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福建省闽侯县部分乡(镇)的调查与思考

2011-08-15 00:44陈登源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后备干部农村基层队伍

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福建省闽侯县部分乡(镇)的调查与思考

陈登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本文通过对闽侯县部分乡(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科学发展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将党中央一系列政策落实到基层和将农民群众的所想所盼传递到上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我党上传下达的重要桥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

一、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新支点。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概念,新农村建设既不是对城市的“克隆”,也不能被片面地理解成“建新村”;它固然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但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毫无疑问,基层党组织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眼于农村党组织与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建设一个好班子,培养一大批保持先进性的共产党员,教育和引导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增强党的先进性意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贯彻落实能力,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真正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真正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理论和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灵魂,先进的科学理念胜过千军万马。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想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伟大理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在实践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此,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谋划、创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吸引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蓬勃发展的重要渠道。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农村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思路,对于党在新的起点上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只有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和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丰富农村工作发展的内涵,不断拓展农村工作发展的思路和新举措,才能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的跨越发展。

二、目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福建省闽侯县部分乡(镇)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1、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基层党员较多,分布较广,处在农村的第一线,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新世纪以来,农村党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员年龄老化问题比较严重,思想上比较陈旧,在接受新事物,带领群众开辟新路子,寻找新的致富方法上比较欠缺,与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不相适应,甚至有的还存在家长作风,更是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基层党员文化素质偏低、综合素质较低,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党员数量偏少,而且,越是贫困的乡(镇),这种现象就越严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党员文化层次偏低,班子综合素质不高,驾驭能力不强的问题。这必然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开拓精神不够,视野不宽,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不高,经营管理能力不适应。

2、思想观念保守陈旧,政治思想素质不适应。客观地讲,目前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不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方针政策缺乏系统、深入、完整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再加上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村级党员干部任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市场经济和科技意识不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所适从,带头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党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适应,驾驭能力不强,导致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时不到位,出现偏差甚至是失误。

3、流动党员管理难。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通反映,流动党员管理难,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出务工的党员务工地点变动频繁,不便即时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流出地党组织由于活动经费困难,也不便于经常联系务工党员,有的党员由于忙于务工,不找或找不到当地党组织联系,造成了流动党员疏于教育和管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洋里乡和大湖乡属于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党员外出务工较多,党组织要及时通知他们参加支部党员大会,向他们介绍本支部近期工作情况,主动为其发放流动党员证,认真做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求他们到流入地主动找当地党组织联系,自觉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生活,按期交纳党费,要求他们适时打电话或写信向家乡党组织汇报个人表现和思想状况等,由于诸多原因,很难做到。

4、建设机制不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继乏人。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乡(镇)对培养和发展党员重视不够,力度不大,青年农民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农村党员队伍“新鲜血液”补充不够,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后继乏人的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一些乡(镇)甚至出现以“老、少、病、残”为主的村庄,使乡(镇)、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到限制,乡(镇)、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凸现。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洋里乡和大湖乡属于山区,经济发展落后,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多,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影响较大。同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乡(镇)按要求普遍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但是不能保证后备干部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村级压制优秀人才,宗族、派性圈内选人等时有发生,造成后备干部年龄偏大、素质较低、威信不高,难以做到备而能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流于形式。因此,在调整村“两委”班子的过程中,无法优中选优。

三、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农村党员队伍是构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有力保证。

1、把握“发展”要义,突出重点,切实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为此,必须把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邓小平同志强调:“领导班子问题,是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不要说带领群众几十年,就是开步都困难。因此我们首先要把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执政水平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要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良好、战斗力强的乡(镇)村领导班子。一是着眼于优化班子结构,利用挂职、任职等方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村班子。二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观,大力选拔优秀人才进班子。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进团结”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乡(镇)班子建设。通过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在村班子的选配上,要抓住三年一换届的有利时机,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从调查来看,南屿镇党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表现在广大农村党员的数量增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党的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些年富力强、文化程度较高的党员进入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2、把握“以人为本”的要义,突出目的,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人的发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目前,完善培训规划,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有利于党员干部成长的培训计划,把党员干部培训作为党的经常性活动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拓宽培训渠道,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一要建立村干部培训网络。健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坚持县、乡(镇)对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乡(镇)对“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集中培训的制度。二要明确村级干部的培训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建理论、政策法规、村务管理、市场经济、科技知识等列入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三要创新村级干部的培训形式。要采取集中培训学理论,外出考察开眼界,现场交流做示范,典型报告赶先进等方式,联系班子建设和干部思想工作等实际进行教育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调查来看,南通镇高度注重党员干部的培训,2010年共培训党员1023人。通过制定本年度党员教育培训计划,以召开党建工作交流会、发展党员工作业务培训会、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拆迁工作政策知识讲解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组织党员干部收看现代远程教育片、邀请省委党校教授讲课等各种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3、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义,改善党员结构,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发展战略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目前,针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党员年龄老化、思想观念保守陈旧、政治思想素质不适应等问题,加大农村后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力度,实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这是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给村级党组织增添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措施。要严格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方针,健全完善的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二是做好选拔工作。组织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党委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组织考察。考察后备干部主要是看被考察者是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是否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实绩及所必需的才能及发展潜力如何;经党委集体研究讨论后,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后备干部名单,对确定的人选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的使用意见及培养方向,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并通知其所在的党组织。三是健全选拔任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副书记分工负责,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后备干部工作的管理监督;各单位要健全完善后备干部管理的各项制度,使后备干部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对表现突出、成长较快、富有潜力的优秀后备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预定培养目标,经主管部门批准,提前安排他们到相应的岗位工作,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从调查来看,南通镇大力从优秀农村青年、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壮大党员队伍。2010年共发展党员39名,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5名,为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267.2

A

1671-2994(2011)05-0083-03

2011-09-05

陈登源(1970- ),男,福建福州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政治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后备干部农村基层队伍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后备干部培养与管理的思考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盐业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关于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三一一工程”强化培养后备干部
参与式治理与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探析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