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脚马”与“高跷”的比较研究

2011-08-15 00:50黄文辉
武术研究 2011年8期
关键词:高脚竞速体育

黄文辉

(吉首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 吉首 416000)

“高脚马”与“高跷”的比较研究

黄文辉

(吉首大学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湖南 吉首 416000)

高脚马和高跷虽然同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蕴涵,集养生、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脚踩木棍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但它们在起源、形式、发展、器材等方面却存在着不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高脚马和高跷的起源、发展、形式、器材等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两项富有情趣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文化内涵,加快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

高脚马 高跷 比较

前言

高脚马是湘、邻、渝、黔四省边境各县市广大土家、苗寨盛行的一项脚灵活踩踏于踏镫上,手脚协调配合做各种走马、跑马、转身、跳跃等动作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高跷是由表演者将木跷直接捆绑固定于脚腿上进行表演的一项融健身、娱乐、表演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如河北的跑跷、吉林的高跷台阁、辽宁的高跷秧歌、陕西甘肃的矮跷、山东的独腿跷等都以独特的技艺风格而久负盛名,2006年5月,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脚马和高跷虽然同样是一项脚踩木棍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不只是高脚马为手握式,高跷为固定式,它们在起源、形式、发展、器材等方面也有着一些不同,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而目前学术界大都是把它们当作是同一项目,没有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相关成果也不多。本文将运用文献资料、实在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两项富有情趣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文化内涵,推动它们的发展。

1 起源比较

1.1 高脚马的起源

高脚马以前叫做“竹马”或“骑竹马”,《后汉书·郭级传)中记载的“司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道次迎拜……”是骑竹马最早的文字记载,这说明骑竹马这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不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这时已经超出了儿童嬉戏的内涵,并常用于迎接大小官员和贵宾时群众自发组织的欢迎队。再如杜牧写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是孩童骑着这种竹马在庭院内或床的周围来回奔跑嬉戏。据传,高脚马在很久以前是湘、邻、渝、黔四省边境各县市广大土家、苗寨青少年雨雪天代步的工具,人骑在高脚马上可以通过山间小道,跨过溪河、稻田。在闲暇时则进行竞速、角斗对抗、竞艺等游戏娱乐。

1.2 高跷的起源

关于高跷的起源存在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信仰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如同鹤跳舞,作为宗教祭祀仪式。其依据是《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绑扎在脚上的长脚人。并以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和出土的北魏石棺上有高跷、杂技的图画为佐证。无独有偶,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腿上绑着长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第二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杂技表演。《列子·说符篇》中记述了一个叫兰子的人,他为宋元公表演跷技时,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棍(跷),快速地跑跳,并向空中循环抛弃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公看后非常吃惊。这故事说明高跷是一种杂技表演形式。今出土的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也有当时“乔人”形象。第三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依靠采摘野果为生的原始人群在采摘山实野果时,常常需要借助木叉枝芽的登踩,从而受到启发,产生了类似高跷的“踏跷”。同时,生活在海边的“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即沿海的渔民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另外还有多种关于高跷起源的说法,但均属于民间传说或神话传说,缺乏记载和历史考证。

2 发展比较

2.1 高脚马的发展

如今,高脚马作为代步工具的功能已基本消失,而作为嬉戏娱乐和锻炼身体的手段却仍然风行。1985年,湖南省体委、民委和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联合制订了《高脚马竞赛规则》。1986年,在湖南省第一届民运会上,高脚竞速和对抗竞赛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首次登上了政府举办的体育赛场,初步实现了由民族民间娱乐项目向体育竞赛项目的转化。同年,湖南省代表团将高脚竞速和对抗竞赛带到全国第三届民运会赛场,成为全国民运会的表演项目,第一次在国家级运动会上展示其独特魅力。后来又经历了湖南省第二、三、四届民运会和首届大众运动会的比赛,以及全国第四、六届民运会的表演,高脚运动的竞赛规则不断完善,运动技术基本成熟和定型,并不断地被赋予竞技、健身、娱乐和教育等现代体育的价值,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2001年8月,在全国第七届民运会筹备会上,高脚竞速被确定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高脚竞速成为了正式的比赛项目,其项目有男子、女子200米,男子、女子2x200m接力,男女混合4 x100m接力。至此,高脚运动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线,实现了由民族民间娱乐项目向规范化体育竞技项目的转化,成为全国性的运动项目。

2.2 高跷的发展

高跷的发展一直与民间舞蹈表演相融合,也可以说它是民间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据《德州志》记载,明洪武年间,高跷传入德州,城区的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等,先后建立了高跷会,继承发展了高跷艺术,而后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跷阵容和表演形式。到了清代,高跷秧歌在宫廷和民间都十分流行。北京海淀西北旺的高跷会,曾被慈禧封为“天下第一会”。艺人足登高跷,不时变换队形,交错穿插,7尺高的双腿劈叉后能轻捷腾跃而起。另一拿手好戏是把18张方桌叠成3层,艺人踩高跷攀上桌顶,摆成“巨象”造型。踩高跷庆节日之风俗世代相传,久演不衰。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精神与健康的高度追求,使得高跷这种活泼、有趣的娱乐健身活动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2005年9月在由北京市旅游局主办的第8届国际旅游文化节上,有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表演团体近2500人参加,而它的重头戏的行进表演则以高跷为主,主题是“运动带来的快乐”,表演者盛装游行于朝阳门至工体南门的路段上,全长共1.1公里。这次除了有来自我国辽宁锦州的“高跷秧歌”和来自北京高碑店村的最小只有六岁的演员表演的少儿高跷外,人们还欣赏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花样翻新的“玩偶高跷”、“绝妙高跷足球”等“洋高跷”。由此可见,高跷的春天已经到来。高跷运动在新时期里,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的一种民间节庆活动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它将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非常喜爱的休闲体育活动,尤其是在不断与国外相互交流基础上,这项运动将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3 形式比较

