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诗文创作、兴教倡学方面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

2011-08-15 00:46郭文捷
黑龙江史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雅江书院乾隆

郭文捷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0036)

卢见曾诗文创作、兴教倡学方面所体现的浪漫主义情怀

郭文捷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0036)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张殿传曾评价卢见曾之重浚颍州西湖之功,曰:“此记(指卢见曾所作《颍州重浚西湖记》——引者注)中一段,疏别是非利害,直是见得到,做得彻。然非心乎民瘼,亦不能直行独断如此。诸御水患记,当以此为第一。”[1]

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他平生著述丰富,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卢见曾在为官期间曾整理刊印了师友先贤的大量文学著作、诗文集、乡邦文献等,而自己创作的大量诗文,只有《雅雨山人出塞集》流传于世。卢见曾对于乡学文化的保护更是具有巨大贡献,对乡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徜徉诗海的雅雨山人

卢见曾的诗歌大多数作品内容简单平常。卢见曾一直倡导“缘情以为诗”、“自写性真,力去浮靡”、“诗以道性情”[2]的诗学主张,他的诗歌也基本遵循此风格。卢见曾与同年浙江嘉兴马维翰(字墨麟)合称为“南马北卢”[3]。卢见曾身在宦海,却追求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境界,追求名利的同时又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精神的家园。

《雅雨山人出塞集》刊行于乾隆十一年(1746),都是卢见曾第一次任两淮盐运使遭奸人诬告,被发配到塞外军台效力期间(乾隆五年至乾隆九年)创作的。《雅雨山人出塞集》共有诗歌九十九首,其中七律三十五首,七绝四十九首,七言歌行七首,五律七首,五绝一首,另有《生祭蒋萝村文》一篇散文[4]。《雅雨山人出塞集》充分表现了卢见曾的浪漫主义情怀,近百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描绘北方边塞风光、严寒气候和诗人的边塞生活;二是抒写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志;三是与友人的赠答唱和;四是体现思念家乡怀念故土之情;五是哀悼亡故亲友。

《雅雨堂诗集》刊行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分为卷上、卷下二卷,共收卢见曾诗歌127篇、235首,其中七言诗202首,五言诗33首(另有《红桥修楔》序文1篇,卜算子词1首)。这些诗歌包括卢见曾从赴任洪雅县令到晚年所创作的所有诗歌作品(除了《雅雨山人出塞集》所收录作品),写作内容较为广泛,题材较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与同窗友人和文人雅士的唱和题赠,第二类是卢见曾描绘宦游经历的诗作。乾隆二十七年(1762)卢见曾告老还乡,“力惫宣勤敢自怜,薄才久任受恩偏。齿加孙冕余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5]从中可以看出久居凡尘的倦惫之情。卢见曾在漫漫数十载的为官经历中,一心向往着“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6]的浪漫归隐生活,向往着没有纷扰繁杂的精神家园。第四类是借古抒怀之作。卢见曾的浪漫主义精神再一次充分体现出来,一心想建功立业、青云直上,又渴望清心寡欲的归隐生活,这样一个在宦海中挣扎的浪漫主义者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除了《雅雨山人出塞集》和《雅雨堂诗集》,卢见曾的又一诗集《雅雨堂文集》刊行于道光二十年(1840),共收卢见曾79篇文章,分为四卷编排。卷一21篇[7]。全部都是书序。其首篇《雅江新政序》,是卢见曾在雍正初年任洪雅县令时汇集群言编辑《雅江新政》付之梨枣前所作的序言。其余20篇都是卢见曾为友人名士撰辑校注的经学、史学、金石学、音韵学著作资助付梓时所写的序言,每篇序言大都阐述了该著作的成书背景、体例及卢氏对作者和该书的评价,有的序言还明确阐述了卢氏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卷二22篇,多是为唐宋以后和当朝诗人诗集所作的序言。在这些序言中,卢见曾对诗集的编选和诗人诗作予以介绍和评论,并表达出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卷三18篇,大都是卢见曾为历宦各地所建书院、楼亭、祠堂、庙碑而作的记文。如《雅江书院记》、《颍州重浚西湖记》、《重建竹西亭记》、《上宰相书》。《上宰相书》是他初任两淮盐运使遭盐商诬告时写给当朝大学士鄂尔泰的辩解书,并希望“阁下为朝廷爱惜人才,为斯世主持道……一言昭雪,庶覆盆得自,公论得伸。其有关于圣明之治者,不独见曾一人生死衔戴已也。”文中“满腹怨抑愤懑,振笔淋漓,不觉倾写至尽”[8]。《尚书大序辨》是卢氏为自己不同于先贤的经学之见所作的辨析。卢见曾传世的诗文创作除上述三个集子之外,另有《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这是卢见曾为康熙诗坛领袖王士稹所编《感旧集》(十六卷)所作的作家小传和有关评论。这些小传和评论对认识了解有关作家颇有参考价值。

