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1

2011-08-15 00:42蒋新卫程世平
关键词:话语权新疆马克思主义

蒋新卫,程世平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话语权视角下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思考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1

蒋新卫,程世平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社会深刻转型的背景下,国内特别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遇到严峻挑战,在局部地区呈现出主导性与非主导性意识形态等量齐观的显性格局。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不仅要不断实现和并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在认知、价值、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而且要通过强化机制和培养队伍,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略的现实需要。

话语权;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战略

构建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需要自觉的意识形态建构工作,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既需要掌握意识形态内在规律,也需要与具体的国情、区情有机契合在一起的意识形态战略。

一、从话语权视角看意识形态教育

(一)意识形态的功能决定了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的首要作用在于为统治阶级提供合法性依据。美国学者马丁·李普塞特认为,“所谓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该社会的最适宜制度的一种信仰的能力。”[1]公民对政治统治、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的认同和支持,主要是通过与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灌输、宣传和社会化来实现的。其次,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先导和价值导向作用,往往成为动员、引导人们为某种社会理想、社会制度和社会目标而奋斗的一种巨大力量。再次,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它能够使政治集团或社会成员团结起来,采取一致行动。

一个执政党能否领导好意识形态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否稳固,而且关系到自己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识形态工作,历来是一条重要的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如此。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新兴传媒、互联网和通讯工具等现代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现代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观点和思想在广阔的平台上充分彰显和表达着自身的话语,吸引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群。这使得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面临多元思想的严峻挑战,一些噪音和杂音,正不断影响社会舆论的主调,不同思想的争锋和激荡,核心是话语权的竞争,根本是群众基础的争夺。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正视问题,在积极宣传、交流、对话中获取话语权,防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林林总总的思潮中迷失方向。

(二)作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话语权,简言之就是控制和影响公众舆论的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和维护本阶级利益,就要使自己的思想获得具体而普遍的形式和意义,通过话语的灌输、宣传和社会化,最终使这些话语所承载的思想尽可能得到更多社会成员的认可。在社会上哪个国家、民族、阶级、阶层和集团组织掌握了文化话语权,谁就能掌握话语的发布、内容和真伪,就能决定舆论的走向,引导或控制社会的认识,进而有利于立足其根本意志和利益,实现对社会的整合控制,统领社会发展的前景趋势,规范社会发展的具体轨道,以确立其社会地位。因此,掌握了话语权,就能够将价值与信仰转化为公民的基本政治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指导与约束人们欲望和精神世界的道德力量”[2]。

意识形态则是最能集中反映不同存在主体意志和利益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展现着社会主体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本质、规律、具体运行机制等问题的实然性探索和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及过程的评判、扬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理想形态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纲领。

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它的领导权或者主导权,主要是通过制造社会的意识形态氛围,把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来实现“领导权”。在马克思的“领导权”理论中,思想、理论“领导权”由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任何阶级或集团要取得和维护其思想、理论‘领导权’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同时加强思想、理论灌输和教化工作;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解放必须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斗争和鼓动的各个方面加倍努力,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3],最终达到坚定共同理想和信念,统一思想和意志的目的。

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离不开思想理论斗争,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理论斗争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同和理解掌握,这是斗争是否真正获胜或优势话语权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准。如果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支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离开强大的群众基础,优势话语权就无从谈起。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在当代中国,由于国际上各种文化相互渗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由于区域政治和文化的差异,使得这种考验和挑战还相当严峻。

