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书写交通战备建设新篇章

2011-08-15 00:43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许四海张兆鹏
国防 2011年11期
关键词:战备军民交通

■ 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 许四海 李 茂 张兆鹏

黄河奔腾,祁连巍峨。2011年9月19日,由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组织、兰州军区和甘肃省交通战备办公室共同承办的交通战备应急指挥中心和训练基地建设试点现场演练活动在兰州拉开帷幕。

旌旗飘扬,机声轰鸣。伴着红色信号弹冉冉升起,近千名参演人员、400台装备车辆组成的公安交管、铁路综合、公路抢修、桥梁隧道、民航保障、应急通信等13支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全力投入交通保障综合演练。指挥中心大厅,一幅幅画面不停地切换,一个个指令不停地传出。值班员坐镇指挥平台,轻点鼠标,整个演练现场的情况了如指掌,运行井然有序。这是交通战备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又一创新成果。

近年来,交通战备系统深入贯彻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总要求,以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依托国家交通运输资源,努力构建起军政民企运输力量一体运用、铁公水空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运防修建紧密结合、远中近程配套衔接的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书写了交通战备建设的辉煌篇章。

思想融合:军民齐心绘蓝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就不会有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军民融合作为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众多领域。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在思想上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体制机制、资源利用等方面搞好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交通战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良性互动。

2011年6月,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在国防大学举办了第四期交通战备专题研究班,这是继地(市)级、厅(局)级、省(部)级交通战备领导干部研讨班后,又一高规格的专题研究班。在10天时间里,60余名中央交通、通信企业分管交通战备工作副总裁及所属二级集团公司总经理,省(部)属交通运输企业总经理,以及军队分管交通战备工作的部分师级领导干部,以学员身份走进国防大学的课堂,围绕交通战备军民融合式发展主题,进行了系统学习和深入交流。

2006年以来,交通战备干部培训班在国防大学先后举办了4期。在国防大学举办这类培训班,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国防大学这一军民融合式教研平台,通过高层次、系统化、前沿性、互动式的学习研讨,将形势教育、战备教育和使命教育结合起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法途径,在思想上提高地方领导干部对军民融合的认识,真正实现在思想上融合。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领导表示,要采取理论授课、专家论坛、案例研究、现地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每年集中10天时间,力争在5年内将全国交通战备系统领导干部轮训一遍,通过思想上高度融合,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机制融合:撑起一片新天地

机制融合是军民融合的支撑。近年来,交通战备系统深入开展正规化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协调机制,促进了军地一体化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省、市、县三级交通战备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工作机制更加顺畅,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涉及交通战备工作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完整的框架,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以及公路法、民用航空法、港口法等法律,又有《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补助补偿规定》、《国防交通物资储备管理规定》等执行法规,还有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配套规章,初步构建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章制度为支撑、规范标准相配套的交通战备法规体系。

交通战备系统着眼军地各种运力的一体统筹运用,适应铁路、公路、水路、通信、民航等交通运输行业改革要求和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了军地一体的军事交通运输组织机构,创新了交通运输综合保障方式,使组织机构更科学,工作程序更简捷,指挥协调更顺畅。特别是着眼提高交通战备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的创举,为最大限度地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交通保障力量和信息资源,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通战备综合保障体系探索了新路。

2010年4月,上海世博会安保各项准备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应急交通保障举足轻重,世界关注。上海市交通战备应急指挥中心应运而生,这在全国交通战备系统组织机构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交通战备应急指挥中心综合运用交通、公安、消防、市政、气象等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集国防交通信息网络通道、交通指挥平台、城市道路数字化管理中心为一体,突出“早知、先知、多知”三要素和“测、报、防、抗、救、援”六大环节,信息化手段和指挥联动齐头并进,还建立了信息技术咨询专家组,配置了31支、近1.6万人的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不仅可实时展示上海综合交通信息,具备跨路网交通监控、交通信息发布和交通调度等功能,还能对上海应急应战时的交通保障实施集中、快捷、高效的统一指挥,在指挥体制、指挥平台和保障力量融合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设施融合:统筹兼顾路子宽

设施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基石。战场交通设施既是有效聚合战斗力的纽带,也是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的基础支撑,其建设发展寓于国家交通运输的整体发展之中。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交通设施国防和经济的双重功能,才能构建起通达完备的战场交通网络体系。

多年来,交通战备系统紧紧依托地方交通网络建设,着眼战略投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在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和大型运载工具建设中及时提出和贯彻军事要求,在主要方向铁路、公路战略战役通道、部队机动道路、水路战备码头等建设上搞好结合纳入,国防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重要战略通道基本贯通,各种战备交通设施基本完备,部队进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部队机动能力逐年提高。

力量融合,借风扬帆好行舟

力量融合是军民融合的抓手。用好国家交通运输力量,既是世界军事强国的普遍做法,也是构建我军特色战略投送力量体系的基本路径。交通战备系统围绕保障部队快速行动,依靠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和交通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发展运输力量、拓展运输方式和构建立体投送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我国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经过整组、点验,已经建立起战略投送机队、船队、车队等各类交通专业保障队伍1300多支、近50万人,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条块结合、相互衔接的骨干保障队伍,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交通保障中,圆满完成了道路抢修、应急通信、桥梁架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为实施战略投送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9月,总后军事交通运输部结合广州军区某摩步师的跨区机动,组织了一次轻装部队陆空联合投送演练。某部紧急启封车辆装备,采取摩托化快速机动至广西某机场。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划破长空,首先起飞的货机缓缓降落在湖南某机场,其他3架客机每隔两分钟相继到达,缓缓滑入停机位置。紧接着,13台机场专用保障车、11台地服设备、50多名机场专业保障人员、20多台联勤接运车辆,迅速驶入指定位置,展开协同保障。短短15分钟,数百名参训官兵及随行装备、物资卸载完毕。4架民航飞机、1列动车组、几十台民用车辆,利用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输送部队近千公里。这是我军首次综合利用民用运力组织轻装部队陆空联合投送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我军军事交通运输训练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多年来军地双方的不懈努力和创新实践,交通战备系统已经日益成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窗口和典范。当前,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掀起了全面贯彻胡锦涛主席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的热潮。交通战备系统将以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信息主导提升体系保障能力,加强基地化训练提升专业勤务技能,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组织指挥效率,坚持常态化应用促进制度化建设,实现从“应战”向“能战”的转变,在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上迈开新的步伐,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猜你喜欢
战备军民交通
战备拉动考核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繁忙的交通
美国国防战备体制特点浅析
小小交通劝导员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