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转、改”办好地市报:优良文风,新闻人永恒的追求

2011-08-15 00:43康松乔朱瑞明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文风新闻报道作风

康松乔 朱瑞明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 066001)

坚持“走、转、改”办好地市报:优良文风,新闻人永恒的追求

康松乔 朱瑞明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 066001)

主持人语:五部委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走基层过去就是我们地市报的传统,这个传统我们不能丢,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把走基层变成我们的制度和自觉行动。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本栏主持人:吕道宁)

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地新闻单位迅速行动,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得到基层群众赞许。“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走基层是基础,转作风是根本,而改文风才是关键。

我们党一贯提倡优良文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表达方式。邓小平同志倡导“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纠正不良文风。胡锦涛同志提出“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形成优良的文风,理应成为职业的自觉行动和一种永恒追求。

文风要改,是因为目前的文风存在一些问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讲:“关于新闻报道的文风问题,这些年我们反复强调,也有大的改进,但这一问题还远未解决。有的新闻报道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有的文件语言刻板、生硬;有的追求另类、离奇怪诞,远离普通百姓;更有甚者,有的随意拔高、虚假不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

新闻报道,贵在“近”,就是贴近、靠近。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只有靠近基层群众,深入百姓生活,贴近群众,体会群众的艰辛劳作,增进和群众的感情,同时培养自身坚强的意志,锻造扎实的作风,新闻工作者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写出的作品才能受到群众的喜爱。新闻报道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读者爱读你的文章,读了觉得有道理,接受、信服你的观点和事实,你的报道才能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如果记者整日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就会离生活、离群众、离实际越来越远。新闻稿件中没有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群众的鲜活语言,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那些无关群众痛痒,高高在上、冷漠冷淡地拒群众于千里之外的作品,群众不喜欢,群众不买账。群众不喜欢、群众不买账,就是做了无用功,当然也就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新闻报道,贵在“新”,就是新鲜、新颖。荀子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人民群众是生产生活实践的主体,也是伟大创造性实践的主体。能看到新现象,要得到新见解,我们只能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生活中,在广博、广阔的社会实践中,“闻之”“见之”“知之”。深入到基层去,深入到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中来,我们的报道才能做到内容新鲜、观点新颖。基层有最美的风景,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唯有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接地气”、“抓活鱼”,新闻工作者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新闻事业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新闻报道,贵在“实”,就是真实、朴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的新闻,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是新闻工作的大忌。在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新闻工作者一竿子扎到底走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与群众实现心灵相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看见的,都是百姓的真生活;写出的,都是百姓的心里话;报道的,都是基层的真作为,所以才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深入实践走基层、俯下身子转作风中,我们的新闻报道做到了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因“真实”而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欢。正是在深入实践走基层、俯下身子转作风中,我们的新闻报道做到了避免空洞、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因“朴实”而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欢。如果一篇报道,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堆砌材料、少于提炼,概念先行、大而无当,这样的文风,与我们提倡、群众喜欢的“朴实”相距甚远,与新闻的“真实”更是不着边际。

新闻报道,贵在“活”,就是鲜活、活泼。在版面上,在荧屏上,新闻报道要吸引人,就要“活”起来,“动”起来,做到思想鲜活,语言生动,形式活泼。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毛泽东说过:“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刘云山讲,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要善于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临下、自说自话。要多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一位记者这样感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便进入了智慧和语言的大课堂,我们的文章就可以有的放矢,就可以体现群众意愿,引起群众共鸣,激发群众干劲。”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文”,扩展理解为文风。没有一种好的文风,我们的新闻报道就传播不远,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甚至损害新闻部门的形象,损害党的形象。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它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执政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新闻工作上的不良文风,同样会损害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危害可谓大焉。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优良的文风,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文风新闻报道作风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