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黎族音乐的审美

2011-08-15 00:56王晨辉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黎族竹子民歌

王晨辉 唐 宁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黎族人民喜爱并擅长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演奏演唱或者在劳动中轻声低吟,交流生活经验,传授技术教育子孙。他们创造了粗狂,优美,深情,欢快的乐曲。笔者于此,对黎族音乐的审美试作浅析。

一、黎族民族音乐审美研究的现状

黎族传流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深远流长,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黎族民族同胞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受到外来影响甚少,文化交流不畅。因此,黎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内容形式主要原生态式保留,基本没有受到20世纪初“新音乐”的冲击和影响。由于黎族没有文字,音乐传播方式仍然是口传心授的原始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分别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及1956—1964年全国性的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同时在各地的音乐院校开设了民族班和各种音乐进修班专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材。1958年,又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文艺系,培养了一批较高水平音乐创作,表演人材。在这个时期,黎族音乐艺术得到了重视,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感召下,音乐工作者深入黎村山寨,进行挖掘,搜集整理,进行再创造等。50年代初期,成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影视团,各个乡镇也随之组织文艺宣传队。一批专业文艺作者带动业余文艺工作者,不辞辛苦,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反映黎族人民革命斗争的舞剧《五朵红云》 (以民歌“五指山歌”为主题)。小提琴独奏《黎家代表上北京》以及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等。

黎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古代“百越”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着十分发达的音乐文化。由此得知,同族音乐风格,旋律承接,题材结构,织体形式等都有一定共性基因及音乐观和美学特征。但黎族世居海南岛,其文化必受其地理环境、社会民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黎族虽然和百越后裔诸民族同出一个先民,音乐文化有其共性的元素,但也有其独创性和特殊性的一面,在音乐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腔调。

二、黎族音乐的审美内涵

(一)劳动民歌。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歌谣是劳动歌曲。原始的劳动歌曲与人们的劳动相配合,常常与劳动密不可分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讲劳动歌曲源于劳动。《吕氏春秋.季夏红.音初》说:“凡音者产于人心者也,感与心则荡余音。音成于外而化为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从声音即可辨别出它是哪个民族的音乐特点。黎族的劳动民歌,就是最能够“闻其声而知其风”的黎族民歌样式。

黎族人民的劳动歌曲十分生动地反映了黎族祖先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人们想生存,唯一的途径就是劳动,黎族劳动歌曲反映了黎族人民的劳动场景,是黎族人民特有的节奏,音乐风格通常加虚词、衬词来烘托劳动气氛,节奏短促而有力,并随着劳动的强度变化而变化。或舒缓悠扬、或短促猛烈、或粗犷豪放、或柔美清脆。它们的格调不同却是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如《黎田歌》:“嗬啰,嗬啰,咳!快转头来,犁完早点回去。嗬啰,嗬啰,咳!还有这一块,犁完这块好回去”。歌词、衬词与劳动节奏协调一致,体现出浓厚的劳动气氛。风格粗犷,富有生机昂扬的激越精神。常常在开山垦荒,犁田耕地,狩猎等紧张的劳动场面中抒发是黎族人民勤劳勇敢,生性豁达的人生状态的真实反映,有许多民歌的歌词韵律严谨,放在古典诗词中也是较好的诗歌作品。下面是一首流传语五指山、保亭一带的《砍树歌》:

走开开的的姑娘!莫让树倒砸头顶,

莫让树枝打着身,打着身你会哭叫,

打着脚你会抽筋,同爱人也难成亲。

此歌共六句,每句七字,形式规则是第三,四,五,六句的第三个字均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并都是平声韵。

在黎族劳动歌曲中往往传授着生产和劳动技能的好材料。如《十二月古歌(之二)》:“正月到来打钩刀,谁来砍园谁去号;高高低低人砍了,砍来砍去都没。二月、三月、四月——十二月,(歌词略)”。从这首歌可以看出黎族人民通过歌曲来传授生产知识,总结生产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一年每个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黎族人民不仅用歌曲传授生产技术,而且启育后人,教育子孙从小热爱劳动,尊长者,讲礼貌,知荣辱,乐助人,明谦让。用音乐歌声来净化人们的灵魂。如:黎族的《摇篮曲》就是个非常典型的育人教材。“儿啊快长大,大要砍山栏,你砍中间,妈砍边边。(中间歌词略——)长大拿弓箭,入林射山鸡。先射长长尾,不射高声啼。阿妈吃它头,翅膀为爷爷,大腿给爹爹,记住啊我儿。”

