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古诗词的天空
——运用想象解读古诗的一次尝试

2011-08-15 00:49陈霞芬
中学语文 2011年21期
关键词:古诗词想象诗人

陈霞芬

一、背景

我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每年高考也好,平时测试也好,古诗词鉴赏的得分都较低。尽管也花了不少时间分项复习,诸如“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意象”、“鉴赏诗歌中的物象”、“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但是临到考试,学生的答案总不理想,就是较简单的古诗,学生的回答也总是隔靴搔痒,说不准确。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二、问题的提出

这学期高三一轮复习又进行到古诗词的鉴赏专项复习。我先挑选了几条高考题让学生熟悉一下高考题型,只听一位同学在下面嘀咕:“古诗鉴赏我是没戏了,考试从来就考不好。”另一位同学也小声应和:“就是,很多诗看都看不懂,还鉴赏呢。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其他知识点上,可能还有些收获。”刚一听到,我心里比较生气,心想还没复习怎么就这么没信心,这不是不相信老师不相信自己吗,况且在课上嘀嘀咕咕真不礼貌。可静下心来一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吧。干脆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吧。

三、问题的分析

事后,我专门用一节课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在学习、理解、鉴赏古诗词时的困惑。这下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一部分同学直言了对古诗词的不感兴趣,觉得它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并且考查到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拿不准,也难以体味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一部分同学觉得古诗词美是美,读读背背也很有意思,有时诗也大致懂,可是做到题目得分却很低,挫伤了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同学坦言做诗歌鉴赏时基本属于连蒙带猜,有时运气好,能得6、7分,运气差也就2、3分吧。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总结诗歌鉴赏题主要考查内容、感情或主旨、语言、表达技巧四个方面,制约我们得分的三个关键点是:能否将诗读懂;有没有积累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专业术语,理解并能分析;能否有条理地组织语言全面完整地加以回答。这三个关键中,后两点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而第一点读懂诗歌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四、问题的解决

1.设想

如何才能读懂诗歌呢?以前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般还指导学生知人论世,读作者,读注释,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注释中提示的背景加以理解。还要求学生读标题,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主旨或中心事件。读诗句,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内容。这种做法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效果怎样呢?当然也是有的,但是一些学生不能真正进入诗歌,总觉隔了一层,怎能算真正读懂呢?

我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散文”,它通过文学语言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再现文学作品中那至美的意境、至纯的真情、至善的心灵。如果我们能将诗词中的形象、意象如画面一样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面前,我们对诗词的理解不就更进了一层吗?

要将诗词中的内容转化为画面,就需要想象的加入了。我确定以“想象”来搭起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通过想象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以前也跟学生说要想象,但学生究竟发挥想象了没有,不得而知,这次要切切实实地去做。

2.准备

在“怎样读懂诗歌”这堂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看完后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选集,同学们看得是津津有味。看后我让同学们讨论文本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区别。大家都觉得影视作品形象、直观、生动,这时再让他们分析林黛玉、贾宝玉及王熙凤的形象和刻画形象的手法,立刻水到渠成。

我还印发了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作者通过想象将张继的心理细致地描摹出来。看了后,同学们跃跃欲试。

3.过程

第二天课上,我公布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放飞想象,融入诗歌。

第一步骤:学会想象,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我们主要是将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想象成画面,以再造想象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导演,我们不一定注重细节到人物的服饰,但一定要将诗中描写的此情此景再现出来,人物的细节如神态、心理,景物的季节、颜色等特征是要突出的。

第二步骤:以同学们熟悉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让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品读诗歌,想象图景,捕捉画面,用优美的散文化语言描绘出来。

同学们饶有兴趣,凝神想象,有的调皮的同学还靠着椅背,闭上双眼,有的同学拿着笔上下左右指点,仿佛大导演在指挥,有的迫不及待,奋笔疾书。

十分钟后,陆陆续续有同学写好了,我挑选了几位尤其是一些平时对古诗鉴赏不感冒,认为古诗鉴赏不复习也罢的同学的作品投影,着重将他们写得好的段落展现出来:

天色昏暗下来,这时耳畔突然传来一阵“扑啦啦”的声音,抬头望时,只见一只硕大的乌鸦披着黑漆漆的羽毛“呀呀”叫着飞回树林去了。稀疏的树枝间可看到一个大大的鸟窝。唉,乌鸦尚且知道日暮回家,而我呢?

官路旁有个村庄,该歇脚了。村头那棵老树,该有几百年了吧,一个人是抱不过来了,还有一株枯藤缠绕,藤上的叶子已然大半凋零,只剩下几片干枯的叶子在秋风中抖动。村庄前一条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着,一座石桥静立。宁静的村落,几户人家的烟囱里炊烟袅袅。这一幅图景多么熟悉呀,恍惚间我似回到了家乡。

苍凉的古道,望不到尽头。一阵秋风吹过,路边收割过的田野霎时腾起一股烟雾,与我日夜相伴的瘦马也似乎打了个寒战。太阳一点点西下了,我不由紧一紧衣裳,这天涯途中,叫我如何不断肠。

展示完毕,我再询问能不能真正体会这首诗诗人抒发的思乡情感,大家都点点头。我让同学们讨论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大家争先恐后,“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图画美”“意境美”“衬托”等分析得是有理有据。看样子,这个例子选得不错。

第三步骤:我选了一首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竹叶:竹叶青酒。),将练习题目(1.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2.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并投影,让同学们小试牛刀,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的形象画面,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来解题。

同学们花了6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诗歌,想象情景。再花了不到4分钟时间解答题目。我发现,正确率和以前相比,提高了不少。如第一题以前学生们只会想到孤独、年老多病,这次绝大部分同学就想到了忧愁,究其因,是想到了诗人喝酒的形象和抱怨不能多喝酒而无心赏菊的内心世界。第二题的手法很多同学通过想象的介入,很好地体会到景物的渲染、衬托手法,景物的对比手法,甚至更细腻地由玄猿哭想到融情于景,非常好。第三题的情感题也比以前答得全面,思念亲人、忧国伤时、年老感伤都体会出了。

五、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抒发情感。学生如果不能沉浸其中,就难以领会其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妙处。难以领会,就不能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别提学习研究的兴趣了。我们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不仅是为了高考的分数,更是为了传统文学的传承。“想象”作为重要的媒介,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面对着诗人彼时的景象,能亲身感悟诗人的情感。

其实,想象能力不仅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运用,在写作教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同样可大显身手。我想我们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化抽象为具体,并在解题时运用之,定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就感。这堂课我仅仅是个探索,要使学生真正拥有鉴赏诗歌的能力,当然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这次尝试应该说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古诗词想象诗人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我和古诗词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