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措施

2011-08-15 00:44李川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怒江州怒江基础设施

李川南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 教务处,云南 六库 673100)

怒江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破解措施

李川南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 教务处,云南 六库 673100)

改革开放以来,怒江州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实力不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等问题。为此,要以新的思路才能破解怒江经济发展的难题,促进怒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怒江州;经济发展;问题;思路

一、怒江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是经济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其质量如何会影响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怒江州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地形、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体。高山峡谷的地质构造给怒江造就了雄奇俊美的自然风光,也给怒江制造了山高、坡陡、谷深的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怒江州水土流失面积达39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每年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群众造成巨大损失,仅 2010年“7.26”、“8.18”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就造成近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2、经济发展实力不强

第一,经济发展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怒江州的GDP只有54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0.77%。第二,财政收入匮乏,财力有限。2010年,怒江州财政收入只有5.8亿元,州级财政自给率仅为17%。第三,全州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小、散、弱;工业产品初加工特征明显,工业化进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第四,怒江州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十分滞后,各类人才仅占人口总数的3%,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2年,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2年和0.8年。

3、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虽然全州贫困人口数量由2005年的19.0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4.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5年的49%下降到2010年的35%。但是,由于怒江地理环境特殊,目前全州贫困发生率仍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全省20个百分点,返贫率也很高。2010年,怒江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07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3元。在怒江州贫困问题中,民族性贫困尤为突出,特困群体数量庞大,90%以上的傈僳族、96%以上的独龙族、90%以上的怒族、89%以上的普米族农村群众和白族支系的勒墨人、拉玛人以及景颇族支系的茶山人还处于整体贫困之中,扶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怒江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财政薄弱、欠账过多等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促进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比较脆弱。第一,州内没有水路和铁路运输的条件,仅靠单一的公路运输。而现有的公路等级偏低,80%左右为四级以下路面,全州没有一条完整的高等级公路,抗灾和通行能力弱,且公路结构不成网,断头路多。乡村级道路建设滞后,农民需要的农资运不进,农副产品运不出,物流成本高。第二,全州高稳产农田仅有1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水利化程度仅为29%,有35.9万人尚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有1458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有752个自然村未通电。

5、环境保护任务重,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怒江州拥有世界级的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已探明各种矿藏28种、280多个矿点,拥有占世界1/3的锌、1/6的铅。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以上,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规模。然而,怒江州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腹地,因自然保护区和天保工程建设,使怒江近50%的区域面积被纳入自然保护范围,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受限,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怒江州长期承担着生态保护的义务,“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有水不能用”,老百姓只能依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至今依然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

6、经济缺乏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

第一,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农业份额相对下降,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9:34:47调整为13:42:45,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但是,怒江州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不高,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第二,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加之城镇化水平低,第三产发展缺乏足够的空间载体,造成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矿产业发展“一枝独秀”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二、破解怒江州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措施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

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怒江州长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推进,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打造助推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第一,要着力解决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一直是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要破解怒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就要解决好对怒江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交通问题。一方面要抓住云南省在“十二五”建成连接各州市、通达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覆盖全省的高等级公路网等重大机遇,按照“北上西藏,南下保山,西进缅甸,东连大理、丽江、迪庆”的发展思路,构建完善的怒江大交通网络。打通贡山至德钦县、福贡至维西县、丽江至兰坪县、泸水至腾冲县的4条滇西北旅游环线,把大理、丽江、迪庆、腾冲、德宏与怒江大峡谷、三江并流优美景点景区连接起来,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改善现有公路的行车条件,提高公路的抗灾、通行能力。第二,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经过多年的努力,怒江州的城镇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已建成城市供水厂26座,城市道路670.69千米,燃气储备站18个。但是,由于对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至今还没有一座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低。为此,一是要抓住云南省积极培育滇西北次级城市群的机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六库、金顶两个十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福贡、贡山县城两个万人规模的中心城镇和以通甸、营盘、上江、老窝、丙中洛、片马等为主的“重点集镇”、“旅游小镇”、“边贸小镇”,构建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互为依托的城镇空间体系格局。二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城镇规划工作,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市政道路、防洪、城市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提高城镇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怒江州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很脆弱,大部份的耕地缺少基本的灌溉条件,靠天吃饭的现象比比皆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为此,一是围绕提高防洪抗灾、供水保障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抗旱水源工程和农田灌排体系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高产稳产农田面积。二是要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保障农民的饮水安全。