“诗道性情”是卢见曾诗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学术主张的基石,强调情真才能写出不朽于世的作品。卢见曾认为真情感是写出好诗歌的必要条件,他不同意传统诗教的“美教化,厚人伦”,而把传达人的性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极致,这是一种有见地的看法。当时的全盛时代是一个不需要个性的时代,卢见曾的诗学主张正与此背道而驰,从卢诗中看不到任何士大夫的道学之气,而是从平常小事中抒发自我真实性情,打破了封建伦理的枷锁,走上充满浪漫主义的创新之路。

二、主张兴教倡学的浪漫主义者

“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是直隶总督那苏图对卢见曾的高度评价。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9],而且重视教育,礼贤下士,在学术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其兴教倡学活动为乾嘉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卢见曾宦游每到一处,本着“思惟报国,莫如为国作人”的思想,把兴学造士育才放到第一位。初到四川洪雅任知县时?,建立了雅江书院,并在《雅江书院记》中写道:“征邑士之贤而文者,从予游,为讲道艺、敷弦歌之地。”“在洪雅,建雅江书院;在六安,建赓扬书院;在永平,建敬胜书院;在长芦,建问津书院;扬州旧有安定书院,更因而廓其规制,严其教条。前后所成就者,不可枚数。于前汉古迹,缺者补,坏者修,罔不兴举”[10]。在所作《雅江书院记》、《永平府书院碑记》、《问津书院碑记》、《试帖初桄序》中,卢见曾曾说过:“乙巳春,予来宰是邑,会落成焉。……征邑士之贤而文者,从予游,为讲道艺、敷弦歌之地。颜其门曰雅江书院,广文教也;颜其楼曰雅雨楼,志风土也;又易桂香阁曰望春阁,邑故多孝廉,无捷南宫者,为从予游者勉之也;堂曰博文,仍旧额,前有作者,不忍没也。乃延名师立学规,征七属士之才者肄业焉。……夫古之教者,文武不分途;古之学者,体用无偏废。[11]……二三子朝夕诵习于斯,仰瞻庙貌,溯其德业之巍巍,明乎见而知之之为何事,而敬以为主者,之于家国天下,无所处而不当。斯其处也有守,而出也足以有为。如以举子业为文章之能事,而不究其全体大用之所在,则与骑射技勇以为武者等耳。二三子尚其顾諟,以毋忘斯义。[12]翼日,诸生踵门谒请所以名是书院者,爰进而诏之曰:“若滨海,亦知夫海乎?孔子之道,犹海也,学者蕲至乎道而止。今之制义,其津筏也。学者因文见道,譬如泛海者……”[13]“余束发后习为诗,今七十年矣。……维扬安定书院,余初任运使时,偕博陵尹公所经始。大江南北,士肄业其间,享大名,显当世者,踵相接。迨余再莅维扬,弟子员日益夥。弗精弗勤,虑且坐废,请于上官,稍更张之。厚其廪饩,检稽其出入先后,娄东沈光禄、武进刘侍读主教席。光禄以经术课士,侍读之学出入史传选骚,其爱士皆癖于余。而余亦间至讲堂,或时延诸生,上下其议论。其负过人之才者,置上舍,有加礼。行之比年,诸生文益上,诗益工。虽遇合之故未知何如,有数人焉,足以窥古人之心,成一家言,而必用于世无疑也。”[14]

