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味道 ”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2011-08-15 00:54万惠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用法隐喻味道

万惠蓉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中英“味道 ”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万惠蓉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词语的二者分析比较的同时,进一步讨论这些基本味道称谓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味道;隐喻意义;认知分析

在中国,传统上人们认为有五种基本的味道,即通常所说的酸、甜、苦、辣、咸。但是在西方国家,基本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西方人认为,从科学上来讲,辣并不能算是一种味道,它更像是一种复合的感觉。当人们吃辣味的食物时,口腔里的神经末梢与其他味道混合起来给人一种灼热的感觉——辣。近年来,西方社会开始接受第五种味道——鲜美(umami)。其实最常见的关于鲜美的例子,就是我们使用的味精。在汉语中,我们管这个味道叫做鲜,就是新鲜可口的意思,所以才有海鲜,河鲜的说法。而现在,许多中国人也开始了认可第六种味道——麻,就是花椒的味道。不过,在本文中,将仅仅讨论中国传统的五个基本味道酸、甜、苦、辣、咸以及它们在英语中的对等词。在对二者分析比较的同时,进一步讨论这些基本味道称谓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处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及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Lakoff和Turner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mapping)。它有三个结构:两个端点(始源域和目标域)和一个链接两个端点的喻底(细节映射)。”(Lakoff&Turner,1989:203)。

一、“酸”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大部分人对酸味都很敏感,酸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醋作为酸的调味品,就是烹饪美味时必不可少的调料。当然,酸味不仅仅存在于厨房,也并不总是受人欢迎。比如“昨晚的剩菜都发酸了,不能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饭菜已经变质了。注意这里也涉及到了人的嗅觉,因为通常腐烂变质的食物闻起来都有点酸。事实上,根据一些科学发现,味觉会和同时出现的嗅觉相混淆,许多表面上的味觉感受其实来源于气味的刺激。如果嗅觉不灵了,味觉也会变得迟钝,比如我们感冒的时候,嗅觉变得脆弱,同时吃什么都没有味道,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所说的“酸”这个字的本意,由“酸”隐喻意义也非常丰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达:“她这个人说话酸溜溜的”,“这文章写得真酸”,“他是个酸秀才”。在这几个例子中,“酸”的意思大致相同。就是说人书生气很重,说话行事迂腐老化。为什么酸味会和书生气联系起来呢?这样一个隐喻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Lakeoff和Johnson(1980)的研究,隐喻是这样产生的:首先,人们把握住模型A的特征,然后找到一个具有类似特征但是更为普通的模型B,然后用B来说明A,从而使其更容易理解。这只是对神秘复杂的认知过程的一个极其简单的陈述。人类心智和语言的发展,历经千万年,当然不是寥寥数语可以说得清楚的。对于“酸秀才”一说,或许人们认为那些过于迂腐过时的文字正如坛子里陈年浸泡的咸菜一样,酸得刺鼻。在这里,“剩菜发酸”这一概念域是始源模型(source model),而“书生气、迂腐文字”这个概念域则是目标模型(target model)。前者映射至后者,后者是由前者比喻说明的。另外,在“她这个人说话酸溜溜的”这句话中,“酸溜溜”也可以理解为她“嫉妒”,“吃醋”了。事实上,说到嫉妒这种情绪时,中国人常常用到酸味。例如,我们有时开玩笑说“她打翻醋坛子了”,就是说她嫉妒别人,“吃醋了”。为什么“醋”会和“嫉妒”联系起来呢?据传,这个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本来这个典故也只是传说,并没有多少文字记载,可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中又把“妒嫉”与“醋意”联在了一起。原文是这样写的:“袭人听了这话…,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道:‘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斐听她说‘我们’,自然是她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经曹先生这么一写,《辞海》中对醋的含义又加上一条:“因嫉妒而感到心酸。”“吃醋”被引申为“嫉妒’也由此而来。

“酸”还有另外一些用法,比如“我鼻子一酸,眼泪就滚下来了”,人的鼻子是不会酸的,其实这里所说的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一种感觉。当你非常伤心或者生气的时候,在哭出声之前,能感觉到在鼻子和眼睛之间有个刺激点,与酸味造成的刺激点相似。又如,“洗了一天的衣服,手都酸了”,“腰酸背痛”,等等。“手”和“腰”怎么会是酸的呢?其实是人们长久辛苦劳作后身体感受到的紧张和疲倦。

