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本管理在图书馆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2011-08-15 00:54蔡素莉张素园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人才

蔡素莉,张素园

(湖南工业大学 图书馆,湖南 株洲 412007)

论人本管理在图书馆内部管理中的作用*

蔡素莉,张素园

(湖南工业大学 图书馆,湖南 株洲 412007)

分析了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与图书馆“人本管理”缺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论述了在图书馆内部管理中导入“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管理;图书馆管理;图书管理员;必要性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众所周知,人本管理已经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领衔管理的最前沿,各行各业睿智的管理者都众口一词盛赞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人本管理是古代管理思想中的精华与现代科学管理的融合,给管理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图书馆也应该与时俱进。美国图书馆学家斯蒂格强调“人本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常书智先生也提出应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引进“人本管理”并将“人本管理”思想贯穿于所有有人工作的各个地方、各个环节,由此可知图书馆人本管理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图书馆的人本管理不仅必须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每一个馆员的利益和价值,而且必须重视、切实保障所有读者的需要和地位,即以“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同创造繁华与幸福”三句话作为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核心[1]。笔者现在只就馆员这个“人”开始剖析这一思想,认为人本管理有以下几层含义。

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

所谓人的因素第一,顾名思义就是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的、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要求图书馆一切事情都要以人为主轴,树立“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的观念,摒弃那种重物不重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错误过时思想。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罗伯特·D·斯徒亚特和约翰·泰勒·伊斯特利克在《图书馆管理学》中也指出:“所有的图书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物质设备与供图书馆活动用的成套设备;(2)资源收藏;(3)收集和组织资源及检索用户需要的情报的工作人员。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只有最后一个——工作人员——才能给图书馆带来生命,使图书馆有原动力,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2]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不可或缺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所说的“资源小国的我国,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之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这句话便是基于对人才作用巨大的深刻认识之上的由衷之言。我国对人才的作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图书馆是知识的汇集地,图书馆人才(广义的人才而非少数典型或代表人物)是图书馆知识得以转化升华的中坚力量,没有馆员认真、踏实的工作和热情,读者也难获得适应社会的变动和需求的有用的文化知识信息。因此图书馆人本管理就必然要认识到这一点:“未来的图书馆的竞争将是服务的竞争,优秀的图书馆员将成为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3]

3.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

人类发展是一部人类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人类的一切活动,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求得自身的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人本管理思想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指导,达尔文的“身体器官如果在劳动过程或生活中得到有效的使用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分化,反之就会衰退和萎缩”进化观则为管理中人才通过使用得到进一步发展、解放提供了实践证明。

4.“人和第一”的观念

“和”者,和谐、团结之意也。图书馆是一个各项工作联系紧密、工作人员之间交往、沟通较频繁的组织,所以图书馆工作要顺利进行,工作人员之间就必须融洽、和睦。和谐是建立现代图书馆团队精神的重要基石,也是图书馆成功管理的关键所在。《公孙丑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荀子的“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4]的话语道出了“人和”的无穷魅力,成语“政通人和”、歌词“家和万事兴”都是“人和第一”的生动体现,更是社会各界一致的追求与企盼。

二、我国图书馆人本管理思想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

1.人本管理思想的缺失制约了图书馆员潜能的开发

传统图书馆管理沿袭古代藏书楼管理思想,以“书”为中心,图书馆员为书而存在,被当作管理书籍的手段,被视为图书馆的成本,管理上不考虑“人员是图书馆诸因素中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员的素质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前途”,[5]工作上不重视挖掘人的潜力,没有“让最合适的馆员担任最合适的工作”,致使图书馆日常工作基本上按部就班,馆员责任心、进取心不强,简单借还成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全部。有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这就是说,我们有90%的潜能还处于沉睡状态[6]。由此可知图书馆人才资源之所以危机四伏、四面楚歌恐怕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难脱干系。

2.传统图书馆管理理念导致图书馆员的潜能低层次释放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形式是一种消极等待的被动服务,而图书馆员也只是作为文献资料的保管员和传递员来开展工作。图书馆工作系统、图书馆建筑设施、存储电子计算机等成了图书馆管理的“掌上明珠”和“镇馆之宝”,人被撇在了脑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无差别,工作难有成就感。“图书馆活谁都能干,无所谓人才不人才”的看法更使得馆员要么得过且过,“空悲切”,要么“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刻寻思“孔雀东南飞”。

3.封闭式的管理机制束缚了馆员的潜能释放

传统的图书馆作为职能型文献信息收藏机构,以采、编、典、流工作流水线式的物质流管理方式,因此以“组织”或“工作”为中心,重“财”、“物”、“事”而疏于人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从单纯的藏书楼走向社会,其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也认识到了以“书→人→书”的管理模式应该让位于“人→书→人”的管理模式,然而却“口惠而实不至”,图书馆之间的“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陋习,图书馆队伍的安插照顾式建设,馆员等同于呼来唤去的“物”的拙念,无不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涛声依旧”。馆员在这死水一潭的氛围中无压力之动力,无创新之吸引力,无竞争之活力,结果读者锐减。

