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演说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1-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批评性情态奥巴马

陈 丹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演说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陈 丹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主要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所作的演说本文。并将话语与社会语境相结合,揭示了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与语篇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在大众语篇尤其是政论演说中的重要性。

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情态系统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于西欧的一种语言学思潮,是在批评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话语分析模式,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lower等人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中提出,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CDA的分析重点在于剖析社会关系、身份、知识和权利是如何通过文本构建的。Wodak将CDA定义为“从批评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的跨学科方式”,其目的“是在自然社会语言环境下研究语言行为”(Wodak,1996)。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大众语篇的数量迅速增加。大众语篇对各种社会活动和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强大的控制作用,于是批评语篇分析直接将语篇分析引入社会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对语篇进行批判性分析,并把语篇看做是社会实践,从而解释人们如何运用语篇中的隐含的权利和意识形态对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控制或操纵(van Dijk,1997;Wodak,1999)。辛斌指出,CDA 应结合语篇中的语言形式结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来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辛斌 2005:5)。

一、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特别关注的是语篇中那些没有被直接言明的隐藏在语言表达背后的假定、信念和价值观。其主要理论来源和方法论来源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 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 unction)。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它包括及物性、语态和归一度。Halliday认为其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人际功能由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构成,它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作用的捷径。

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怎样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一条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显示信息的传递与发话者所处的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三个系统。

二、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1年5月2日关于本拉登之死所作的演说。

CDA在分析语篇时把各种语言形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联系起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CDA越来越重视从语篇的“及物性”transitivity)、“情态”modality)、“分类”(classification)以及“转换”(transformation)等方面对语篇进行分析。其中前两个更为常见。

语篇的及物性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主要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韩礼德,1985)。选用哪种过程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意义(Fairclough,1992)。因此对及物性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某种意义如何被突显出来而其他的意义又如何被隐晦(吴建刚,2002)。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以及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情态作为人际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获得了超越逻辑和传统语法的重要地位(李战子,2000)。考察话语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1)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2)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辛斌,2005)。

三、文本分析

本文主要从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这两个方面来对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的演说文本进行分析,解读语言结构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如何通过话语实践体现,并进一步探讨话语、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1.及物性

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如上所述,它主要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限于篇幅,本部分选择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这两方面对该演讲文本进行分析。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它有两个参与者:“动作者”(Actor),即过程的实施者;“目标”(Goal),即表示受过程影响的人或事。动作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事件。通过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奥巴马在这篇演说中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物质过程来表明他和他的军队以及广大爱好和平的朋友和盟友为了消灭恐怖分子基地组织的领导本拉登而付出的牺牲和辛苦努力:

“…Tonight I can report to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to the worl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ducted an operation that killed Osama bin Laden,the leader of al Qaeda,and a terrorist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urder of thousands of innocent men,women,and children.”“Over the past 10 years,thanks to the tireless and heroic work of our military and our counterterrorism professionals,we’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that effort.…And around the globe,we’ve worked with our friends and allies to capture or kill scores of al Qaeda terrorists,including several who were a part of the 9/11plot.”

“Today,at my direction,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a targeted operation against that compound in Abbottabad,Pakistan.A small team of Americans carried out the operation with extraordinary courage and capability.No Americans were harmed…The dead of bin Laden marks the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to date in our nation’s effort to defeat al Qaeda.”

从上面的演说台词中不难看出,物质过程突出动作的实施者,强化事件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力,能够清楚地表达言者的意识形态。奥巴马在此反复使用物质过程不是任意选择的结果,而是暗含着特定话语目的。9.11恐怖袭击以来,尽管美国前几任总统也一直在为消灭恐怖组织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都没有太大的进展,能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消灭恐怖组织领袖的总统,奥巴马的成功无疑对于美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都是有历史性意义的突破,至于这其中所遇到的巨额经费困难以及政治力量的团结困难还是另外一回事。这次的成功不可能只是他个人指导的结果,而是来自于整个军队和全国人民共同的牺牲和努力,来自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民心所向。因此,奥巴马使用了很多物质过程来表示其军队以及全世界盟友为消灭恐怖分子所作出的贡献,凸显出了他们的重要性,这便是奥巴马能够获得群众之心的厉害之处。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通常可以表达喜好、情感和愿望。奥巴马认为本拉登被打死并不意味着一切反袭击活动可以终结,他在提及要完全消灭恐怖组织还需要国内外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时,用了诸多心理过程:

“Yet his death does not mark the end of our effort…We must and will remain vigilant at home and abroad.As we do,we must also reaffirm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and never will be at war with Islam.”

