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2011-08-15 00:55田逸
关键词:水利部水利水电办学

田逸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组织部,河南郑州450011)

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田逸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组织部,河南郑州450011)

编者按:今年适逢我校建校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我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的坎坷历程和办学经验,展望我校未来的发展趋向和光明前景,十分必要。学报社科版以“华北水院6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为题,面向全体师生和全体校友征文,获得较大的反响。本期首先刊发一组,以期引起广大华水人对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大力弘扬“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学校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梳理学校60年的办学历史,特别是近10余年的历史,回望那一幅幅由大事要事串连起来的夺目的画卷,自豪、感动、光明、奋进,各种感觉交相袭来,让人心潮澎湃,最后汇集成一种信念,鼓舞鞭策我们向前走。这个信念就是: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一、几件大事的回顾

(一)征地建设新校区

学校自2000年开始扩招,原有的560亩校园难以为继,所以,拓展办学空间成了当务之急。2001年4月,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立后,征地成了学校的头等大事。当时,学校西边已无地可征,只能沿北校区向北延伸,在沙门村尚有几百亩可征地,不过代价极高,并且已有开发商介入,即使能征到手,一个狭长且不大的校园仍然很不理想。于是,学校把目光转向郑州南面的新郑龙湖,但没有想到的是郑州市的土地规划突然有了重大调整,决定在郑东新区以东再建一个高校园区。鉴于我校前期积极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及良好的办学声誉,郑州市规划部门于2003年3月决定将毗邻金水东路、位置最好、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地划给我校。2003年6月2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2005年10月开始招生。现在,一个初具规模且现代气息浓厚的优美校园屹立在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

当然,在征地和新校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些波折。2003年3月,郑州市规划局批准我校在郑东新区征地建设新校区,但在随后的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一名领导对我校征地提出异议,认为我校迁郑建校时间不长,不宜再大规模征地建新校区,结果我校未获通过。但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选择从头再来,从郑州市规划局开始做工作,多次到郑州市政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政府办公厅汇报,不厌其烦地请有关领导协调、沟通、表态,学校领导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各种关系为学校说情、解释,最终使有关领导改变态度,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我校入驻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才使这一事件划上句号。

新校区教师周转房建设,也是举步维艰。2005年新校区招生以后,学校就开始考虑教师住房问题,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教师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政府的规划,学校附近要建设教师住宅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迟迟没有进展,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学校决定自行建设周转住房,但有关部门坚决不同意,后经反复做工作,同意我校建设,但要求每户面积不得超过50平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顶着压力,冒着风险,一边继续寻求各方支持,一边埋头推进这项工作,最终得到上级的认可,从而使这件对师生有重大利好且影响深远的事情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二)省部共建

上世纪末,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部属高校变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5月底,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视察学校郑邯两地,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水利部管理的几个学校各有特色,办得都很好,哪一所我们都不想交出去。2000年,我校最后一批划转地方。尽管学校划转了,但多年来水利部的办学情缘和我校的水利情结都很浓重。

10余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总数骤增,应该说是学校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当然,这是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质的概念呼之欲出,这几年,办学质量、办学特色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我们的质量怎么体现?我们的发展战略资源如何挖掘等等?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升华我们的水利情结,不得不强化为水利行业服务的意识和本领,不得不深化与水利行业的关系。这就需要打造一个大的平台,实现我们的战略构想,那就是达到河南省和水利部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目标。实际上,校党委从2005年10月就着手运作此事,朱海风书记亲自抓,学校提出了“促成水利部和河南省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方案,并得到了时任省政府领导和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然而,因人事变更等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4年来,历经了两任省长、两任水利部部长、四任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两位水利部主管副部长,协议也数易其稿。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抓住了河南省和水利部密切合作的机遇,于2009年8月12日在北京由水利部部长陈雷和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共同签署共建我校协议。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这次省政府与水利部签署共建协议,标志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正式进入省部共建行列,成为继教育部与我省共建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之后的第三所省部共建高校。这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一件盛事,也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陈雷指出:“河南省与水利部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既有利于促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又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2年11月6日,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正式启动迎评工作。当时,学校面临的困难很多:教学用房紧张;师生比不断扩大;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本科学历教师过多);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不足;教研活动、教学秩序不规范;学风问题;各类档案问题等,使大家觉得评估像一座高山横亘在学校面前,许多人觉得获得优秀恐怕是可望不可及。尽管如此,学校还是提出“争优保良”的目标。

经过两年多的认真准备,迎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我们对评估的各项指标也比较有数了。2005年7月,学校决定调整迎评目标,将“争优保良”更改为“力争优秀”。应该说这仍然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因为能否拿到“优秀”,一些人还是有疑虑的。7月14日,在学校召开的暑期评建工作动员大会上,严大考校长就我校评估目标的调整作了说明。他说,我们有54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思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有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并执行严格;我们有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们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我们有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顾全大局、与学校荣辱与共的管理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我们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我们有较为充分的评估工作准备;我们有基本达到要求的硬件设施。因此,我校“力争优秀”的目标是可行的、是可望又可及的。但我们的目标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我们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就在迎接评估工作进入紧要关头之时,省委对我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朱清孟书记调任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朱海风同志调入我校任党委书记。在8月23日召开的五届三次教代会上,朱海风书记表示,要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评建结果能不能达到“优秀”,关键是大家的精诚团结,关键是全院上下的协调共进。他衷心希望,与会代表和广大教职员工当好主人翁,当好排头兵,为实现评估优秀的目标、为学校发展振兴献计献策,竭诚奉献。在随后的迎评工作中,大家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最终获得“优秀”称号。