在英语中,关于酸味(sour),也有一些有趣的用法,有些与汉语的用法颇为相似。比如说,人们说“This milk has turned sour”,意思也是说牛奶变质了,发酸了。Sour-faced用来指那些看上去不怎么友好或者脾气很坏的人。汉语里说“寒酸相”是形容人穿得很破烂,看起来很穷。中英两种表达意思不相同,但是都表达不好的,令人不愉快的外表。短语go/turn sour意思是“变得不愉快,变坏,变糟”,如:“Their relationship soon went sour”(他们的关系不久就变糟了)。又如,英语中,人们用sour grapes指一些人假装不喜欢某些东西,但实际上非常想要,只是得不到而已。这个寓意来自《伊索寓言》,讲的是一只狐狸想吃树上的葡萄,但够不着,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安慰自己。汉语里也有“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说法。在现实生活中,酸葡萄们通常只是想挽回面子。

二、“甜”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甜味是由糖、蛋白质和其他一些物质引起的。天然的甜味一般来自于植物,如水果、花蜜或者蜂蜜。与“甜”相关的比喻用法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褒义的。“我们的生活象蜜甜”是说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是明喻,将生活比作蜜,但是仔细看看,似乎也用了暗喻,用蜜的甜味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来映射人们对美好生活产生的幸福感。“他们是对甜蜜的夫妻”,用“甜蜜”意指那对夫妻的幸福恩爱。实际上,人们经常用“甜”来称呼他们的爱人,如英语中的“sweetheart”,“sweetie”,“honey”等。我们还用“甜”来形容那些令感官愉悦的东西。如,“她声音甜美”,“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甜”。两个例子中都用到了通感或者联觉(synesthesia),某个感官得到的真实信息伴随产生另一感官对这一信息的感知,如听到某种声音而产生看见某种颜色的感觉。美妙的声音让人感觉愉快舒服,由此不知不觉想到了香甜的糖果。或者声音引起的温暖的感觉与甜味相似,比如刚才我们说的爱情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甜”多半是用来形容女性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小男孩长得很甜,但是我们通常不说“那个男人长得很甜”,这不但不是赞扬,甚至会被当成侮辱,因为“甜”是缺乏男子气的表现,男人更希望自己的形象强壮粗犷。当然与“甜”相关的也有一些贬义的用法,“甜言蜜语”指那些华而不实的恭维话,英语中对应的说法是“sweet talk”或“sweet nothings”。“sweet nothings”这个词本身已经说明那些说“甜言蜜语”的人其实什么也不会给你,至多只是一些短暂的良好感觉,但你得到的终究只是nothing。

还有一个例子,“他尝到了彩票的甜头”。彩票也是不能吃的,那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结构:尝到(taste)彩票的(lottery’s)甜头(sweetness)呢?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现象。概念合成理论是一个建立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网络,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其中两个被称为输入空间(input space),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跨空间的映射空间(generic space),第四个空间被称为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是从输入空间进行有选择性的映射,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并把这一结构映射给网络中的其他空间(1997:149-151)。在这个例子中,输入空间(1)是:他尝到了甜味,比如苹果或者蜂蜜的甘甜。输入空间(2)是他从彩票中得到了好处,赚了钱。两个空间之间的共同点(common ground)或类属空间是“某人从某样东西中受益”。最后的合成空间“他尝到了买彩票的甜头”继承了始源输入空间的具体结构,但是它所包含的因果、目的、和内部事件结构则来自于目标输入空间。

三、“苦“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苦味应该是最不受欢迎的味道了。生物学家认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慢慢产生了对苦味的厌恶,这样可以避免中毒,因为很多天然带有苦味的东西都是有毒的。但是,有时候苦的东西也未必就不好,如传统中药,大部分都有种奇怪的苦味,但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又如大家熟知的苦瓜,虽然味道很苦,但却是夏季难得的好蔬菜,清凉去火又营养保健,在亚洲非常受欢迎,不过许多西方人认为它不能吃。话虽这么说,“苦”给人的印象往往还是负面的,语言上与苦相关的说法大多具有消极意义,如“苦难 ”,“痛苦”,“艰苦”,“苦不堪言”,“命苦”等,这是因为人类语言是和生活中的体验密切相关的。与上文对“甜”的讨论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的意义是相反的。“甜”代表着甜蜜,幸福,而“苦”代表着苦涩,悲伤。在众多味道中,苦味被公认为与甜味相对立。“苦尽甘来”这一成语把这种对立阐释得很清楚:当苦难结束时,幸福(甜)就来了。“苦”还有一个广泛使用的意思是“艰苦,艰难”。“这些民工的生活非常苦”是说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这是份苦差事”是说这个工作有难度,做起来不容易,要受苦。有时人们抱怨“我的命真苦”,就是说我们运气很差,命运多舛。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人类早期对苦味的不愉快的体验对语言的创造和使用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英语中,苦味(bitter)的隐喻意义也大多具有否定意义,尽管与汉语不完全相同。Bitter一词被用来描述那些令人讨厌,觉得难以忍受或者接受的东西,如“That was a bitter experience”(那是次惨痛的经历),“He had a bitter death”(他死的很惨)。在bitter words这个短语中,bitter指的是仇恨。Bitter同时被用来表达一些强烈的感情,如伤痛或者悔恨,如“She shed bitter tears”(她留下了辛酸的泪水)。另外,bitter也用来形容恶劣的天气状况,如“a bitter east wind”。

