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耕地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与思考

2011-08-15 00:48玉溪市种子管理站653100邓丽萍
云南农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盐渍盐渍化旱作

□玉溪市种子管理站 653100 邓丽萍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玉溪市分校 653100 舒 波

□玉溪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653100 杨义三

云贵高原滇中腹地水土丰沛,物产丰富,素有“滇中粮仓”之称和“云烟之乡”的美誉。随着20世纪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先进地区的种植制度发生了质的飞跃,种植制度由一年两熟变四熟五熟,耕地产出率得以大幅增加。然而,土壤的承载重负也在不断加重,无机肥料的大量施用,种植制度的更替,使原本优良的农耕土壤,渐渐地向着不利于持续利用的方向转变,当前,区域内耕地土壤盐渍化,已对发展现代农业亮出了红灯。

1 现状

在滇中腹地的坝子区域内,由于种植结构的大幅调整,原本水旱轮作的农耕制度,被可比效益较高、产值丰盈的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旱地作物连作制渐渐替代。在玉溪市高产、高效的农业耕作区,一年种植4~5茬作物和长期的旱作种植模式,已替代了一年两茬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致使耕地长期旱作无休闲轮作期。在利益驱动下,生产者大量单一的施用无机肥,加之不合理的施肥方式、长期连续旱作、有机肥料施用锐减,有的农田出现多年未施有机肥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pH值上升、耕地盐渍斑和盐渍化田块已日渐显现。如通海九街、江川路居等地,目前耕地已出现土壤盐渍化,耕地土壤结构已遭损伤,表现为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品质

下降,严重影响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益,在耕地土壤盐渍化的区域内,菜农、花农盲目掺加碳渣和粗沙,想以此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恢复土壤耕性。有的农户采用农田耕作层换土等方法,试图想改善和恢复优良的土壤耕性;有的菜农在盐渍化的耕地上进行浸灌水洗盐。特别是在高效农业蔬菜、花卉种植区设施农业大棚内、或农田耕地中出现土壤盐渍化征兆居多。耕地土壤盐渍化,已在动摇农业产业、优质农产品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影响了农作物良种种性的发挥和推广应用,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生产者的重视并加以科学防治。

2 成因

2.1 土壤盐渍化的成因

2.1.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蔬菜类、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区)生产者大量单一增加无机肥的施用量,使得土壤中盐基量逐渐增加,上升至土壤耕层,尤其是土壤中钠离子量的增加是主因。

2.1.2区域内耕作采用长期旱作的连作种植方式,使原来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被长期的单一旱作连作所替代,在新兴的大棚设施农业中无雨水淋溶,棚内高温,地表水分蒸发量大,盐随毛细管向上被带至地表,使之聚集于土表,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累积偏高而致。

2.1.3地下水位过高,农田排灌不畅。主要为排灌设施老化不匹配,沟渠过浅,排不出、灌不畅,不合理的灌水,以及重复使用耕地周围的水而加快土壤盐渍。

2.1.4耕地的熟制负重增加,利用率过频,高度密集利用,有机肥施用锐减等,致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衰减,导致了土壤盐渍的侵袭。

3 问题及危害

3.1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

1)耕地土壤盐渍化能使植物出现生理性干旱。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农作物植株体内渗透压增加,根系吸收功能受阻,致使体内养分和水分反渗和倒流,造成作物生长缓慢。

2)耕地土壤土表盐渍影响土壤质地变化。耕地土表产生盐渍化,主要是对土壤团粒结构造成破坏,使耕地土壤的孔隙度减小,导制土壤持水能力降低,通透性失调,形成作物生长的基础障碍。

3.1.3耕地盐渍化使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益。

4 对策

4.1 调整化肥施用结构和方法

在盐渍化耕地土壤区域,改单一单元素肥料施用为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实行测土配方施用配方肥、专用肥,辅之增施生物菌肥和腐殖酸类肥料。

4.2 增施有机肥

有机肥分解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蓄热能力,使土壤疏松肥沃,缓解土壤盐渍化,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其抗灾能力,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中等以上水平,使土壤疏松,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改善土壤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4.3 实行水旱轮作

设施农业区域应合理安排雨季适当揭膜,利用雨水淋溶作用,降低耕地土盐的含量和累积量对耕地土壤的影响。特别是坝区长期蔬菜主栽区复种指数已达400%以上,农田化肥施用量高,品种单一,易造成农田养分累积,产生土壤“富营养化”。也可以在夏季高温时期,采用大田灌水后覆膜,使膜下温度升高,可起到降盐和杀灭病菌的作用。

4.4 实施农田整治

首先对盐渍区农田排水沟渠进行清淤整治、对塌坡治理,完善配套构建农田排灌水设施体系,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深排水沟,科学调节和控制地下水位,保证排灌畅通,增强农田排灌的有效性,努力降低地下水位,协调和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供肥能力。

4.5 耕地深翻

加厚熟土层,结合农田改造增施有机肥,充分利用农业机械深翻土壤达30cm以上,达到增强土壤蓄水保肥的能力。

4.6 适量施用含钙、镁等中量元素肥料

采取对盐渍土壤进行施用石膏类以钙、镁离子来替换土壤中可交换的钠离子,逐步减少盐渍化。

4.7 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

对具有灌溉条件的作物种植区域的盐渍化土壤,宜实行“水作——旱作”,最少两年一轮作的种植制度。如种植水稻、荷藕、茭白、慈姑等水生作物,达到降盐、洗盐、防治耕地盐渍化的目的。在排灌系统配套的前提下,以连片轮作效果更佳。

4.8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控制含氯肥料的大量使用,尽量减少形成盐渍化土壤的要素。

5讨论与小结

1)滇中腹地耕地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主要是伴随不配套、不完善和短期的单一效益而产生。不合理的农业投入品单一过量使用,不配套的排灌设施,不科学的耕作管理等,是导制盐渍化土壤形成的根源。

2)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实施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深施,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加强耕地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轮作、推广优良品种、科学引导和使用农业设施,是减轻和防治耕地盐渍化的有效方法。

3)耕地土壤盐渍化的出现,应引起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生产者的充分认识,要从保护土壤环境圈的良性循环入手,增强耕地持续利用的理念,增加投入,对已生成盐渍化的耕地进行抢救性治理和恢复。

猜你喜欢
盐渍盐渍化旱作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蔬菜大棚土壤盐渍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壤盐渍化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分析
不同盐渍工艺对野生寒葱叶活性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盐渍土二次相变温度变化规律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脱硫石膏对滨海盐渍土理化性能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