“I’ve made clear,just as President Bush did shortly after 9/11,that our war is not against Islam,because bin Laden was not a Muslim leader.He was a mass murderer of Muslim…so his demise should be welcomed by all who believe in peace and human dignity.”

以上心理过程表达了奥巴马在本拉登死之后对广大群众的期盼,希望以他为首的广大反恐组织能够继续努力,完全剿灭基地组织。基地组织领袖本拉登的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所谓擒贼先擒王,基地组织没了领袖,要剿灭其他的分支也相对来说容易些。奥巴马依旧表达了其中的难处,同时也希望通过心理过程的表述体现美国的强大,以取得广大美国民众和全世界人民的安定和信任。

2.情态系统

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是由情态系统来实现的。本部分主要考察人称代词和时态的用法。

政论演说中人称代词的选择与其说是由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关系来决定,不如说是演讲者交际意图的选择结果。通过分析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折射出演讲者对听众的态度以及期望达到的政治目的。在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演说中,人称代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we”,尤其出现在号召式的短句中:

“Tonight we give thanks to the countless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terrorism professionals who have worked tirelessly to achieve this outcome…”

“We give thanks for the men who carried out this operation,for they exemplify the professionalism,patriotism and unparalleled courage of those who serve our country…”

“Let us remember that we can do these things,not just because of wealth or power,but because of who we are:one nation,under God,indivisible,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从英语语法上看,第一人称复数代词有外排(exclusive)和内包(inclusive)两种用法,辛斌认为前者可以产生疏远对方的效果,而后者则能缩短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共同奋斗休戚与共的感觉。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该演讲中大部分出现的“we”主要用于内包用法,包括所有在美国本土及遍布世界各地的美利坚共和国公民。之所以要将演讲的受众一再放大,是为了增强美国民众的团结爱国热情,提升打击恐怖组织的凝聚力,体现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打击恐怖分子的成果和信心。奥巴马通过反复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强调总统与军民共同奋战剿灭基地组织领导的事实,转而强调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表明自己的希冀,试图与听众产生共鸣,为将来完全消灭恐怖分子铺路。另外,在奥巴马的演说中,情态动词“can”和“will”也被大量使用,这就增强了话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体现了他对完全消灭恐怖组织的信心,也强调了这是演讲者及其民众的共同期待。

一般来说,我们关注政论语篇的时态时,尤其关注一般现在时的用法。因为一般现在时最弱化了表达时间概念的功能,主要用于表示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或习惯性的状态以及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这就表明,语篇中出现的一般现在时暗含了该句论点是始终存在的并且被广泛认可的事实,使听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不会产生质疑:

“And yet,we know that the worst images are those that were unseen to the world…”

“The death of bin Laden marks the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to date in our nation’s effort to defeat al Qaeda.”

“Yet today’s achievement is a testament to the greatnes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以上奥巴马提到的观点都是和美国以及全世界的安危和民心稳定有着紧密联系。9.11事件后,近3 000名美国公民在恐怖袭击中丧生,儿童被迫在没有父亲或者母亲的情况下长大,美国经济也遭受到有史以来的巨大损失,从那时到如今的拉登之死时,消灭恐怖分子的任务虽然一直在进行着,但是没有太大的进展,很多美国人因此都丧失了对政府的信心,全国上下人心惶惶,社会生活极其动荡。奥巴马上任后,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如今还消灭了基地组织的头目,他给美国民众带来了希望和前途。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忽略情态成分中时态的功能就很难充分理解语篇的潜在意义。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关于本拉登之死演说文本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了其话语背后隐藏的权力控制和意识形态,诠释了话语的真正意义和作用。批评话语分析能够直观地体现话语、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三者的关系,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分析方法。但是CDA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取“拿来主义”。它汲取了 Sapir&Whorf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以及 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因此该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M].New York:Longman,1989.

[2]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4]Wodak,R.Disorder of discourse[M].London:Longman,1996.

[5]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3).

[6]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H0-0

A

1006-5342(2011)09-0067-03

2011-06-09

猜你喜欢
批评性情态奥巴马
本期导读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