四、“辣”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辣味是最不寻常的味道。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川菜和湘菜以辣味儿闻名海内外,甚至已经形成了了一种辣文化。走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红红火火的川菜馆和湘菜馆。人们称四川和湖南女孩为“川妹子”,“湘妹子”或者“辣妹子”。这种叫法固然是因为当地的菜辣,但是也暗示这两地的女孩非常能干,泼辣,就像那红辣椒一样。宋祖英一首脍炙人口的《辣妹子》更是唱出了辣妹子的形象。“辣”的含义还有很多,“心狠手辣”指人铁石心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是歹毒。“辣”也可以形容我们身体的一些感觉,如刺痛的感觉。“汗水留到伤口上,感觉火辣辣的”,这种经历我想大部分人都有过,那种刺痛如针扎,与吃辣的感觉相似。“他一席话说得我无地自容,脸上热辣辣的”,这句话意思是他的话让我羞愧难当。在感觉羞愧的时候,通常人会觉得脸、耳朵、脖子发烫,像被火烤一样,在这里,辣是指热,温度高。

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辣字,一般用hot这个词来表示,但是hot的用法大多数源于这个单词“热”的意思,而不是“辣”。它可以指“迫切的,充满热情的”,如“He is hot for reform”,短语“a hot temper”指某人脾气暴躁,容易生气。Hot也可以指“激烈的,热烈的”,如“a hot debate”(激烈的争论),“a hot fight”(激烈的战斗)等。hot在这里的用法也属于隐喻的范畴,但更具体地说,是用到了转喻。根据Kovecses和Lakoff(Lakoff1987:382)的转喻法则,某种感情所产生的生理反应经常被用来指代这种感情。比如,恐惧会造成人体温下降,流汗,口干,脸色苍白。反过来,这些表现,或者说症状,也暗示着某人害怕些什么东西。愤怒或者激动时,人们体温上升,脸红,心跳加快。所以当人们受这种情绪支配的时候,就会感觉导热。“hot”也可以指“流行的,受欢迎的”,如“a hot topic”(热门话题)。在英语电影中。我们还常常看到hot的俚语用法,比如,一个男人遇到一个年轻性感的女人会说“she is hot!”。意思是她让他热血沸腾,这也是转喻的用法。

五、“咸”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咸味是人类最为熟悉的一种味道,因为它蕴含于盐中。海洋,湖泊和江河里有盐,土壤中有盐,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身体组织都含有盐。我们每天都吃盐,盐给我们力量并且使我们的食物更加美味可口。尽管盐如此重要,汉语中与之相关的用法却极少见。或许我们的祖先觉得盐太普通,不值一提。我们熟悉的一个有关盐的说法就是,老年人用这句话来教训年轻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意思是说他的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因为他们活得更久。我们每天都吃盐,所以我们吃盐的总量可以用来体现一个人的资历或者生活的轨迹。还有俗语“咸吃萝卜淡操心”指爱管闲事的人。在英语中,盐从原来的食物调料变成谈话调料,“a talk full of salt”指某人讲话很有趣。单单“salt”这个单词也可以指年纪老且经验丰富的水手,“an old salt”。那为什么人们管老水手而不是一个老兵或者其他什么老人叫an old salt呢。语言演变的普通规则告诉我们这肯定与水手的生活有关。水手在海上工作,而海水含盐丰富,那是否人们揶揄一个老水手在海上那么长时间,自己也变成了一粒盐呢?

六、结束语

通过对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发现中西两种文化下有关“味道”称谓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世界的初体验几乎是相同的。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思维是想象的,但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就要通过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进行转换,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都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总的来说,思维不能脱离形体。早期的人类,接触的食物很简单,都是生活必需品,如食物和衣服。食物包含的味道,以及人们对这些味道的体验,都会逐渐蕴含到人们对语言的创造和使用中。而人类同样都会经历喜怒哀乐。所以,到了今天,味道已经深入我们的语言,用来表达我们的身体和情感经验。Lakoff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隐喻。这话也许有些夸张,但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里确实处处都有隐喻的痕迹。

H030

A

1006-5342(2011)09-0113-03

2011-07-10

猜你喜欢
用法隐喻味道
中秋的味道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作”与“做”的用法
夏天的味道
特殊用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