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沟通策略探微

2011-08-15 00:45邱元英
党史文苑 2011年12期
关键词:师生情感心理

邱元英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沟通能促进教学,提高教育有效性。教学是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动中进行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一般是通过与教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否愿意来遵守这个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喜欢学习和参与这个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活动。如果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引发师生冲突,导致师生关系僵化,以后既便是老师心存善意的动机,学生也会对其加以怀疑、抵触,教育的效果大大减弱了。而学生如果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教师所开展的活动,接受教师的要求,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沟通作为教育活动策略之一,一方面对减少和降低无效的教育行为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另一方面又为造就沟通无障碍的教育和有效教学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沟通从心开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有效的师生沟通。为了实现师生间有效的沟通,笔者提出以下沟通策略:接纳并尊重学生、心理投入、共情、情感管理、期望、心理激励和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一、接纳并尊重学生

(一)接纳学生。接纳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接纳较完整的品质,就是老师不必在学生改正错误和变得完美之后才接受他,而是“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高顿认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关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学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则使学生焦虑不安,导致反抗致使交流滞塞、终止”。[1]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教师的接纳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例: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下课后,老师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很好地接纳了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他由学生的话中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并充分地予以尊重;只要该生举起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尽量给他创造前进的机会;他没有因为该生的学习成绩差而乘机教育:“如果你用心读书的话就能回答出来了,你为什么不努力些呢?”

老师的接纳取得了很大的收效,整个班级都变了!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话以后讥诮道:“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吼一句:“你真是无药可救!”或者无动于衷地说:哦,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而在以后的授课中则不给这位差生以机会。那么,这个学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深深的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索性“破罐子破摔”;或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讨厌老师也讨厌学习!

(二)尊重学生

尊重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这就提醒为人师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就事论事,而不是批评或诋毁学生的品性与人格。此乃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让我们举一个学校实际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一则案例来说明教师该如何尊重学生。

学生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窗。老师会有什么反应呢?

教师A:“啊!你怎么又闯祸了?!除了闯祸你还会干什么?!这么不小心,读书肯定也读不好!”

教师B:“你把玻璃窗打破了,是吗?那你必须按价赔偿或换上新的。”

以上例子中,教师A就没有做到尊重学生:他由学生的某一个行为借题发挥,批评学生的其它方面、预测学生的未来、评价学生的品性、给学生贴标签、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他却不指出该如何解决问题。教师A的做法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却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有时候,这种做法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相对教师A而言,教师B则较好地做到了尊重学生。他关心发生的事,对这件事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努力去解决,他让学生认识到该怎样弥补过失,他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伤害学生的人格。

二、心理投入

这里所谓的“心理投入”,是沟通双方本着负责的态度为实现一致的教育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没有切实的心理投入,就无所谓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有了这种自觉的心理投入就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尽管师生之间客观存在各种差异,但不同个体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谐共处的教育沟通理念。尊师就是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理解教师的劳动,主动支持教师工作,接受教师的指导等,尊师是学生对教师的正确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爱生就是老师必须爱护学生,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重要体现,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沟通的感情基础,也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师生交往和沟通的情感基础。师生沟通中民主平等表现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平等对话、相互理解。民主平等还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并平等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与相互学习。

教育要重视以情感人,即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情感投入,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对教育教学倾注的热情与投入,对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现出的自信乐观以及其间感情的流露等。教师应对学生开诚布公,以求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情感的投入,可以避免师生间的相互猜疑或相互排斥,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沟通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为老师深入把握学生深层次意念中的思想暗流提供了可能性,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帮助措施,以排除学生心理上的疑惑。雷梦佳事件中,我们没有看到老师给雷梦佳应有的感情投入。当学生在认识上或行为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创造爱的氛围,以情感人,而不是将学生赶出教室!此外班集体成员之间相互漠不关心,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也是造成雷梦佳走上绝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集体是一个小社会。班上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性格各异,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和班干部成员的心理投入。

三、共情

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4]。它常应用于心理咨询中,用来帮助学生体会自己的内在情绪,并且借此让他体会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他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善于共情的人会用拥更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变得更善解人意。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学会共情,能和学生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最简单的共情就是说出对方内心的感受。共情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

师生对事物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是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他、拒绝他,甚至讨厌他。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

四、情感管理

为了建立和维持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老师切实的情感投入,还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在加强学生情感管理与沟通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细心和耐心。具有爱心,才会去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由于情感表现丰富多样,内心微妙情感不易被察觉,要求教师必须细心观察,才能知微见著、明察秋毫。情绪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特性和中学生情绪的敏感多变性,都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是可靠可信的时侯,再对它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沟通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古语云 “士为知己者死”,就是情与理交叉感应的典例。

