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汉拳传承发展及特点的探究

2011-08-15 00:43王名非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

王名非,刘 曦

(邯郸学院 宣传部,河北 邯郸 056005)

在浩瀚的中华武术的海洋中,有一枝鲜为人知的奇葩——少林佛汉拳(又称佛汉拳)。 佛汉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盛行于冀、鲁、豫三省交界的河北大名,是一门颇具技击特色的优秀传统拳术。佛汉拳2007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佛汉拳的创立及传承发展

佛汉拳亦称“佛汉捶”,俗称“佛拳”。相传此拳为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所创,约在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年间(公元 527—529年),达摩祖师东游汉土,入住少林寺,将此拳传于少林寺武僧。该拳创始以来,经过少林历代掌门、高僧的精心研造,取诸家拳法之精华创编而成,在历代少林寺的武僧之间秘密传习,从不外传,被视为少林寺看家护院之拳法,甚至被尊称为“少林暗藏门”。“佛汉本是暗藏门,大通年间种的根,绘图留到少林寺,暗藏佛法少人闻。”和“初祖外传卫身法,绘图少林习壁纳,千古妙术遗千古,佛汉暗藏佛汉家”这两首歌诀足以证明佛汉拳是少林寺珍藏的秘密拳法以及其在少林拳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汉拳作为少林寺珍贵的暗藏拳法,流传到民间很晚,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才传入民间。佛汉拳是少林历代高僧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少林拳的精华。因此,少林寺将佛汉拳视为镇山之宝。据河北省大名县贾古碑文记载:佛汉拳流传世俗有 140余年。首传人贾云露(字平西,法号光明),世居今河南省长垣县,年幼时喜欢击剑,酷爱武术,后来为了求师访艺,来到少林寺,成为少林寺的俗家弟子。相传因是俗家弟子,贾云露被拒之山门之外,他就每天跪在门外不起,以求传授武技,日复一日,月半有余,少林寺僧人念其诚意,答应教授,并由少林寺大和尚徐修文(法号普净)长老亲自教授,在长老的悉心教导下,贾云露苦练三年,尽得其中之奥妙,修成佛汉拳。随后贾云露尊师命辞刹,他牢记师傅的教导,遇到机会发挥武事,有所作为。贾云露任清军征西先锋官,后又佐邱师南伐,履建战功,因保驾有功,被咸丰帝封为督尉。清末民初年间,贾公年已花甲,无心于仕途,于是辞官来到冀鲁豫三省交界的直隶大名府(现邯郸大名县),当时,大名位于三省交界之处,运河贯穿其中,商贾店铺林立,经济较为繁荣,水陆码头运输发达,大小镖局林立,镖师众多,故当地习武之风非常鼎盛。贾公品德高尚,拳艺精湛,内功深厚,在与当地武师切磋时力挫群雄,名声大振。于是,当地拳师皆乐于拜贾公门下,改习佛汉拳。由此,贾公设帐收徒,广授佛汉拳。故佛汉拳就在河北大名一带流传开来。这也是佛汉拳在民间兴起的一个里程碑。

据大名碑文记载,贾公入室弟子就有42人,门下弟子千人之多,由于众多弟子的不懈努力,将此拳发扬光大,遍布全国,尤以晋冀鲁豫四省较多。贾公以从师少林而成其艺,以辞官云游而成拳业,以其深厚的武学渊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泛的武术交流,长期的教拳活动,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佛汉后人,使源于少林一门的优秀拳种——佛汉拳植根于中原这片沃土之中。

贾公当初为了将拳法更好地流传下去,从少林寺带来20个字,作为后代徒弟的排序,以便后人见面一问就知秩序,懂得长幼为一家人,不要交手。 这 20个字代表20个辈次,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周、安。贾公尊师,将师傅少林寺徐修文长老奉为“内”字辈,自居“初”字辈。高徒宋金榜、张金荣、何金成、赵金山、曹思温、刘常春、李丰海等人为“山”字辈,“寺”字辈的高徒代表有李润花、张胜功、杨鸣岐、贾青山、张景任、齐可权、吕尊洲、杨绍州、何子修、曹起、曹路、孙明礼等。“团”字辈高徒代表有郜殿佑、赵中仁、张怀顺、张庆生、张子恒、张俊田、赵不争、吕士元、金洪章、何英林、曹顺奇、李运田等。至今“同”字辈以下弟子众多,人才辈出,群英聚聚。至此,佛汉拳从第二代传人贾云露将技艺传于民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纵观佛汉拳的传承历史,河北大名可谓是佛汉拳的发祥地和发扬光大之地。佛汉拳在大名县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在回族中也有流传。同时,佛汉拳在邯郸周边一带也很盛行,如永年、邯郸县、临漳、魏县、武安等地都有习练者。佛汉拳武馆林立,由于大名县位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所以人员来往甚密,李润华的高徒郜殿佑、赵中仁多次到山东、河南等地传拳授艺,于是在阳谷、寿章、范县、濮阳、恽城等地名声大振,弟子众多,以范县莲花池为中心,向外辐射,佛汉拳在当地盛行一时。目前,在北京、吉林、浙江、江苏等地也有不少习练者。