2、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培育步伐,形成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产业格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要加快怒江实现“二次跨越”,关键要有产业支撑。由于长期欠投入、欠开发,全州除矿冶产业初具规模外,尚未培育起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加快怒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怒江州水能、矿产、旅资、生态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三基地、一品牌”的战略目标,对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加快产业培育步伐,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第一,要立足水能资源优势,培育水电支柱产业,打造国家级水电基地。怒江州过境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及其支流160多条,由于河谷落差大、流量快,水能资源极为丰富,总蕴藏量为2000多万千瓦,占云南省总蕴藏量的11.6%,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50.9亿千瓦小时,占云南省可开发水能资源的10.4%。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怒江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很低,只开发了一些支流,水能资源的利用率只有0.6%。为此,要抓住国家优先开发水电建设的机遇,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下,充分利用怒江、澜沧江支流众多,具有建设中小水电站的优势条件,大力开发中小水电项目。通过加快电网建设,解决中小水电送出难的问题。第二,立足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矿冶支柱产业,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推进兰坪金鼎锌业治污技改等重点项目建设,把兰坪建设成滇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推进兰坪省级工业园区和泸水县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第三,立足人文资源优势,打造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生态旅游品牌。怒江州虽然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但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民族历史文化所构成的特有人文景观却非常丰富。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怒江大峡谷集“雄、奇、险、秀、秘”为一体,其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由于历史、经济、文化、交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怒江州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加快怒江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必须立足怒江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一是实施好“一带两核四心五区”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一带”是指怒江大峡谷风情观光带;“两核”是指六库旅游服务核心区,贡山旅游景观核心区;“四心”是指六库、丙中洛、上帕、金顶四个旅游集散中心;“五区”是指独龙江旅游区、怒江旅游北片区、怒江旅游中片区、怒江旅游南片区、澜沧江旅游片区。二是要全面改善对内对外通达条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丙中洛、罗古箐等景区景点建设,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四是培育旅游消费市场,加大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的力度,高起点、大手笔策划、包装、提升“怒江大峡谷”旅游品牌形象和对外影响力。

3、因地制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怒江流域是高山峡谷的典型区域,沿江两岸98%以上土地面积都是呈V字形的高山峡谷,76%以上的耕地坡度都在25度以上,种粮不是怒江农业的优势。加快怒江经济发展,要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下功夫。第一,立足怒江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要念好“山”字经,做活“林”字文,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利用怒江、澜沧江沿岸干热河谷的土地资源,推进生物资源原料基地建设,抓好以核桃、漆树、油茶、花椒、桐油、草果等为主的“四个百万”工程建设,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第二,要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把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中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协作”的经营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农业专业合作+农户”的形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调什么、种什么;通过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怎么调、怎么种,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4、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怒江是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四位一体”的自治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6%,生存与发展空间十分狭小,人地矛盾较为突出。所辖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怒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目前仍然是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全州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4.0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6%。为此,必须强化怒江扶贫攻坚的措施。第一,要抓好基础扶贫。针对农村存在的行路难、安居难、饮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加强公路、水利、基本农田、农村生活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二,要推进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全面实施和完成“321156”工程建设任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以核桃、漆树、油茶、花椒、油桐、草果和商业畜等种养业为主的名特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第三,推进素质扶贫。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F127

A

1671-2994(2011)05-0106-03

2011-07-18

李川南(1964- ),女,云南大理人,中共怒江州委党校教务处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与民族经济。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怒江州怒江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怒江 神秘绝美的“东方大峡谷”
怒江州通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省级初验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作品赏析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