二、两点启示

(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做正确的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几件大事学校之所以干得很漂亮,正是因为我们明晰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早作打算,积极行动,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做到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就能使学校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做正确的事。

就征地来说,如果我们当初没有及时征地,很难想象现在会是什么结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在2005年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是难以获得“优秀”称号的。所以,我们说在征地建设上是顺应了潮流的,是抓住了机遇的。但我们抓得还不够早,如果早点着手,将毗邻花园校区西边的地征下来,那将为学校未来的发展绘就一个多么光辉的蓝图,也会大大减少两校区运行的成本。对省部共建来说,如果不是早谋划,早行动,一旦机会来临,我们也是抓不住的。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做正确的事,要求我们要学会仰望星空,抬头看路,高瞻远瞩。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的规律,洞悉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会战略思维,具备国际视野,练就开放胸襟,不断提高研判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不仅关注教育的发展,还要关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仅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了解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关情况;不仅紧盯国内高教发展的方向,还要熟悉发达国家高教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立时代潮头,不断把学校的事业推向前进。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做正确的事,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甚为激烈,我们从近年来的大学更名和博士点建设工作可以窥斑见豹。我们的招生尽管年年成绩喜人,但要注意到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递减(今年河南省减少10万),我们的招生形势不会一直高枕无忧,必须依靠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保持在相对高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招生的质量,甚至数量也难以保证,那就是学校生存的危机了。所以,我们决不能满足于60年来或10年来的办学成就,不能光比自己的过去,也要做横向比较,常比别人的现在。全校上下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院系领导来说,要清楚自己在全省甚至全国高校同类院系中的位置,有无美誉度和影响力,能否经常组织同行开展教研、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只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对于职能部门领导来说,也要经常反省自己在上级机关有没有知名度和话语权,在同行中有没有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否常出经验供大家来学习,代表学校参加的各类会议上所提建议是否经常被采纳,学校的利益是否总是得到尊重等等。

(二)知难而上,自强不息,正确地做事

“情系水利,自强不息”是我校的办学精神。60年来,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虽几经搬迁,颠沛流离,但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始终没有动摇对水利事业、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纵观2000年以来学校的发展历程,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凭着这种不畏惧挑战、不轻言放弃的坚定信念,才使学校渡过一个个难关,啃下一块块骨头,取得一项项成就。

上述几件大事,哪一件不是历经千辛万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最后关头调整目标,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知难而上的气魄,促使大家在冲刺阶段屏住呼吸,一鼓作气地达到顶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必得其下。”现在看来,如果我们不调整目标,最多只能得到一个“良好”。还有,回顾我们两次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的历程,有一个共同点是竞争激烈,难度极大。我们的一些教职工甚至一些干部都觉得心里没底,恐怕无功而返。因为我们的对手太过强大,他们大多是省直的强力或要害部门,财力雄厚、人脉广泛、影响力大。反观我们,迁郑办学时间不长,划转河南省管理时间更短,一些评审专家对我们还比较陌生。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信心不足。但校党委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认真分析形势,充分认识我们的优势,查摆我们的不足,通过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周密部署,合理分解任务,有条不紊落实,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积累,一丝不苟苦干,终于两获省级文明单位。

我们要发扬知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正确地做事。这就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拉车、心无旁骛地执行既定的计划,不怕一切困难。“困难是无穷的,旧的完了,新的又来。所以,革命永远厌恶轻妄和怠情,正如轻妄和怠情永远厌恶革命。这是革命的规律,也是生命和自然的规律”(胡乔木《说难》)。这也是我们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规律。

知难而上,自强不息,正确地做事,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院系领导要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院系的事来对待,把院系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经营。要正确处理当一名学科、学术带头人与当一名院系领导的关系。作为院系领导,应该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院系的发展上,放在全体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上,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上。作为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要认真钻研上级的政策精神,精确掌握学校的实际情况,能经常为领导出谋划策,有真知灼见,什么时候都知道上级机关在强调什么,学校领导在关注什么,师生在想些什么,同行在忙些什么,自己该干些什么。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曾有一句名言:“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作为学校的教职员工,我们应该经常反问自己:我能为学校贡献些什么?

G648.2

A

1008—4444(2011)04—0001—13

2011-05-25

田逸(1968—),男,河南襄县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党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副部长;宋孝忠(1970—),男,河南固始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刘丽丽(1977—),女,河南洛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长办公室讲师,文学硕士;王华杰(1963—),女,河南禹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律事务中心主任兼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水利部水利水电办学
《湖南水利水电》2021年总目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农村水利水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河南省水权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 省政府联合验收
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前期工作推进会 进一步部署安排2015年水利前期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赶工索赔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