二、佛汉拳的特点

1. 注重武德修养

佛汉拳在历代传承当中不但注重武技的传授,更注重武德的教育和培养,对佛汉拳习练者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对如何为人师,为师如何做表率都有明确的要求。

佛汉拳提倡“仁义为重,道德为尊”,拳谱中记载,要求习武者要“远邪教莫为所染,避异术不听奇能”,要“俸天地君亲师,效纲常伦理义,敬天地、礼神明、俸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和乡邻、亲近有德、远避小人、救难济急、利物利人,艺业授于后学,德行留于子孙。”另外还教育弟子“低心下气方授艺,高出意外是英雄”,还要“重仁义、学涵养、戒淫行,尊道德、喜侠名、莫贪瞋。”这些都是对佛汉拳练习者的谆谆教导,使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还要品德高尚。

佛汉拳对为师之道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人师者要兴教化、立模范、为世表,为师之道与用人之道不同,用人是用其所长,而教人是教其所短,固其所明,开其所蔽,而纳诸美,日新月增,必成大器。为人师者必须中正廉敏,训德有章,教导有方,处已而后人。为人师者,必须留意于世事,明辨诸如不孝不悌、不忠不廉、忘恩负义、假公济私、欺人害人、昧良丧心、外君子而内小人、口说是而心非种种伤风败俗之人,绝不授其术。[1]12为人师者,必须重仁义、守道德,行善事、传贤不传子。为人师者要博学多术,不能一知半解,不然失于自己言行事小,误人家子弟其罪是大,所以要慎之授徒,以一已之所能而授徒,即为之授徒,欲授徒先明艺术之理,计勇足备,何为拳脚,韬略计划,英雄纲常,丈夫智勇,伸屈之灵机,点线之外术,点榻之坐术,掛单之团纲,排兵之阵式,池中之消息,各样奥妙精通贯一,方不外授徒之名誉,切不可诸技不通,会几趟架子,几路棍棒,亦敢诳言大话,信口开河,胡说乱说,有失佛拳之名誉。

综上所述,凡佛拳有大成者,皆是集道德、佛学、功夫于一身也。凡明道德者,才知有的放矢,使功夫施于正义,武德乃习武者之根基、武学之灵魂,佛汉拳重武技,更重武德,这才是此拳能传承百年、立足社会,发扬光大的真正根本之所在,还望佛拳弟子谨记。

2. 禅武双修

佛汉拳出自佛门,源于少林,内蕴佛法,奥妙无穷,所以习练者必须以佛学心法体验学习技法,才能深度理解其中之内在精髓和作用。禅宗讲明心见性,破无明,心无掛碍,方能打开本来,所以习拳者必须通晓佛学禅机,方能真正悟出拳理中的真谛,才能登其峰造其极。

佛汉拳,少林绝学,禅宗法脉。悟解脱于恐怖掛碍之中,了却生死关头,而后大雄大辟大无畏证入涅槃世界,方能无法无我无众生,此乃禅宗之学。故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功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有所悟,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掛碍,无掛碍即无恐怖,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此而后能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沈其心而不动其气,方为大成。

习拳之人能怀慈悯度世之心,临事自能爱物,习拳之人能有静悟解脱之观,处变方免纷乱,故禅宗之于技击足见有益可言啊!

所以禅武双修方为上乘,只武不禅只算匹夫。

佛汉拳的技击方法也是变化多端,不拘一格,有见招就招,见式随式之说,还有偈云“见把就托,见拐就提,漏头打头,漏脚打脚”,只有禅武双修才能彻悟精髓。

3. 强魄健体,延年益寿

身心健康,内外和谐,体魄自然强健,必能延年益寿。

第一,佛汉拳重道德,讲仁义,习拳者自然坦坦荡荡,谦和大度,刚毅正直,心不藏私;另外佛汉拳还内蕴佛法,禅机奥妙,习拳者必能看破、放下、清静、自在。所以做人能够心胸坦荡,恬静豁达,慈怀怜悯,自然和合,心必健也。