五、心理激励

心理激励,实质就是通过肯定和强化学生的动机,激发人们朝着教育培养目标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采取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和强化他们奋发上进、立志成才等正确的心理愿望,调动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人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而动机又源于一定的需要,人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导致行为,通过行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激励的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说来,心理激励又分为内滋激励、外附激励两大类。

“内滋激励,是人们自身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激励力量”,[5]这种力量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等。内滋激励有助学生开发自我,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活力。老师可以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内滋激励。第一,“榜样”激励法。“榜样”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引导和影响作用。老师应该做到既旁征博引,又取其精华,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心活力”。其次,“感化”激励法。人与人的交流实际上是心灵的触碰,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感化”学生从而开启他们的心扉。尤其是对那些暂时后进的学生,老师不应轻视他们,看不起他们,而是亲近他们、团结鼓励他们前进。“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老师满腔热情地关怀他们,适当满足其“自尊心”,并助其“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那么就能“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6]

外附激励,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力量,通过诸如精神鼓励(嘉奖、表扬、授于荣誉称号)或物质激励(奖励书本或一定的奖金等)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实施外附激励有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二是时效性原则。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指外附激励应该在特定的规范和标准之下,“坚持实事求是,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进行评比和奖惩”。而时效性原则是指 “外附激励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效能,若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可能失效”。

引例:廖贤才老师为一位初三女生写的毕业留言

茵茵的草原上有美妙音乐可绘,仰望天穹则有无限的遐思。望大自然的恩赐给你灵感,握住生活的彩笔尽情地挥洒,给人生描绘出多彩的画卷。相信吧,只要热爱生活,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祝一帆风顺!——给邱茵同学留念

这位当年的初三女生就是现在亦为人师的我。那年初三我住校,喜欢唱歌、画画和写诗。廖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且对我们学生就像对待朋友一般友好。他的留言极大地鼓舞了我,自信心倍增,有一段时间成了我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每每看到他的留言,心里就洋溢着喜悦之情。虽然后来跟廖老师失去了联系,但我心里一直非常感谢他。[7]

优秀的老师善于激励人。不过,在具体实施外附激励的过程中,我们应避免激励失度。名不符实的嘉奖,乱戴桂冠,这样不仅无法起到鼓励作用,相反会诱发学生的逆反和不信任等。此外,实施外附激励时必须周密思考谨慎从事。那种采取褒与贬对比互为反衬的外附激励,不仅没办法起到“比学赶帮”的作用,反而会加剧学生之间的矛盾,造成负面效应。总之,没有有效的心理激励,师生间的心理就无法畅通。

六、期望

先来说说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曾经对一个学校的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不过,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嗓音、笑貌,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家们常说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以发挥教师期望的作用。对学生满怀期待,坚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学生感受到你的信任、喜爱、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和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也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赋予他们期望尤其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眼神和表情、空间距离、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等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来和学生进行沟通。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在师生沟通中有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一首写给老师的歌,歌词大意是:“你给我一句话,就打开了一扇窗;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充满了力量;你给我一个眼神我就找到了方向”。这足以说明非语言沟通在师生沟通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向我们昭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七、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心理平衡,是指学生“因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和理解而产生的一种舒畅欢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健康向上的,有助于学生心理矛盾的解决,避免心理冲突和离心趋势”。平衡的心理状态容易产生恬静的心境,使其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及时排解自我压抑,避免过度焦虑,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

心理平衡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他们的兴趣广度也在增加,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希望自主并得到成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有时又表现出偏激、好冒险和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等少年时期的幼稚特征,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他们自己想解决又解决不了的种种矛盾。面对这样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同时存在的特殊时期,老师可以尽力帮助他们泰然面对这一切,以平衡的心理状态去处理各种矛盾,安全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状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谐的集体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并最终完善他们的整体素质。

[1][2]李军.让我们彼此信任——师生沟通的几个小技巧[J].新课程(教研),2010,(1):P160.

[3][5][6]徐彩萍.心理沟通——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学与管理[J],2003,(9):P36.

[4]张丽丽.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5. 陈华.对后进生转化的探讨.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7):P91.

[7]邱元英.初中阶段的师生沟通问题及其策略研究[D].中山大学,2010.

[8]周兴杰.师爱的光芒.文学教育(下).2007(3):P152.

[9]万焱,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6d4f50e6524dd22e.

[10]徐彩萍.心理沟通——德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学与管理[J],2003,(9):37.

猜你喜欢
师生情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心理感受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