二、新疆作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掌握话语权面临重大任务

(一)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特殊场域

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是我国统一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边疆的政治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政治都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在根本制度上没有区别,但边疆政治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运行的,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中国边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中国版图形成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传统民族居住活动区域为界线的;二是沿边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其文化传统或种族特征异于汉族;三是不同少数民族分布广阔,并在南方和北方都有跨界民族分布;四是目前民族杂居情况普遍,聚居情况减少,整体人口密度低;五是自然资源蕴藏丰富,开发晚。”[4]中国边疆的特点使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面临着特殊的条件:一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程度普遍偏低导致现时政治发展程度相对内地比较低;二是各民族历史上多样性政治形态导致现实政治关系复杂;三是民族构成状况较为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导致现实政治关系敏感。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在边疆政治意识形态建设多样复杂的背景下,最为重要的是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普遍存在的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对于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边疆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主导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主导性与非主导性意识形态等量齐观的显性格局,是新疆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但伊斯兰教文化影响依然存在。伊斯兰教信仰对新疆主体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心理素质以及人生价值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渗透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次,积淀为超稳定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人类历史上形成的诸多民族共同体中,认同意识的建立和维系都离不开宗教深刻而强韧的聚合作用。某种宗教通过向族体成员提供共同信仰对象、共同教义信条、共同礼仪典章、共同教规戒律、共同宗教语言、共同价值取向乃至共同生计方式,将他们聚合成一个紧密而稳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并与以其他宗教为标志的文化共同体相区别。”[5]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在现阶段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但必须认识到宗教在我国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属于非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也是异质性的意识形态,使信教者的思想和观念束缚在宗教的领域中,拒斥对新信仰的认同,特别是严重削弱了坚持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群众基础,给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始终是新疆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民族意识是人们在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观念。“民族意识包含的内部认同意识和外部分界意识的层次性导致各民族及其成员在态度和行为上‘内外有别’的特点[6]。”民族意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凝聚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作用,维护民族生存,促进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消极作用是指民族意识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保守性、排他性和利己性,以及其所带来的阻滞或破坏民族正常交往与发展的作用,这种意识只能导致与周围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也使本民族的发展进程受阻。近年来,新疆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反分裂斗争教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充分说明,新疆的民族意识问题归根结底是民族的利益意识,表现在对本民族利益的维护及与其他民族对利益的争夺上。《2005-2006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认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民族意识的增强和发展,使其中的某些人对政治的诉求(包括在政治权利、自治权利和民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凸显出来,这种政治诉求在一定条件下虽然有其提出的理由和合理性,但是其‘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其他民族干部群众的误解和不满,直接影响到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7]可以看出,如果把民族意识的增长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就可能变成排他的民族意识,其结果就会为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和活动提供滋长的土壤。近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利用民族意识挑拨民族关系的活动十分猖獗,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往往与民族、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当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结合时,必然会导致极大的思想混乱,产生很大的破坏力。新疆抓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面对实际区情、突出重点,掌握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建设的内在规律,从意识形态的认知、价值、实践三个层面,完整地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三、新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战略

新疆地区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其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一般性,也有其作为民族自治地区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定性。不论是一般还是特殊,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从内容结构上来说,必然包括三个相互联结和相互支撑的部分:“一是意识形态的认知-解释部分;二是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部分;三是意识形态的实践-行动部分”[8]。三个层面的有机组合,才能够凝聚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之共识,这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基本战略的现实选择。

(一)在少数民族中全方位推进汉语教育,打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结构的基座

“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结构是一个可以触及社会各个角落的巨大网络。它是一个庞大的由话语制造、推广、管理和使用所组成的体系[9]。”从语言学角度看,所有的表述,都是语词的,语言本身又具有历史的积淀性,因而内含了意识形态的意蕴,由语言构成的话语不仅是理解意识形态的关键,也是理解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但汉语在新疆主体少数民族中的广泛运用和深度交流仍然不乐观。“据教育部门最新统计,目前新疆地区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2 346 864人,其中接受双语授课的学生257 04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1%。民考汉学生211 37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9%。少数民族教师为144 780人,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18 342人,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2.7%。到近年为止,新疆地区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10]。由于意识形态基本载体的语言问题,民族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大量文字媒介中阅读、认识和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着较大的困境,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长期低效传播;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资源,如民主观念、法制观念、人权观念、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新观念,难以快速有效地传播和认知;有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即社会存在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理论、战略、路线、方针与政策体系在广泛宣传和认知方面也具有较大的难度。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认知-解释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严重削弱。

