片中还展示了很多文献档案:20世纪70年代的地震界内部刊物、写给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中学老师观测用的图纸、国家地震局关于青龙县避震成功的简报。这部纪录片以事实表明,唐山地震不但有前兆,而且专家和基层群防群测人员都有正确预测,是国家地震局某些人失职,未能提请中央政府作出防震预报。二十四万多人丧生,超过东京大地震,成为20世纪全世界一次地震死亡人数之最,历史教训太惨重了。这部影片风格冷峻,节奏沉稳,处处以史料说话,像一部沉重的编年史,让人看了久久无法平静。

就历史事实层面而言,我可以证明此片内容绝非捕风捉影。大概八九年前,朋友张冠生说,看到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不知能否寻求公开出版的机会。这就是唐山作家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我向张冠生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郭沂纹。郭沂纹拿到了张庆洲的书稿以后,颇感兴趣,力主出版,社长、总编都认同,编辑排版设计也做好了。这时总编参加一个聚会,在饭局上说起本社将要推出这本新书。席间有人说,这样的题材最好事先和国家地震局沟通一下。没想到沟通的结果是地震局告到更高部门,结果不但制止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这本书,而且给其他出版机构打招呼,不许出这本书,致使张庆洲的书稿被冷藏了几年。直到2005年,才由《报告文学》杂志推出。后来在上海出版单行本以后,发行还是受阻。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事先到底有没有预测,预测者是谁,预测意见是怎么说的,是否报给了政府决策部门,政府是怎样对待的,再度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当时,网上披露了耿庆国等专家预测5月8日前后十天阿坝一带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信息。一般人的反应一是震惊,二是遗憾:这样的预测为什么没有引起高层的重视?也有网民怀疑:是否真有耿庆国其人?耿庆国预测是否真有其事?恰好,我有一个朋友叫徐海亮,他不但和耿庆国本人很熟悉,还参与了他们的天灾预测活动。徐海亮告诉我,他5月20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文章,证明耿庆国和他的伙伴正确预测汶川地震绝非谣传。他们后来公布,预测报告在2008年4月30日用机密件报给了国务院领导和中国减灾委、中国地震局,提醒他们从5月份开始,在兰州以南至川甘宁交界地区将发生6到7级地震。后来在面对媒体的时候,民政部减灾委的司长王振耀承认收到了这个报告。

回顾历史,中国不是没有成功避震的先例。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因为辽宁省委书记李伯秋、毛远新在得到专家预测信息后作出了避震的决策,大约减少了十万死亡。再有就是本片讲述的冉广岐,根据汪成民等人的预测意见作出避震决策,青龙县倒了七千间房,没死一个人。耐人寻味的是,青龙县避震成功,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奖励,在国内却讳莫如深。国家地震局发了简报又迅即收回。看了《掩埋》,人们不能不思考:青龙县能做到的事,唐山等其他地方为什么没有做到?人们一联想,有关部门的误判和失职就无法掩盖了。

当然,即使有了地震预报,对于政府领导来说,作出避震的决定,还是要冒政治风险。如果通知老百姓避震,结果地震没有发生,轻则被嘲笑,重则干扰生产生活,影响社会秩序。1975年9月底,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海城地震情况时,毛泽东说:“据说有预报,损失不大。”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群众生活,成为茶余饭后的笑柄不说,省委还有何面目去见关东父老。”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毛远新说:“地震后,外面把这次成功预报吹得很高,但我总觉得有偶然性。上午发了预报,下午动员群众出来,当晚地震就来了,纯属巧合。”毛泽东说:“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种程度。”面对决策的两难,我认为,百姓的生命比政府的名誉更重要。限于当今科学的水平,预测地震确实达不到预报天气的精确程度。政府领导人在得知有专家预测大震临近之际,能否及时作出决策,告知百姓,尽可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伦理考验。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下,如何权衡轻重?我想,宁可宽容政府误发地震预报,也不可纵容对专家预测意见的漠视。这是发生在三十五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留给后人的血的启示。

在这个意义上,王利波导演的《掩埋》,是一部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的警世之作。当今中国的影视界的主流是发财至上,娱乐致死,歌舞升平,取悦权贵。在这种风气中,王利波能够拍摄这种看起来没有商业价值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避震唐山纪录片
地震易发区高校避震疏散空间需求与路径优化
1976年唐山强震群震后库仑应力演化及其与2020年古冶5.1级地震的关系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幸福的烦恼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
王大根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