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T演变到ICT的角度探讨“C”在课程整合中的价值

2011-08-15 00:51吴俊杰张新明
中小学电教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交流信息技术课程

☆ 吴俊杰 张新明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人们惊叹信息技术给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已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处处都存在着“信息”与“技术”。同时,在教育领域很多教育研究者致力于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研究,拉开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序幕。信息技术的名称刚开始在国外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后来演变为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由这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教育者对信息技术有了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解——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时,更加重视交流在教育中的实现。

一、从IT到ICT

1.IT的提出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译为信息技术。IT一词是凡·维特于1986年首次提出来的[1]。最初IT一词属于计算机领域,是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的,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但随着对IT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IT与计算机技术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IT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阔。

IT的提出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对各行各业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各国都加大了信息技术的科研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研究者们也不甘落后,很多关于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到教育中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成果颇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当时凡·维特还对IT应用于教学的情况进行了分类:第一类,关于信息技术科学的学习(Learning about44444 IT);第二类,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支持学习(Learning with the aid of IT);第三类,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途径(Learning by means of IT);第四类,信息技术作为学校管理的辅助工具(IT as an aid to school management)。[1]从这个分类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单纯的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例如:现在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是用来普及信息技术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和学习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三就是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的工具,例如学校电子政务。

2.IT 演变到 ICT

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Information Technology演变为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缩写也由IT改为ICT。ICT确切的中文翻译应该为信息与传播技术,“C”有交流、交互之意。[1]这是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深入思考,也是对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思考。从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教育研究者们对信息技术有了新认识:不再是仅仅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不再一味地追求技术的使用,转而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教学中的交流。ICT中的“C”,在教学中就是强调交流的作用,把信息传播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改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要从单纯的注重学生技术的学习转变为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重心;对于学生而言,学生要把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自己学习的工具,是实现自己和老师、同学之间交流的工具。

3.IT到ICT的必然性

由IT到ICT的转变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笔者认为从IT到ICT有其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理论范畴角度看,ICT包含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是IT的延伸。IT强调的主要是一种技术范畴,ICT不但包含技术的使用,同时还强调交流与沟通在教育中的作用,ICT把信息技术当作是一种优化学生学习及提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能力的工具,凡·维特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对ICT在学校的应用分为四类:第一类,强调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本身的学习;第二类,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支持工具来使用,这里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既能够支持教师的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又能够支持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第三类,作为一种学习的途径,所谓途径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学习途径,但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第四类,使用对象是学校的管理者,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可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推进学校实行无纸化办公的进程。

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看,ICT更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也与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相悖。传统的教学方式没能够充分体现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就是“C”没有在教学中很好地体现。IT转变为ICT正是强调了“C”的重要性,体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就是强调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不是能够与他人进行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沟通学习的感想,让教师得知教学哪些不足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种交流的工具,当与课程整合后,也就将这些支持交流的工具带到了教学中,使交流能够自然地在教学中发生。

综上,从IT到ICT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趋势。随着ICT的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浪潮。

二、“C”在课程整合中的价值体现

1.由“C”出发建立课程整合的新观念

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基础上的课程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互融合,促进其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整合过后产生的新课程往往只侧重于现代技术的使用,仅仅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技术来使用,[2]或者看作是一种教学媒体,[3]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笔者认为,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整合不是说做了多少课件或者是在课堂上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叫教育信息化,相反这是片面的信息化,是一种偏重使用技术的“媒体论”。“媒体论”把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媒体,应用于教学后就是一种比传统媒体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如此,就偏离了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ICT中的“C”出发,建立课程整合的新观念。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不能仅仅把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或当作是呈现课件的黑板,在呈现的同时,教师时常要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多媒体工具之间也要有交互交流。上文中所提到的“媒体论”的出现正是忽视了交流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后,师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的重要性。

2.由“C”出发设计课程整合的新形式

不管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整合,通过什么方式整合,整合到什么程度,我们要理解整合的目的是什么,不能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因此,要求课程整合不仅仅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享受到通过计算机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的乐趣,还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像水滴融入土壤中那般“细无声”,无缝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改进学科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率。

因此,笔者提出利用ICT中的“C”设计课程整合的新形式,满足课程整合的目标需求。具体体现为利用“C”让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双边、多面的学习形式。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并不让学生察觉到信息技术的存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信息技术,又学到了本课程的内容。此时“C”就是交互的角色了,在与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师的交互中自然而然地去学习,不管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只要是在学习,那么信息技术就伴随在其左右。这样的整合是一种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整合,能够让学生在与教师、学生的交流中,在与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既达到了学习目标,自身的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学习了信息技术,不知不觉中使得自身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而不是让这种提高只发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在其他学科课堂上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也就是其他课程给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帮助。所以,整合变成一个双边的活动,既要将技术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去,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成果,也需要其他学科课程的支持,让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例如: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有数字图书馆,学生要使用数据库查找资料,就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等到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了,想搜索得更快更简单,那么就要去学相关搜索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又能在查找过程中学会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这时信息技术在服务于其他课程的过程中也就服务了信息技术本身了。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要建立这样的新观念。

3.由“C”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互动

在学习中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是交流,学生回答问题是交流,问老师问题是交流,和同学之间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是交流,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强调交流,这种交流不管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是学生和计算机之间都存在。整合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不管是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整合还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进行的整合都是为了使学习更好地发生,所以,整合的过程需要重视交流的作用,不管是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同样重要。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交互的设计,要使交流能够很容易的发生,无论是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还是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都需要经过精心地设计。“C”在教学中若能很好的体现,充分地发挥与学生互动的作用,就很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同学习汉字一般,把基本字学会后,以后就不再单独去学习汉字,在学习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一定学会了其中新的汉字,因为要读懂课文就必需要认识文中的汉字。这就和要查询资料就必需先懂得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一样。不管是读课文还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检索其实都是一种交互,前者是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后者是人机之间的交互。让学生更快地读完课文或是尽快检索到所需资料,就必需重视交互的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中,学生交互的顺利,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交互的顺利与否就意味着学习效率的高低。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实现教育信息化,ICT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契机,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达到优化教的效果和提高学的效率,就需要首先理解课程整合的本质,注重ICT中“C”所代表的交流的作用,因而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与教学资源、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能够进行顺利的交互。因为学习行为的积极变化最终是要在学生身上发生的,也只有在学生身上真正发生这种积极变化时,才能够说整合是有效的。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杨建伟.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8).

[3]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交流信息技术课程
如此交流,太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