4.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滑落

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专业,和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一样有技术、科学、人文三个层面。”这也就是说“图书馆学是一种人学”,它关注的是人的需要和发展。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人自身鲜明而独特的敬业精神和图书馆人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是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绵延千年亘古不断的深刻基础和内在机理,是图书馆机械而复杂的工作表象背后蕴藏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7]。肖唏明先生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不断滑落所出现的“耐人寻味”的现象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计算机图书流通系统功能先进,而藏书却没有向读者开架借阅;工作人员操作电脑十分娴熟,而对读者却冷若冰霜;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换代,而文献的利用率却并未上升;图书馆为通过现代技术设备的档次殚精竭虑,而对如何满足读者需求却表现冷漠。”[8]此外,北大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图书馆今昔》中历数的图书馆的四大不便,实际上也是对图书馆人文精神缺失的控诉,读来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三、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1.人本管理是图书馆适应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措施

人才的作用,在那众人熟知的“办公司就是办人”的口号中,值得图书馆管理者烂熟于心。图书馆是人工创造物,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历史证明,凡是人工创造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它才能生存,反之就会被淘汰。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图书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馆员的素质不容忽视。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建设四个现代化最缺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人才,就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企业而言,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同样当今风靡企业管理层的“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这句话也应该是指导信息需求多元化、文献载体多样化、知识服务个性化的图书馆工作的座右铭[9,10]。

2.图书馆人本管理是提升图书馆队伍的最佳途径

正是因为人力资源有“主宰”其他资源的能动性特点,所以决定了人力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或“第一资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管子之言,深刻而形象地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图书馆如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也需要自己据以立足的人才。可论及图书馆人才,恐怕业内业外人士都不敢恭维。别说各种高知识、高技术的人才因图书馆社会地位的低下对图书馆的“敬而远之”,就连高校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也不愿到图书馆工作而“另辟蹊径”,组成图书馆队伍的绝大部分是冠以各种各样照顾的理由插进来的“三无”人员(无学历,无职称,无专业)。面对如此状况,可以说寄希望于引进人才不是上策,海尔总裁张瑞敏奉行的用人之道“企业领导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领导者的职责应该是建立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创造性的发现人才才是根本。常言说得好:“博士生中有庸才,工人之中有人才”,关键就在于领导者的挖掘与重视。如果图书馆领导能奉行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扶荣所说的“管理要体现人性,不应把管理视为一种控制手段,而应视作能创造出一种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的环境”,推行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建设中科院人才队伍所力行的准则“想干事的就给机会,能干事的就给岗位,干成事的就给地位”[11],那么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指日可待。

3.图书馆人本管理是图书馆获得竞争力的关键

众所周知,图书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社会知识的最大拥有者和提供者。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知识的激增和各类信息行业的相继成立,有力地冲击着图书馆信息寡头之位。如何应对各类机构对读者份额的此消彼长的竞争,图书馆大力更新设备、引进技术本无可厚非,毕竟有实力才是抗衡竞争的基础,但实力的发挥只有借助人的智慧才能实现。所以图书馆坚持人本管理,就是要坚持以馆员为根本,紧紧围绕图书馆即馆员、图书馆为馆员、图书馆靠馆员的思想,开发馆员的能力与调动馆员的积极主动性双管齐下,不断增强竞争力。

4.图书馆人本管理是促进图书馆员发挥潜能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员工是当代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操作者。早在1929年,陶述先先生就提出,“图书馆,其要素有三:书籍、馆员与读者。”图书馆馆藏要发挥最佳效益,读者要得到最佳的服务都是靠馆员来实现的[12]。而在图书馆界流行的“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资源占20%,馆员占75%”说法则更直观地说明了馆员之于图书馆的重大作用。大家知道,人的行为中只有很少数是本能性、反射性、无动机的,这就提醒我们“水激石则明,人激志则灵”,馆员潜能的发挥离不开挖掘潜能的金刚钻——激励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能发挥20% ~30%,而受到充分的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到80% ~90%[13]。显然,激励不仅可以开发馆员的潜力,而且可以充分挖掘馆员的潜能。

[1]王虹.图书馆应以谁为本[J].情报资料工作,2005,(6):67~69.

[2]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78.

[3]常江.谈图书馆的科学人本管理[J].晋图学刊,2004,(6):13 ~16.

[4]李小玲,蒋润秋.关于图书馆人本管理中渗透“和合”文化的思考[J].图书馆,2006,(1):74~76.

[5]谭祥金.图书馆管理综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5 .

[6]蒋光宇.尽力而为还不够.http://www.bbsqy.com/archiver/?tid-s487.html.

[7]赵宣.图书馆,何时不再为你心痛[J].图书馆,2005,(1):25~26.

[8]谢树芳.论图书馆人文教师中的三大理念[J].图书馆,2005,(3):12~15.

[9]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

[10]安洁.构建现代图书阅览天地——人文图书馆给我们的启迪[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78~79.

[11]郭太敏,尹良伟.现代图书馆馆长的人才策略[J].图书馆,2005,(2):65~68.

[12]迟伟凡,吴瑾,朱凡.论高校图书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图书馆学刊,2006,(3):43~44.

[13]高令起.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管理的趋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4):70~71.

G251

A

1006-5342(2011)09-0151-03

2011-07-26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