3.1 高脚马的运动形式

(1)高脚竞速

所谓高脚竞速,就是比谁骑在高脚马上跑得快,以所用时间多少来确定比赛胜负的一种项目。可以在平地或田径场上进行,也可以在野外进行。有一般的速度跑、障碍跑和越野跑。通常高脚竞速有短距离跑、中长距离跑、接力跑,比赛的距离有50m、100m、200m、400m和4×100m接力;障碍跑是在比赛中设置多个障碍;越野跑是在郊外赛跑,需要跨过溪沟、通过泽沼或稻田、走过沙滩、穿过小林等,有上坡,也有下坡。此外,竞速比赛也可以因地制宜,跑适当的距离,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谁首先跑完全程。通过跑的练习,可以发展奔跑能力、速度、耐力及平衡能力,为角斗对抗和竞艺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脚对抗

高脚对抗就是我们常说的撞架,是指两名或两名以上运动员在一定区域内以自己最熟练的一种骑法骑在高脚马上,采用规则允许的方法迫使对方下马或出界的一种运动形式,以将对方撞倒下地或打下高脚马,自己仍骑在竹马上为胜利。它的规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规定,比如对抗时间的长短、比赛的形式(三局两胜制,或五局三胜制,甚至是七局四胜制)、参赛的对象等。高脚对抗对运动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有娴熟的骑术,还需要有较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为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有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战术,这是高脚马运动形式中最具趣味性和观赏性的一种形式。在骑姿上,常可用一双内、一双外和翠骡子,尤以一双外或翠骡子见长。

(3)高脚竞艺

高脚竞艺就是骑在高脚马上,在规定的场地上,在不下马的条件下比谁骑的花样多、姿势优美、难度大等,比赛以花样多、失误少、姿势美等来评定胜负。骑高脚马的姿势很多:有单脚跳、换脚走、倒走路、一双内、一双外、夹夹脚、鹤鹰展翅、乌龙绞柱,观音坐莲、鲤鱼跳龙门、蜜蜂人巢、嫦娥奔月等。

3.2 高跷的运动形式

高跷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高跷的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扭逗,重于扭和踩,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以演特技为主。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高跷讲究队形变换,其基本变换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条龙”、“剪子股”、“大八字”、“麒麟送子”。还有的在高跷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头戴公子帽,上穿黄马褂,下穿红色高脚裤,双脚缚木制跷棍,跷棍高1m到4.6m不等。表演队型有单排、双排、S型插花、Z字型等。表演队伍有男女混合、老中青少混合。表演时有单一走阵,也有边走边劈腿表演动作。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表演还设计一定的情节,甚为活泼、生动。现在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12名,分扮头陀、小二哥、渔、樵、耕、读等人物,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封神榜》等戏曲人物。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由开路棍打头,首先扭各种场图,随之便出现丑婆、白蛇、唐僧、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高跷表演,不但有磕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为人们所喜爱。

4 器材比较

4.1 高脚马的制作

高脚马的制作比较简单,很久以前“高脚马”以长及肩部的两根竹子及杂木做成,起初取材于有杈的小树干,底端50厘米处以自然形成的小树杈供脚踏,因而又叫“自生马”。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使用材料有了一定变化,高脚杆为竹、木或其它硬质材料制成。高脚杆高度不限,从杆底部向上30-40厘米处加制踏橙,踏橙处用棕绳绑住并编制成网兜状,便于脚踩。除此外,也可用铁制的水管铸造,这种铁制器材虽然比竹马重,但它磨损小,使用时间长,常用于教学和训练。另外高脚马的底部可用胶皮包住,以防滑和磨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进一步考虑在器材上使用碳纤维、玻璃钢等替代竹子。

4.2 高跷的制作

高跷皆属木制品,即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安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于腿部。高跷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分别叫高跷、中跷、跑跷。高跷有高达一丈的,也有不到两尺的,一般为三四尺高。

5 结语

高脚马和高跷同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蕴涵,集养生、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具有极为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不仅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演进中,发挥过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族性特征、独特的存在方式,使之成为人类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适应范围和社会效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宝贵内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这些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对它们进行整理、挖掘和推广,使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1]白晋湘.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27-729.

[2]夏 天.高跷史话[J].寻根,1997(1):45.

[3]邹 政.高跷运动的起源、发展与创新[J].池州师专学报,2006(4):86-87.

[4]陈 丽.浅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3-96.

[5]沈卫珍.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高跷的起源与文化传播[J].浙江体育科学,2008(9):6-8.

[6]龙佩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选择——以高脚马走进全国民运会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2002(6):43-45.

Comparative Study ofquot;Tall Horsequot;andquot;Stiltsquot;

Huang Wenhui
(National Sports Key Research Base of The State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in 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Tall Horse and Stilts are all derived from Chinese people long time living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have rich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have the functions of fitness,entertainment and sport in civil life,but they have differences in origin,form,development and equipment.This paper,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does the comparative examine of their origin,development,form,equipment,aimming at making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oth folk sportswith rich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s,to promote their better development.

Tall horse stilts comparison

G85

A

1004—5643(2011)08—0091—03

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基金项目资助课题。

黄文辉(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高脚竞速体育
氢能“竞速”
美的历程
高脚竞速运动员身体形态及专项素质指标与运动成绩的多元回归分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竞速
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