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诗歌鉴赏

2011-08-15 00:44黑龙江林冬梅李勇
职业技术 2011年1期
关键词:意蕴层面意象

黑龙江 林冬梅 李勇

意象与诗歌鉴赏

黑龙江 林冬梅 李勇

从2000年开始,语文课本便使用了人教版教材,其中诗歌鉴赏部分就力求打破以往的平衡,以一种探索的目光去搜索教材富有个性的质感,无论形式还有内容,都折射了教材编者的理念——贴近人本。以高中为例,第三册选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普希金的《致大海》等诗,这些诗作,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指导,学生一下子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尽快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诗歌创作中意象手法的运用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景图,描写景物不看——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受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境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人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印象,然后使这个印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间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不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间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并列式组合、对比式组合、通感式意象、荒诞式组合。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是通感还是荒诞,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诗意组分,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

二、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着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的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在阅读练习中选取了诗人卞之琳的诗《断章》。这首诗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够成了风景,可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歌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涵,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

意象层面: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引入了一极佳的诗歌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憾,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的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

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言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无边无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在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形象。这正是《赞美》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崇高的美学意蕴,鉴赏到此,才算真正进入到诗歌意蕴层层把握之中,也即进入到诗歌的“智情”意蕴中。

物我交融,既入手其中,写出所咏之物本身的特性,又出乎其外,暗示出具有某种美学价值的寄托和象征意义,这才是真正把握了诗的意蕴。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欣赏境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就要求欣赏者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思想修养为基础,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为辅助,在教学中努力带领后学者去探索诗的奥秘。

(作者单位:富锦技工学校)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意蕴层面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意象、形神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