(二)加大传媒对主流思想的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信仰体系的认同度

在现代传媒日益发达,文化生产的高潮开始涌现的现时代,“意识形态的性质也由理性转变成文化”[11],现代意识形态的结构以公众生活形式为核心,国家要掌握意识形态,必须通过发达的现代媒体加大对主流思想的宣传和引导,运用核心价值和信仰塑造和掌握公众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凝聚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之共识,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基本战略的现实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说到底是个理论传播问题,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本身的创新与发展在不断加快,其传播方式也日新月异,这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开放度日益扩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引导和提升,必须借助于传媒的信息传播。党的宣传部门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必须善于借助新闻媒体工具,接触民众,扩大政治影响,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环境加强监督,改进社会管理,实现社会舆论与政府管理及时良性互动;要不断优化信息筛选力度、范围和方式,对于民众普遍关心而又敏感的问题,要加强信息披露,同时将分析和研判问题的视角和价值取向渗透其中;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社会意识引导的个性化,注重对人们的感受和体验、理解和运用,增强意识形态宣传的感染力,通过广泛深入、普遍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和行为融合在一起。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真正地内在地契合在一起,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和自我发展才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非主导意识形态和异质性的意识形态,对主导意识形态的一元地位构成的威胁和挑战才能逐步减弱,主导与非主导意识形态等量齐观的格局才能根本改变。

(三)在实践与行动中推动发展和团结,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实践性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在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创造了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其巨大的生命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回应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共产党人在运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通过现实的成就外化出来。

新疆作为西部落后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这要求我们关注实践的变化和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2]2010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标志,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为各族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充分激发了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新疆各项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这充分表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统一人们思想、凝聚党心民心中的强大生命力。

在“跨越式发展”目标下,不断夯实各族群众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新疆的共识。当前,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流核心话语,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意识形态话语在现实中不断深度展开,已经越来越有效地影响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围绕着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伟大实践,新疆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新疆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具体、生动的体现,更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旗帜,这面旗帜正把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全社会意志集聚到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建设美好新疆的宏伟目标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话语推动着已经在意识形态中取得认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四)强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具体到制度设计、政策法律和公民道德规范中

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势话语权,要不断实现和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在认知、价值、实践层面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需要加强制度、政策法律和公民道德规范保障。意识形态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体现在社会制度、政策法律和道德等相关规范中。针对民族地区宗教广泛存在的现实,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防止宗教对教育等国家公共事业的渗透和影响,使民众认识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既是一种自由选择,同时有一种外在的刚性约束力,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认识,使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行为。为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要求要切实转换到有利于民众有效遵守的国家制度中,转换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法律和公民道德等规范中。

(五)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队伍

要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领导权,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素质好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成效。新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长期存在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各种思潮的大量渗透,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沉滓泛起,兴风作浪。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系统提高意识形态队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培养出具有“五观”、“四个认同”思想的各民族骨干人才和领军人物,这样才能以更新的要求、更高的层次、更深的学术研究来回应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需要。

[1][美]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昭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5.

[2]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2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5.

[4]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51.

[5]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40.

[6]孙玉兰,等.民族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29-30.

[7]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2005-2006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246-247.

[8]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242.

[9]戴长征.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符号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10]古力加娜提·艾乃吐拉.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9,(1).

[11]何萍.论“回到马克思”现象[J].学习与探索,2004,(5).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3.

Reflection on Marxism Ideological Strategy in Ethnic Areas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Rights:Taking Xinjiang Uigur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JIANG Xin-wei,CHENG Shi-ping
(College of Marxism,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Xinjiang,China)

The discourse rights of Marxism ideological strategy in China,particularly in ethnic areas,have been severely challenged in the presence of social transition.As a result,in some areas the dominant ideology and non-dominant ideology compete against each other.In order to build the predominant discourse right,we must realize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c unity of ideological course in the level of recognition,value and practice.We also must fortify systems and train personnels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Marxism ideological discourse rights which is needed b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xism ideological strategy in ethnic areas.

discourse rights;ethnic areas;ideological strategy

D61

A

1671-0304(2011)06-0046-05

CNKI:65-1210/C.20111028.1203.002

2011-09-22 < class="emphasis_bold">[网络出版时间]

时间]2011-10-28 12: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科研项目“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以新疆高等教育为例”(08SZJY002)。

蒋新卫(1971-),男,新疆阿勒泰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新疆师范大学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11028.1203.002.html.

云 飞)

猜你喜欢
话语权新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新疆多怪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