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开创时代新风的印人

2011-08-15 00:42上海耿忠平张炜羽
名作欣赏 2011年22期
关键词:刀法篆刻创作

/[上海]耿忠平 张炜羽

作 者:耿忠平,画家,出版有《耿忠平作品选》等。

张炜羽,青年篆刻家,自刻印集有《禅语物咏名句印痕》。

古往今来,在历史的某个节点、时段里,要能涌现一位书、画、印、文俱能兼美,皆属一流的艺术大师绝非易事,然而,韩天衡先生即是这样实至名归的一位。他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他的书法宽博、堂皇、雄浑:他的国画清奇、洁莹、恣肆:他的文章清新,思辨、深刻。他多才多艺,跨界越疆,四绝—通:有新理念,新技法,新风貌,堪称独具风神、自成一家,是当代中国艺林中的智者。他六十多年如一日地潜心艺事,不张扬,不追名,不逐利,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海内外,他有着广泛的知音和影响力。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沉寂之后,青黄不接的篆刻艺术又开始复苏。韩天衡先生通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与锤炼,此时的篆刻创作正趋于成熟。时代赋予的机遇,以及韩先生自觉的艺术使命,把他推上了印坛的前沿,成为一面鲜亮的旗帜。其作品不仅完美地保留着篆刻艺术优秀的传统因子,每每体现出其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底,坚持不懈的创新、奋进精神在其刀下更是演化为强烈、新颖的独特风貌。他的篆刻风格在当时就得到老一辈篆刻家们的首肯,如沙孟海先生称赞其“为现代印学开辟—新境界”,这些赞誉和肯定使他倍受鼓舞。全新而又震撼的篆刻作品和其在印学理论上的著作接迭出版,更激励起新生代篆刻爱好者的极大热情。当代印坛能如此繁荣,与韩天衡先生的大力推动与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分的。

韩天衡先生几十年的篆刻创作实践为印坛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从这些在境界、趣味与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韩天衡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大胆探索、自我变革与发展的努力是从未间断过的,创新的意念也并未因年龄的趋高有丝毫的衰退,反而显得愈加强烈。像其最擅长的鸟虫篆印,早已摆脱篆法绸缪重叠、章法填实盈满的传统表现手法,常常施以简约篆法和空间疏密对比等招数,井辅以畅达.婉转的特有披削刀法,将鸟虫篆印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韩先生传承并弘扬了邓石如、吴让之所倡导的“印从书山”这一优秀的篆刻艺术传统理念,以其雄强盘搏、独具风神的“草篆”为基础,酣畅淋漓的冲披刀法为手段,创作了大量气格磅礴、风格多面的仿汉白文印和粗线朱文印,充分展示了其篆刻艺术创新的力度与深度,也成为当代篆刻艺术史上经典的创新力作,且影响了整个印坛,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叶,即有了“韩流滚滚”的誉评。此后,韩先生还以画家的深厚素养和开阔的艺术视野,创作了诸多生肖印,取材范围已跨越了传统的汉画像砖体系,扩展到民间剪纸、壁画、图腾、神禽等艺术题材。这些生肖印犹如摄影抢拍之快镜,以其简练概括、夸张诙谐的表现形式,抓住动物神态最为生动的瞬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韩天衡先生不仅创造出—套完美的、充满激情与张力的新颖披削刀法,使线条能爽中寓厚,挺中得润,而且提出了前无古人的“刀法论”,将这一原本晦涩难懂,甚至被人玄乎其说、或视为末技的用刀技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说,使其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

一位成功的艺术大师需要具备超强,旺盛的创作能力,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像2001年韩天衡先生受命为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非正式会议的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篆刻姓名印章,由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地区)领导人,已有力地证明了他在当今印坛的创作实力与地位。而近来由书谱杂志社汇总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单位、团体实名制署名问卷,更是将韩天衡先生评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 (书法为启功先生),相信这一评选结果不仅着眼于作者的艺术创作实力,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韩天衡先生编撰的《中国印学年表》《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篆刻大辞典》《明代流派印章初考》《九百年印谱史考略》等著作和论文能适逢其时地整理与出版,不仅填补了当今印坛印学资料汇集与理论研究的空白,而且对当代篆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韩天衡先生不仅时刻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作与理论修养,还特别注重对艺术接班人的培养。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始,其通过面授与函授等形式,极力传播、弘扬优秀的篆刻艺术。经过长期的口授心传,悉心教导,义务传艺,入室弟子至今已发展到二百余位,遍及大江南北及东瀛各地,其中不少已蜚声海内外,这些都与韩天衡先生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也充分体现出他对篆刻艺术传承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人敬佩。

在艺术上,无论是篆刻、书法,还是绘画,韩天衡先生始终将一种阳刚之美贯穿其中,他的书法,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擅,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雄浑大气、恣肆飘逸的气格,独具自家面貌。来源于传统,得益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他十分清醒地以自己的审美取向为切入点,在历代先贤碑帖中取己所好,认真刻苦地临习琢磨,在借鉴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为我所用。他认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古与今、新与旧、中与外,都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推新出新,即推往昔大师之新,而出今日及未来之新。

猜你喜欢
刀法篆刻创作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
刀法
《一墙之隔》创作谈
篆刻
武师授徒
用劲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