卢见曾在担任六安知州时,建立了赓飏书院;在永平担任知府时,曾建立敬胜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任长芦盐运使时,在天津创立问津书院,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乾隆元年至乾隆三年(1736—1738)第一次在扬州任两淮盐运使时,卢见曾联合他人,重新治理扬州安定书院,复兴“大江南北,士肄业其间,享大名,显当世者,踵相接”[15]的盛况;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再次担任两淮盐运使,又修扩校舍,诚聘名师,礼待优才生,增加奖学金金额,甚至亲自走上讲台指导学生[16],卢见曾为兴教倡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培养出众多有志之士。卢见曾复兴安定书院?,江南众多士子在此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江南不乏才俊的原因之一。如享誉天下的两榜眼、常州的孙星衍、洪亮吉,宜兴的万应馨,镇江的蒋宗海等著名学士都出自安定书院。以“段王之学”著称于世的《说文》大家段玉裁,《广雅》通人王念孙,精于辑佚、长于名物的任大椿,才卓识高、儒林文苑两兼之的汪中,学渥识博、被誉一代通儒的焦循等人,都出自于安定书院。

卢见曾广修书院,发展教育,造福百姓,更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惠栋曰:“先生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绩。其在津门,奏课之余,修理学官,创立书院,以身为士子表率。所以扬厉而鼓舞之者,虽文翁之化蜀郡,何武之治扬州,不是过也。”[17]

“未闻名士不风流,几见通儒少美政”,为了实现美政与风流并存的理想境界,卢见曾广聚贤士,举行了多次学术活动。在乾隆十八年至二十七年再任两淮盐运使期间,卢见曾举行了多次诗文唱和文人雅士聚会活动。

身为封建士大夫的卢见曾,敢于冲破传统伦理的束缚,广泛结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文人雅士,重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做到兼容并包,对当时那个思想文化专制的社会来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倡导“风流”的卢见曾在文化方面依然秉持他的浪漫主义情怀,用开阔包容的心胸容纳文化的差异,与其他封建文人不同的是,他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学习不断进步,用自己的胸怀容纳一切文化,对扬州乃至整个清朝的文化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卢见曾还积极倡导汉学,大量刊刻经书,为汉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乾隆十九年(1754)至二十二年(1757)卢见曾积极刊刻了《雅雨堂藏书》(又名《雅雨堂丛书》)。《雅雨堂藏书》计有《郑氏周易》(汉郑玄)、《易释文》(唐陆德明)、《周易乾凿度》(汉郑玄注)、《李氏易传》(唐李鼎祚)、《尚书大传》(汉郑玄注)、《大戴礼记》(汉卢辩注)、《郑司农集》(汉郑玄)、《高氏战国策》(汉高诱)、《匡谬正俗》(唐颜师古)、《封氏闻见记》(唐封演)《唐摭言》(唐王定保)、《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文昌杂录》十三种,为汉学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卷首“沈起元序”第2、4页,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2)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卷首“马朴臣序”第1页,乾隆十一年(1746)刊本.

(3)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四)第17页,“书田香城先生自作墓志铭后”,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4)(5)(7)(8)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卷七十一)第58、37、58、38、58、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8)卢见曾:《雅雨堂诗集》(卷下)第17、18页,告休得请留别扬州故人”,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9)(10)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二)第28页,试帖初桄序”,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11)王章涛:“扬州学派边缘人物与扬州学派研究之二”,载《扬州文化研究》2006年第4期.

(12)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三)第1页,“雅江书院记”,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13)[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第267、268、269页,[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14)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一)第3、4页,经义考序”,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15)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一)第15页,“重刻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序”,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16)林存阳“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载《史苑》2005年第11期.

(17)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四)第47页,“卢枢后记”,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18)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二)第11页,“赵秋谷先生诗序”,清雅堂刊本,道光庚子年(1840).

郭文捷(1985-),山东泰安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

猜你喜欢
雅江书院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雅江光电举办“光质造 创未来”2018销售年会
雅江亮相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
“雅江”在广州展示LED产品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