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锦散文的人文情怀*

2011-08-15 00:52赵思运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散文人文

赵思运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金锦散文的人文情怀*

赵思运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金锦的散文是他的文人情结的升华与外化,这构成了其散文的价值核心。无论他的亲情散文、风物游记散文,还是学界人物散文,都聚焦于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寄寓了浓郁的人文情怀。从亲情散文到人文散文的嬗变,体现了金锦的文学创作由本相写作到角色写作的自觉,他对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人文知识分子命运的剖析,充分显示出当下写作中捍卫人文精神和人文操守的价值取向。

金锦;人文散文;文明传承

金锦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亲情散文和人文散文。如果说金锦的亲情散文属于本相写作,是由情感的自然流露和灵魂的真挚呈现凝结而成,那么,他的“人文散文”则是他的文人情结的升华与外化,这构成了其散文的价值核心之所在。之所以称之为人文散文,是因为这部分作品聚焦于丰富而健全的人性关怀,聚焦于人的生命和命运的价值观照,聚焦于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

金锦散文的人文精神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父母文化艺术基因的遗传,谨严的家庭教育,亲人讲述的“二十四孝”、“三侠剑”、“包公案”、“郭巨为养母埋儿得金”、“吕蒙正勤奋苦读终成功业”等故事,金锦在大学所从事的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陆侃如、冯沅君、程千帆、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袁世硕、曾繁仁、牟世金等大师学者的陶染……所有这些因素都激活了他的传统道德意识,使他的精神人格生成了纯粹的人文品质。他的书斋命名“费隐斋”用意即在于对纯正的儒家文化思想的传承,既自励,又励人,文化成为他的重要价值支柱。他曾经谈到读书的乐趣:“或感悟人生多舛,或抚慰心灵创伤,或歌咏名媛才情,或向往先哲远见,或陶醉汉书下酒,或惊叹梦笔生花,一任思绪遨游,听凭学海荡舟,其乐也陶陶。”(《费隐斋弁言》)亦官亦文的生活方式在他那里获得了平衡,他一直把曾国藩“半天办公、半天读书”的习惯当作一种典范。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薪火在金锦灵魂的熔炉里正在以何等炽热的力量燃烧着!金锦所经历的人生磨练对于精神世界的提升,也使他特别善于从个人的命运轨迹中折射出人类的精神品格。金锦的人文精神灌注到他的散文创作,人与文和谐统一起来,便形成了“人文散文”。

其实,金锦的亲情散文里已经透露出浓郁的人文情怀,亲情散文本身即充满了对健康人性的呼唤与人文精神的追寻。他的父母和亲人的精神人格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他在《大孝无形》、《心存感恩》等散文里归纳的伦理与孝道理念,如“孝在心灵、孝在自然、孝在励志”,都是传统文明的彰显与现代转化。出生于郓城的清代著名翰林魏希徵有篇名文《窝窝赋》,金锦创作《感受〈窝窝赋〉》的意图不仅仅在文学欣赏,而更在于揭示魏希徵的思想意识,即“民本意识、思源意识、返朴意识”。《品味〈钱本草〉》一篇,金锦品读出来“均平为良,非理伤神”、“取与合宜,入不妨己”、“一积一散,博施济众”的人文情怀。《瓜干情》是苦难教育、历史教育,更是人格教育、人文教育。这些不正是金锦自我人文精神的追求么?曾获“牡丹杯”精短散文大奖赛一等奖的散文《苦语》,亦颇能体现他的人文思索。世上有人祈“福”,有人望“禄”,有人求“寿”,有人盼“禧”,而作者独独钟意于“苦”,“苦”是他的坎坷遭际的灵魂反刍,流溢着作者的人生况味,是作者几十年人生体悟的结晶,时时闪烁着人文思想的光芒;而且文意涉笔古今中外,视野宏阔,充满思辨色彩与人生哲理,已备大文化散文的品格。

