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死亡原因考

2011-08-15 00:42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司马氏钟会名教

王 强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嵇康死亡原因考

王 强*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对魏晋名士嵇康的死,历来颇多争议。但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的学者,大多集中于某一点,本文将嵇康死亡的原因总结为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嵇康的死因。

魏晋;玄学;嵇康;死亡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死,在当时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而我们回望历史,这件事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思想史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完成,也标志着一种人格的完结和毁灭。正是这带有生命与死亡双重意义的火花,才引得人们千载以来扼腕叹息。

关于嵇康的死亡原因,历来有种种说法。孙绰在《高僧传》中说:“帛祖衅起于管蕃,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并以俊迈之气,昧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轻世招患,殆不异也。”这大概是说嵇康致祸多半是因为他的“俊迈之气”。袁宏妻李氏在《吊嵇中散文》中写道:“嵇康《幽愤诗》云:‘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下惠,今愧孙登。’盖钟会之悔也。吾尝读《世说》,知康乃魏宗室女婿,审如此,虽不忤钟会,亦安能免死邪?……”(《太平御览》五百九十六引)这大概和后来鲁迅先生的说法是一样的,即嵇康遇害是因为曹魏的联姻关系。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一文中提到:“嵇康的送命,并非为了他是傲慢的文人,大半则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由此可见,传统的看法,要么是认为嵇康刚烈的性格致祸亡身,要么是因为他是曹魏的女婿所以司马氏必须得杀。可以看得出,以上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入手分析嵇康的死因,这样得出的结论无疑具有片面性。

当代的学者,也有很多看法。有人认为嵇康不与司马氏合作,故而司马氏和钟会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嵇康。[1]也有人认为嵇康对于自己的死亡是有预感的,只不过为了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最终选择了死亡之路。[2]更有甚者认为嵇康行高于世,他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不会导致杀身之祸,其所以死亡是因为卷入了一场未遂的真枪真刀的军事预谋当中。这场政变显然有些仓促,而且没有筹划好,是故嵇康被杀。[3]可以看出,当代研究者多半是从魏晋时期政治局势的角度去考量嵇康之死的,而且很大程度上认为嵇康走政治这条钢丝绳因为技巧没有掌握好而走失。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但政治的原因是不是最主要的呢?当然不是。在我们看来,应该更加全面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将嵇康的死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玄学自然观的选择。魏晋玄学在竹林时期的代表人物正是阮籍与嵇康。此一时期玄学的核心可用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来概括。这里的“自然”,是嵇康与阮籍思想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概念。从人与物的关系上说,要求人顺应外部世界的万物,要任自然。嵇康认为,名教礼法是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他的这种思想也必然反映到他的人生观上。其实我们现在看嵇康的形象,就是一个玉树临风的式的人物。《世说新语·容止》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在生活上,嵇康也追求同样的境界:“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五)、“流咏兰池,和声激朗。操缦清商,游心大象。倾昧修身,惠音遗响”(《酒会诗七首》其四)、“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檝容裔。放棹投竿,优游卒岁”(《酒会诗七首》其二)。可以看出,嵇康所追求的是一种真正的有人间意味而倾身自然的生活。这样的理想远远看去有老子小国寡民的意味,细细品位起来也不缺少弃世特立的大鹏精神。可以看出,“嵇康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于道冥的理想人生。这种理想人生摆脱世俗的关系和礼法的约束,而又有起码的物质生活必需,不失素朴的亲情慰藉”。[5]当然,这种自然生活的最大威胁来自世俗与礼法,这必然与司马氏所奉行的虚伪的名教礼法格格不入。那么,他的死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现实原因——《管蔡论》及其它。甘露元年 (公元 256年),少主曹髦到太学论《易》、《书》、《礼》,与钟会等人讲学于东堂。在和博士的对话中点名批评了当时经学的代表人物司马氏的红人王肃,并且言及管蔡事。在司马氏就要达到政权顶点的时候,却猛然出现了一个力图振兴曹魏的曹髦。嵇康应声而起,公然为管蔡二人翻案。在《管蔡论》中,嵇康认为二人之所以叛乱是因为“忠疑乃心,思在王室。遂乃抗言率众,欲除国患”,说明二人反叛是因为忠诚于王室,二人也是贤良之人。这不仅与传统观念中把二人视作“凶逆”的看法大相径庭,而且与司马氏所奉行的名教龃龉不合。更要命的是,此文恐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有含沙射影的味道在里面。正如张采在《汉魏别解》中所说:“周公摄政,管蔡流言;司马执政,淮南三叛,其事正对。叔夜盛称管蔡,所以讥切司马氏也。安得不被祸耶。”

甘露三年 (公元 258),时年嵇康三十五岁。《三国志·魏书 ·王粲传》注:“《魏氏春秋》曰:……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这才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如上所述,嵇康追求一种自然方式的生活,拒绝官场与礼法的一切束缚。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去名教。司马氏也多次征辟他出仕,每次均不就。大概在此年,时局发展更不容乐观,身外的包围更加紧迫,加上自身峻切的性格,在非得做出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坚守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与山巨源绝交书》很大程度上是写给名教的宣言书,表明一种与当时政治和名教决裂的态度。可见,上述两个事件,都不同程度加重了司马氏对嵇康的仇恨。