黎族人民通过“摇篮曲”的形式把黎族人民文化教育传承给子孙,讲做人道理。边低吟浅唱倾诉母爱,传授知识,伴随成长,在幼小的心灵中谱写黎族人民的美德和高尚情操,流淌着世代相传的黎族文化。

(二)黎族情歌。黎族的爱情民歌,在其歌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黎家百姓对爱情民歌,却几乎是人人能唱,个个能哼。青年男女,总免不了谈情说爱,从相遇,请座,问安,互吐情怀,一直到定情联姻,几乎都是以歌定情,以歌为媒。此情此景,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向往的。黎族的情歌,情真意切,内容真实,他们的主题是白头偕老、爱情坚贞、婚姻自主、爱情自由,对爱情执着的追求。许多情歌短小精悍,多为七言四句一首。即可对唱又可对唱,除每年的“三月三”欢会或寨外山坡对歌在日常生活中青年男女彼此交往也唱出许多健康生动形象的情歌。如写山盟海誓的“白藤红藤生来同,生欲相跟死相牵。生就同床合席睡,死就同棺合墓埋”。从黎族的情歌中无不感受真诚质朴,听来感人肺腑,读来情思切切,颇具独特的艺术魅力。黎族人民用情歌赞美高尚的品德,忠贞的爱情,赞美家乡的风光,歌唱风土习俗。

当一个有情人经过另一个有心人门前时,有心者即可唱出歌谣来表达心声,这首《从那篱笆过》就表达了一位有心女子对走过篱笆前的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从那时篱笆过,请你等一等,让我来指路,快来相会呦。小阿哥呀,手里提着篮,篮里装着鱼,提着篮儿呀!如果一个有情人向他(她)倾慕的异性提出了问题,那么这个被倾慕者则会迅速报以回答,这是通过以对歌的形式来表达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的民歌形式。

(三)黎族民间器乐。黎族的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流行很广,特别流行在黎族地区,歌声不停,笛音不落。据不完全统计,黎族乐器加之汉区流入的乐器,约有30多种。黎族乐器基本上都是竹制的,黎族人民崇尚竹子,据传说黎族人的祖先是从竹子里出来的,黎族人民认为竹子是吉祥、祥和、幸福、安康的象征。在黎族人民的居住地漫山遍野到处可见竹子。因此黎族人民用竹子制作乐器,竹子成了黎族人民倾诉感情,表达内心世界,传授精神文化的代表。竹子取之方便,自然生态,音色优美,表达情感细腻。制做出的打击乐用于伴奏,节奏鲜明,清脆悦耳。制做出的乐器可演奏高、中、低音。高音辽阔高亢,中音优美流畅,低音浑厚悠扬。音域宽广,可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竹子乐器在黎族民俗中的婚丧嫁娶中无处不在。黎族人民用竹子演奏出各种乐曲,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本民族的竹制吹管乐器就有琍咧(俗称口哨),毕达(亦称排箫),水策,叶笛,毕箫(虽芬可屯卡,园哈),嘟噜(簇,调箫) 牛角号,木叶,利罗,利拉罗,改良利拉罗等;拉弦乐器有:椰胡,朗多侬,弹拨乐器有:竹质口簧(改,太波,口弓)土琴等金属口箫(改,太波,口弓)铃呼等;打击乐器有叮咚(郎贡),哇锣,钹,跟龙(大鼓)牛皮鼓,鹿皮鼓,黄猄皮鼓(即黄鼓)。

三、结语

笔者在上面分别对黎族劳动民歌、情歌和民间乐器加以赏析,不难看出黎族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多方面的审美意义和审美特征。从黎族歌曲的歌词看,不仅内涵深刻,而具讲究韵律。在器乐方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黎族乐器的制作既保留了原始的特征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音域越来越宽,音色越来越美。

[1]王学萍.中国黎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文联、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黎族民间文学美术研究(内部资) .1985.

[3]王文华.黎族音乐史 [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4]汤沐.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以海南黎族为实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

猜你喜欢
黎族竹子民歌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和竹子在一起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