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30例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分析

2011-08-15 00:42韩毓国林艺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0期
关键词:胸骨反酸腺癌

韩毓国 林艺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细胞被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之一,多于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超过一年以后发生(也可能不发生)。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应该及时治疗并定期复查。Barrett食管发生于11~44%的慢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导致化生性柱状上皮形成,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内窥镜和病理学检查。本文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10年12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BE患者30例,就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10年12月我院内镜室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BE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5±11)岁,所有患者均除外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及食管胃手术等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食管返流症状。

1.2 方法 使用FUJINON EG-410胃镜,在疑为BE上皮部位取材活检,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疼痛及吞咽不适等症状,症状多有重叠,其中反酸11例(37%),胸骨后烧灼感 12例(40%),胸骨后疼痛 11例(37%),吞咽不适7例(23%),无症状6例(20%)。

2.2 内镜表现 BE在普通胃镜下表现为齿状线上移或消失,Barrett上皮是一种红色柔软特征性的胃黏膜,或以环食管内壁的形式伸展,或呈无规则的指状突起和岛状。根据上皮形态30例 BE分为:环形 BE 11例(37%),岛状 BE12例(40%),舌形7例(23%)。在病灶区还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并发食管炎9例(30%),食管轻度狭窄4例(13%),食管溃疡 8例(27%),食管裂孔疝 5例(17%)。本组BE 30例中首次确诊27例(90%),漏诊3例,漏诊率10%,3例均在1年内复查胃镜确诊。

2.3 病理诊断 30例均经内镜活检并被病理证实为BE黏膜改变,即据显微镜下壁细胞及杯状细胞有无。其中胃底上皮13例(43%),交界型上皮6例(20%),肠化型上皮11例(37%),其中1例交界型上皮伴轻度异型增生,未发现食管腺癌。

3 讨论

随着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癌前病变的BE越来越受关注。国外资料显示,BE在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为1% ~5%[1],而在胃食管返流人群中检出率高达10% ~15%[2]。BE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IM)与食管腺癌发生密切相关。因此,B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内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测是目前最重要而可靠的方法。根据本组资料,BE本身并不产生症状,症状的出现多为食管炎症、溃疡、狭窄所致,包括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烧心与反酸等。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胃食管返流病患者也可发生BE。一些研究中也认为酗酒、吸烟、肥胖、食道裂孔疝也是BE发生的危险因子[3]。所以筛查BE患者不应只局限在胃食管返流人群中。BE食管必须是在内镜下食管远端异常外观黏膜上皮,并有组织学证实的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上皮。内镜结合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已被认为是BE以及BE癌变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BE患者内镜下监测可早期发现肿瘤,延长生存期。BE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BE的治疗经验较少,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建议多方法联合应用,联合治疗基础上重视个体化治疗。

总之,临床医师应重视对BE的研究,按时随访,及时治疗,以减少食管腺癌的发生。

[1]周晶,沈志祥,罗和生,沈磊,刘军,杨咏梅,邹莉萍.长、短节段Barrett食管胃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对比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06,07.

[2]张亚历.Barrett食管内镜活检诊断方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60-62.

[3]张军,张莎莎,罗金燕,等.Barrett食管的临床研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15-18.

猜你喜欢
胸骨反酸腺癌
胸骨柄体脱位一例
板型胸骨固定系统与爪型胸骨固定系统在心脏手术中胸骨固定中应用效果比较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老年患者正中开胸术后胸骨哆开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双侧胸骨肌与胸锁乳突肌相连变异一例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