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研究浅析*

2011-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班杜拉信念效能

梁 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白云 510540)

自我效能感研究浅析*

梁 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天河学院,广东 白云 510540)

个人因素在人类自我发展及个人改变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人们对其效能的信念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和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对自我效能感的深入了解,并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自尊

一、自我效能感的涵义

自我效能感是从自我概念研究中分化出来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班杜拉认为人们对其行为能力的自我信念也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表现。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的判断,是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其面临的任务有怎样的认知和态度。而这种认知和态度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

从自我效能感的这一概念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以技能为基础但并不是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完成特定任务或行为的自信程度。正如班杜拉(1977)所指出的,自我效能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动机和行为,拥有技能与能够整合这些技能从而表现出胜任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即使个体拥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也不大可能表现出胜任行为。因此,有相同技能的人,或者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可能表现大相径庭,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信念的起伏。弹性的效能感使人会在许多障碍面前超水平地运用他们的技能(White,1982).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努力程度和行为持久性的重要因素,对成就行为的预测性较高。面对具体任务时,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的行为动机较强,也就是说,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认知反映了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把自我效能感理解为以自信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差异,因为自我效能感是针对特定任务领域而言的,在某一方面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具有高自我效能感,这与自信的概念不同,自信是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态度,是一个一般的个性特质。一般而言,在不同的任务领域,对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一个人在不同任务领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在研究中如果涉及到自我效能感,就必然与特定的任务领域相联系。

二、自我效能与自尊的区分

自尊和自我效能知觉的概念常常互换使用,但是他们是完全不同的,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它是自我概念中的一个具有评价性质的情感成分。自尊来自基于个人能力或拥有在文化上带有积极或消极价值的自我评价。当人们从个人能力中获得自尊,他们会由于实现价值标准而感到骄傲。在工作圆满完成时体验到自我满足,在没有达到价值标准时感到不愉快。提供获得有价值成就的方法的个人能力为自尊提供了真正的基础。

自我效能知觉与对个人的能力判断有关,而自尊与自我价值判断有关。在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和他是否喜欢自己之间不存在固定关系。个人可以判断自己在某一行动上效率很低,但没有遭受任何自尊的损害,因为他们没有赋予活动以自我价值。相反,一个人可以认为自己在某一活动上具有较高的效能但却并不以这一活动完成得好为骄傲。在正确处理事务中,个人效能知觉可以预测人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他们获得的成绩,而自尊既不影响个人目标也不影响成绩.(Mone,Baker&Jeffried,1995).

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人们对自己个人效能的信念,是其自我认识的主要成分,建构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信息来源。

1.成绩经验(performance experience)。成绩经验即个体行为的结果(成功与失败)是最具影响力的效能信息。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使其降低。不同的人受经验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一旦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败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响,他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信念,因为他认为策略的改进会带来将来的成功。例如,试图一整天不喝酒而失败的人们很可能怀疑自己未来一整天不喝酒的能力,而能够一整天不喝酒的人可能对另一天不喝酒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以榜样成就为中介的替代经验,也对效能评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看见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随着提高或降低。所以,示范是促进个人效能感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最大。示范影响的作用并非简单地提供一个可资评价个人能力的社会标准,人们会主动寻求那些拥有自己梦寐以求能力的驾轻就熟的榜样,能干的榜样通过行为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传递知识,并教给观察者应对环境要求的技能和策略(Bandura,1986)。

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也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人们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被认为有判断能力的他人的观点作出的,学生常常从教师和父母那里接受说服信息,如“你能做”。积极的反馈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后的努力证明是无效的,它的作用是暂时的。像示范一样,说服可能让一个人尝试某一活动,但是必须带来实际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当然,人们并非始终相信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说法。个人和社会效能评价的差异引出一个问题,即哪种判断更准确,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比他人更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处境,这种信念会导致对说服的拒绝。

4.生理和情绪状态。当人们把厌恶的生理唤起和差的行为表现、不胜任和失败联系起来时,生理状态将影响自我效能感。当人们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唤起时,比生理状态愉快或中性时更可能怀疑自己的胜任力。同样,舒适的生理感觉可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也就是说,人们在判断自身能力时,一定程度上依赖生理和情绪状态所传达的身体信息,尤其是在涉及体育成就、健康功能和应激应对领域中,人们常常把自己在紧张和疲劳情况下的生理活动理解为功能失调的征兆。由于高度唤起能消弱行为表现,所以,人们在不受消极唤起困扰的情况下,更易于期望成功。而对身体状态和反应的考虑因人而异,有些人易于内在地关注自己的感觉体验,另一些人则更多地外在定向。(Carver&Scheier,1981;Duval&Wicklund,1972)

以上这些信息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自我效能感,而是通过认知评价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个体会权衡各种因素,如能力知觉、任务难度、花费的努力、接受的外界帮助数量、成功和失败的数量、与榜样的相似性以及说服者的可信性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自我效能感。国内有关自我效能的一些最近研究中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以及考试焦虑呈负相关,与情绪智力、应付方式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关系密切。

四、自我效能感的几个应用领域

学以致用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因此,尽管自我效能感的某些方面研究尚未足够成熟和完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的应用。这些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教育领域。主要集中与教师教学效能和学生学习效能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其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方面。

2.组织行为领域。这个领域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增多,主要是关于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工作绩效和职业紧张度的中介变量,以及和工作态度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3.心理健康领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己处理应激能力的信念通过影响身心调节系统而影响健康;另一方面是个体对个人健康习惯和生理老化的控制感通过影响其动机和行为而影响健康。这些观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特别是工作倦怠和工作焦虑方面的研究所证实。

五、自我效能感的未来研究趋势

首先需要进一步揭示自我效能感的起源和发展。尽管班杜拉一开始就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后来的学者也进一步细化了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都是从一个横断面展开的,它们没能揭示出自我效能感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更没有清楚地说明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所面临的基本生活任务及其活动的形式和对象的不同是如何变化和发展的。

其次,需要加强自我效能感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影响个体活动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成就动机、目标设置、行为归因、能力等。自我效能感只是影响个体活动的一种主观认知因素,它与影响个体活动的其他因素之间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应着力揭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只仅仅停留在它们的相关性上。

[1]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

[2]漆书青,戴海崎,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8 ,(1).

[4]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5]李浩然,肖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1).

[6]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寇东泉,黄技.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1).

B84

A

1006-5342(2011)09-0092-02

2011-07-25

猜你喜欢
班杜拉信念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为了信念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发光的信念
信念
交互决定理论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儿童读者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浅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