第三,历史原因——与曹家的渊源。牟宗三先生认为:“康之被害,是曹爽失败后之余波。以其生活之闲居、颓废、韬光自处,本无可事,然终不免者,固由于钟会之谮,《与山巨源绝交书》亦是遭忌之重大表露,而主要是在其婚于魏之宗室,对于曹魏不能无情,而对于司马氏则不能敷衍。”[6]说因为嵇康是曹魏的女婿所以惹来杀身之祸未免太过牵强,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关系。中国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因血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贵族之间的婚姻也大都带有政治的色彩。而这一切的目的指向,无不都是功利性——为了家族的繁衍与稳定发展。古代名家望族的婚姻,不管涉入其中的人主观意愿是什么,一旦进入其中,他们就被迫进入一种强制的利益体系当中。嵇康大约就是这样的情况。约在正始九年 (公元 248年)前后 (依庄万寿说),嵇康娶沛穆王曹林之女 (一说是孙女)为妻。曹林是曹操的儿子,也算是曹魏的嫡系。《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曰:“案《嵇氏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嵇康在结婚后不久,就迁任闲职中散大夫。此外,还有父辈之间的渊源。从古到今,几乎每一位起义的人,都特别信任和好用自己的同乡。每个军阀身后都有一个几乎是清一色由乡人组成的所谓的嫡系部队。《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想起嵇康的父亲。曹操是沛国谯人,与嵇康父同属于一郡。《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案嵇氏谱:康父昭,字子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兄喜,字公穆,晋扬州刺史、宗正。”《晋书·职官志》记载:治书侍御史,案汉宣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侍侧,后因别置,谓之治书侍御史,盖其始也。及魏,又置治书执法,掌奏劾,而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二官俱置。及晋,唯置治书侍御史,员四人。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闲职,大约属于职高俸厚而比较清闲的职位。能在曹魏政权内部身居此等官职,其乡人身份恐怕作用不小。总结以上两点,总体看来虽然说曹林这一支与政治并没有多少沾染,但至少是和曹魏有关系。考虑到政治本身的复杂性,嵇康的罹祸恐怕在所难免。诸如司马懿在魏嘉平元年 (公元 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兄弟及何晏等人,并族灭三族死数千人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这正是我们上边所说的所谓被迫纳入一个利益圈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嵇康的死,当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最后,直接原因——吕安事件。《世说新语·雅量》注引《晋阳秋》:初,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嫡兄逊淫安妻徐氏,安欲告逊遣妻,以咨于康,康喻而抑之。逊内不自安,阴告安挝母,表求徙边。安当徙,诉自理,辞引康。综合起来,大约是吕安的同父异母哥哥吕巽把吕安的老婆灌醉然后奸淫了她。后来事情败露,安欲告官,到嵇康处咨询。嵇康为门户起见,劝吕安与其兄以和为上。事罢,岂料吕巽反咬一口,状告吕安不孝。吕安因此受罪而徙边。在边地吕安心中愤激,与嵇康书。不料此书被司马氏所得。书中虽是一时愤激之言,但却充满了反司马氏的色彩。这下,两人都没救了。近人戴明扬也说“《与山巨源绝交书》为嵇康得祸之远因,吕安此书,始速其死者也”。此前,嵇康已经得罪过司马氏的红人钟会。《三国志·魏书 ·王粲传》注:魏氏春秋曰:……锺会为大将军所昵,闻康名而造之。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康方箕踞而锻,会至,不为之礼。康问会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有所闻而来,有所见而去。”会深衔之。不管怎么说,这次是让钟会有了把柄可抓。如果嵇康是单纯为了守住他的人生理想,原本可以不这样做的。《世说新语·雅量》注引《文士传》曰:吕安罹事,康诣狱以明之。钟会庭论康曰:“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势,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关于钟会的言论,在记载上有些出入。但无论怎么样的记载,钟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置嵇康于死地。长久以来,嵇康性高气傲,峻切直行,这与司马氏政权无形中形成了对立。已如前言,其《与山巨源绝交书》、《管蔡论》之文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论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戳在了司马氏的痛处。而在政治上嵇康又不靠近司马氏,换成谁,这样的嵇康都容不下。大约司马氏忍无可忍,终于动了杀机。而另一方面,杀嵇康确实可以起到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基于以上四点,嵇康终于不得不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死大于他的生,他的死仿佛是他的重生。

[1]周斌.嵇康之死及其矛盾心理的发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2]刘海滨.嵇康之死与嵇康的思想人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樊荣.嵇康死因真相考辨[J].中州学刊,2006,(1).

[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89.

[6]牟宗三.玄理与才性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6.

[7]戴明扬.嵇康集校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余嘉锡.整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A Study on the Reason of Ji Kang’sDeath

WANGQiang

There’re many controversies on the death ofOf the Wei and Jin Kang,one of the personages in Wei and Jin dynasty’s death,has always has a lotof controversy.Mostof theButwhether it is ancientor andmodern scholars,mostof them focuson the reasons for a certain point,one-sided view.However,the“combination of river ice,a day of non-cold;plot of a mountain,Fez to be the make. ”As a resultThis paper,we will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Ji Kang’s death of Ji Kang as the fundamental reason,for practical reasons,historical reason,andthe direct cause of historical reasons and in order to more fully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view of on Ji Kang’s Kang’s death.

Wei and Jin dynastywei jin;Metaphysics metaphysics;Ji kangKang;death

I206.2

A

1009-5152(2011)02-0043-03

2011-03-09

王强 (1980- ),男,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助教,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司马氏钟会名教
入魏司马氏人物及其后裔研究
酒窝
郭象《庄子注》对真伪“名教”的辨析
论司马氏对曹髦之死的应对
—— 兼论葬仪之议中的刘贺记忆
钟会和钟毓
钟毓、钟会
宁清不浊的嵇康
浅析东晋门阀的衰落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王弼名教思想探析
个体与名教的统一
——王弼名教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