金锦有很多关于风物和游记的散文,如《燕园寻梦》、《唐塔遗韵》、《守望》、《凝望百狮坊》、《淡烟疏雨探曲园》、《花落春仍在》、《古风遗韵黄泥岗》、《钟灵毓秀凝香园》、《井冈山的红和绿》。他的最大特点是,并不滞留在所游览的风物表层,而是深入历史地表,勘探深层的文化蕴涵和人文精髓。唐塔是郓城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是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的象征,荒塔燕子“冷落荒凉相顾喜、羞向朱门绣户里”的“不避荒凉、不慕富贵”的性格,正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花落春仍在》将牡丹进行了人格化处理。花期先于游人的到来而凋谢,“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昂首挺立着,看不出半点失约的羞愧,倒像产后的母亲那样,如释重负般的安详和从容,甚至有一种大功告成的自尊和炫耀,任凭落花在脚下漂泊,回旋,聚拢,始终安然若素,无动于衷。”作者抒发了“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诗意之中深蕴着人生哲理和人文启示。《钟灵毓秀凝香园》写了何家花园的今昔变迁,写了它的古朴典雅和灵气神韵,也洋溢出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氤氲。何氏宗祠的对联“百代孝慈山仰止,万年支派水流东”,反映出孝道维系、宗祠繁衍的传统思想,第一代园主西台御史何尔健手订的训约十四条赫然在目:“后世子孙务以立志读书为正务,以德戒为要道,以勤俭为根本。务要老成、忠厚,明道德,畏法度,行正事。穷则为通儒,为正人,达则为忠臣,为义士,有济于国家,有光于祖宗。”何氏祖训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济助于现代爱国重教思想,才滋养了何思源、何鲁丽等一代代英才传人。金锦每到一处,首先想到的是到文化的栖居之所,以释放文人情结。他探访庐山白鹿洞书院,深谙这种以私人讲学为特色的书院教育制度对传播古典文化、培育经国治世之人才、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遂创作《博大精深白鹿洞》,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心仪与敬仰。《燕园寻梦》记录了作者所追寻的“记忆犹新的‘红楼梦’”、“难以忘怀的‘未名梦’”、“魂牵梦绕的‘图书梦’”、“回味无穷的‘大师梦’”,无一不是文化之梦,无一不是人文环境里的人文大师。这是作者以灵魂与北京大学人文底蕴进行的零距离接触,或者说是一次精神朝圣,他所寻找的正是自己的文化根基与灵魂皈依。

最能体现金锦的人文精神的散文是写使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的学界人物和教育界人物的散文,因为他们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脊梁。

曲园是清代著名朴学大师、博学鸿儒俞樾的苏州故居,散文《淡烟疏雨探曲园》描绘出俞樾毕生辛勤、诲人不倦的学者气息和正直风度。俞樾潜心学术,把经学、古文字学研究推上新的高峰,成为一代儒林宗师。从俞樾到俞平伯,一脉相传,折射出俞门家庭深厚的文化积淀。值得称道的是金锦对于俞樾学人角色定位的认可:“文人聊以自慰的只能是文章罢了。尽管他们常常被仕途中人叹为冥顽,讥为酸腐,但还是乐此不疲,执着地在翰墨中寻找人生的答案,寄托胸中难以言喻的畅想。早就铩羽仕途的俞樾,以一个布衣儒士之身,沉溺于浩瀚学海之中,凭借着著书课士寄托终生。终于以硕儒之名扬溢九州,享誉海外。粲然可观的巨著,不仅惠及门生,而且泽及后人,学术薪火代代相传,以致于延续至今。这应当是学术史上值得称道的幸事。”《千帆千古》里文史兼通的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则显示出百折不挠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气节。20世纪50年代他因仗义执言而被错划为右派,发配到荒凉的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在荒野与牛羊为伍达20余年。但是,灾难并没有把他打垮,正像程千帆在《桑榆忆往》里说的:“我这一生逢到的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但不管怎样我没有沉沦下去。这个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哪怕很软弱,但是又很坚强。”在1980年极左政策的坚冰还没有打破,高压政策下噤若寒蝉的文人仍然心有余悸之时,程千帆先生就敢于批评那种把政治与学术混为一谈、严重干扰学术计划的现象,敢于公开批评郭沫若以单纯的政治取舍来研究李杜的弊端。在程千帆身上寄寓的不仅是传统的人文薪火,更是知识分子的骨气与正直无私的胆略。

