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011-08-15 00:45王美骄谷春祥
党史文苑 2011年8期
关键词:三个代表理论体系生产力

王美骄 谷春祥

(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王美骄 谷春祥

(渤海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符合当代中国的基国情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品质出发,论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立场 观点 方法 理论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中国用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所显示出的蓬勃生机就在于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邓小平曾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牢固的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主要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理论品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站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都在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马克思用直白的语言披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2]P253,决心建立一个能够带领无产阶级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政党——共产党,争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决心、丰厚的科学底蕴、和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的实践给马克思主义带来无限力量,使之延续至今,不断的发展完善。可以说,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最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P2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巨作——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一生以“人民的儿子”自居,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为了人民的利益奋斗了一生。在确定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标准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条,其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谈到共同富裕时,邓小平指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P152邓小平同志还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P162不难看出,邓小平理论中的任何一条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指出党要始终代中国最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要代表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力发展了,社会文化提升了,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会不断的富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才能不断的得到满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的问题。江泽民曾多次强调要贯彻落实好这一重要思想,就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6]P245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某发展、促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也曾多次强调,各级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发展目的上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都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服务于人民。“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而这一结构的运动起点就是生产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性和垂死性,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只有不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他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既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首先是要是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P225邓小平同志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并一再强调一切有利于生产力的方法我们都要采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同样是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第一条就是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清楚的表明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核心内容。江泽民多次强调指出,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同样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5]P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其精髓是实事求是。所谓精髓就是对于某一个理论而言,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该理论的在各个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起点。他郑重的告诉全党同志,“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事实就是。”[3]P364而要做到事实,就必须先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就没办法实事求是。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魄力与勇气,中国的大地才结出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累累硕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没有这一理论精髓,就不能形成邓小平理论,同样也没有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其理论精髓仍然是事实就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精神实质。指出要真正的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伟大的创业精神。[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胡锦涛总书记在《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中指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为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这些具体问题的提出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具体的“实事”,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结果正是我们党所“求”的“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表述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使之得以形成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实践性。从实践出发,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与时俱进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最突出的理论品质。

邓小平理论是在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两大主题的国际背景下,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创造性地、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末的世界,由两极对峙向政治格局多极化曲折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而在国内,改革开放的2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各种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内生产力、科技、教育等还是相对落后,人民的小康路发展不均衡。党内也面临着如何解决好新老交接问题,如何抑制各种腐败现象,以及如何组织和管理数量和结构都发生变化的党。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领导的正确性尤为重要。为了反映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经过长期的科学判断和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又一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十六大以来,在不断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但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还进一步系统的回答了实现怎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在更深更广的层面,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前所未有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领导人都始终尊重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顾玉敏.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曹万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8]《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8日。

[9]《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

王美娇(1985—),女,渤海大学思政部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谷春祥(1953—),男,渤海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三个代表理论体系生产力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