文化薪火的传递不仅需要大师,也需要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金锦的散文里出现了一些非常有意味的文化界小人物角色,如《树人之范》中的高中语文老师王树范,《皂角胡同人物志》里的退休“老学究”、现代“孔乙己”李秋山和民间喜剧师“王骆驼”,虽是小人物,他们的命运轨迹却折射出特定时代里文化的境遇。那位退休的老校长“老学究”早年上过私塾,接受过新式教育,文化底蕴丰厚,国学基础非常扎实,多年执教中学语文和历史课。但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文革”浩劫使他受到批斗,蒙受无尽的屈辱,被放逐到僻远的小巷。身处逆境,老校长仍然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针对社会上流传的知识无用论,他教育年轻人“国家要强盛,社会要发展,靠的是文化知识,靠的是真才实学”,并且以“水浅声大,水深声微”作喻,让年轻人学知识时一定要追求精深,不事张扬,避免浮光掠影,虚张声势。那位现代“孔乙己”李秋山,一介农民,作为文明载体的书籍却与他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演绎了一场文明的悲歌。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他的家里藏的《诗经备旨》、《四书集注》、《左传注疏》、《论语正义》、《东莱博议》等典籍,被抄家扫荡。“孔乙己发疯似的用身体挡住书橱,不让人们随意触动,声音里分明带着一种乞求:‘这些古代文化典籍都是用粮食换来的,都是我的命根子,请你们务必不要乱动。’孔乙己单薄的身躯和细弱的声音,阻挡不住年轻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三下五除二,便干净利落地把古书装了满满一麻袋。”读到这里,我们和作者能够一起体会到“孔乙己”的愤懑与无奈。《祭鸡·责己·思过》中写了成武一中英语教师叶荫棠被错化为右派辗转下乡,历经磨难,却坚守见利“知足而退”、见义“不知足而进”的行为规范,终生不娶,捐资助学,荫泽后人。

正是由于金锦对于文化神圣性的领悟,对于文化的近乎生命存根般的笃信,他才会面对文化被破坏时产生一种蚀心之痛,他才会在历史中打捞被忽略的女性身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他在《唐塔遗韵》中写道:“华丽典雅的孔子庙宇幸免于一次次战火和自然灾害,却没有逃脱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长期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塑像连同其栖身的殿堂,竟被荡涤殆尽,仅余几根雕龙石柱流落僻处,精湛的浮雕残留着累累伤痕,昭示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和劫难。”《国学大师的悲哀》记述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的学术遭遇与人生遭际。陆侃如夫妇合作完成了《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震动学界的著作,但是在“斗、批、改”的歪风浪潮之中,他们被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冲刷到了隐秘角落。陆侃如这位国学大师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甚至在临终前把所有的积蓄都捐献给国家,但是,在他逝世以后竟不能与爱妻葬于一起,作者连用两个“悲哉”,表达对于人文知识分子的遭遇的同情。《凝望百狮坊》里单县具有传奇色彩的建筑——百狮坊、百寿坊,是传统文明的又一见证,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历经浩劫而幸存的古代文化瑰宝。文中流露出“于惊喜处见悲哀,于仰慕处见耻辱”的人文关怀,因为这些牌坊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是奴役女性、戕害女性生命与精神、灵魂的血泪之物。作者说:“百狮坊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且是震聋发聩的警世钟。”中国素来是一个重视男权的国家,女性在肉体上、精神上、价值观念上一直居于被动地位,金锦却在“由男性扮演着各种悲喜剧的政治斗争史”中发掘那些“从黑暗污垢中脱颖而出”的“一批不失坚韧勇敢精神,具有顽强创造力量的刚烈女性”,为她们树碑立传。他曾经搜集历代名媛轶事,作歌诗六十首,咏赞六十人,辑为《名媛漫吟》。意犹未尽之处,又作系列散文《曾吟名媛》,彰显西施、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卫烁(卫夫人)、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李香君身上所蕴藏的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高尚情操,作为现代女性文化的精神财富。这些翻案文章批判了集权政治、虚伪道德、封建礼教等对女性生命的戕害,凸显了女性的文化人格和艺术才华。《幸哉,学良》里对张学良前后两任夫人于凤至、赵一荻女士的精神世界予以精细剖视,于凤至的精于理事、成人之美、感情专一的品格,以及赵一荻的勇于追求爱情、甘于自我牺牲、甘于淡泊名利、通情达理的品格,与张学良的英雄本色相得益彰,也为现代女性文化的再创提供了精神资源。

从亲情散文到人文散文的嬗变,从“以情感动人”到“人文理性与情感体验交融”,体现了金锦的文学创作由本相写作到角色写作的自觉,他对文化精神的坚守,对人文知识分子命运的剖析,充分显示出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党的干部的社会责任、人文操守与价值取向。

The Humanity Feeling in Jin Jin’s Proses

ZHAO Si-yun

(School of Cultural Creativity,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Jin Jin’s proses are the sublim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of his literati complex which is the value core of his proses.His affection proses,scenery and travel proses,figure proses,all focus on passing the eternal flame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carry intense cultural feelings.The evolution from the affection proses to the proses of humanities,displays his awareness of character writing away from truth writing.His perseverance in cultural spirit,his analysis of the fate of intellectuals show full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defending humanity spirit and integrity in current writing.

Jin Jin;proses of humanities;the passing of civilization

I 207.67

A

1673-2103(2011)03-0019-03

2011-01-10

赵思运(1967-),男,山东郓城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传播。

(责任编辑:王 建)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散文人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