第二,佛汉拳基本功法有平四功,吞气功[2]145,九弓架式,盘手功等,通过动作和运气的配合,能使中气饱满,血脉畅通。平四功共有十三式,练成后,可体力充沛,有卧牛之力,亦称卧牛功;吞气功吞食纯阳之气,可使人中气饱满,用气迅速,金刚护体;练习九弓架式,鹰爪力盘手功时,可使人体周身十四条经脉都得到锻炼,尤其手臂是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3]7交汇之处,肺经、心经、心包经,大、小肠经、三焦经都在手上交汇,所以通过盘手,不但能增长功力,还能使经脉得到锻炼,从而起到调节脏腹功能的作用。

由此可见,通过对佛汉拳的练习,可以起到强魄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4. 突出了“正”字和“齐”字

佛汉拳要诀中第一个偈子就是“佛汉出拳身正立,不用慌忙出手齐”,首先对动作提出了“正”和“齐”的要求,身正,身架才能有根基,自己的重心才能稳定,才能直击对手,才能使攻击线路最近,攻击才能奏效。其次就是“齐”,手、眼、脚要同时到才行,有句老话讲“手到脚不到等于瞎胡闹”,出拳时要求手、脚同时到,身法合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劲,只有“齐”才能发出寸劲和内力来,就像唱戏的锣鼓一样要敲成一个点才行,所以少林拳里有“明三节齐四稍”的道理,佛汉拳里的九弓身架也要求“三齐三照”,有句谚语讲“七节分软硬,三照上中下,九弓身式从头想,上下左右差不差”,所以佛汉拳在基本功的练习上,如高低架躍步头的练习上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再如磨身捶、鬼拉钻的运用时,虽是斜行进身攻击对方,但也要保持自身的正立,对方是斜的你是正的,才能击之有效,所以习拳时一定要注意身架的正和出手的齐,这样习练久之,成为习惯,就能练出好的身法,在实践技术中发挥作用。

5. 攻防同步

打法即破法,破法即打法,打法中含有破法,破法中含有打法,身法动作连贯一气,打、破同时奏效,这是佛汉拳快,而且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一大特色,比如大开门,前手阳后手阴,随捧迎进,在推对方来手的同时也攻击了对手,再如鬼拉钻,有句俗语叫“学会鬼拉钻,吃遍天下饭”,鬼拉钻即磨身打法,一捶封住对方来手的同时也攻击了对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几乎在每招每式中都体现着这一特点。

6. 偎身靠打,短时制敌

佛汉拳的谚语讲“慧打法,慧拿法,不挨身子,不理他,不要胡乱抓”,这说明佛汉拳在实践中,很多招式都是近身短打,偎身靠打,方寸之间制敌于死地的,在此拳中,抓、打、擒、拿近乎是完美的结合,尤其在对练套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脚、腿的锁扣,到手、肘身法的运用,都体现了这一特色。

7. 内外兼修,注重呼吸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佛汉拳有鹰爪力,铁爪功,暗藏扶把一口气的说法,除了注重对基本身架和手上功夫的练习外,还特别注重呼吸和动作的配合,也就是讲的哈、张之气,吸为哈,呼为张,处理好气与力的关系,呼吸时忌胡思乱想[5]5,这样才能有利于长时间的交手,且在交手时不致于气竭力乏,书中云“哈气如空中玄月,张气如蛟龙出水,呼吸哈张难分讲,哈张之气是内功,若要不明哈张气,遇见快手最难封,一身之法合出气,此是佛汉拳第一宗”,由此可见呼吸在实践技击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汉拳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哈张之气的练习。

三、佛汉拳的梗概

佛汉拳属于正宗的少林北派拳法,它既有朴实无华、直接干脆的技击实战套路,又蕴含着高深的佛学禅修理论及修法。

佛汉拳具有少林武术的共同特点,又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与其他拳种兼容相通,与太极、形意等拳种也有相似之处。佛汉拳善用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之技法,强调偎身靠打、近身短打,动作快速直接,一击奏效。它讲究一手分三手,手手带暗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见式还式,见招还招,刚柔相济,变化无穷,又运用头、手、肩、肘、脚、胯、膝周身七个部位攻击对方,身法、步法灵活,要求三齐三照,眼到手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整体化一,完整一气。

佛汉拳的基本功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鹰爪功、铁爪功,暗藏佛把,一口气”。“鹰爪功、铁爪功”也就是通过盘手的练习,使练习者手的握力和扣力巨大无比,使其手软时能软,硬时能硬,一是不宜被对方拿住,二是擒拿、抓打对方时能扣之有力,抓拿及时奏效,这是佛汉拳独特的基本功法;而“暗藏佛把”指的是练习的基本身架,佛汉拳的基本身架是九弓架子三正式,即通过高低架、跃步头、鬼拉钻、五龙出洞、紧七手,二十四手、七十二手等单人练习的动作,使练习者出拳劲力齐整,身体架式端正,通过长久的练习,使练习者从中体会到佛汉手、暗藏手的妙用;“一口气”指的是佛汉拳的练气和用气,在平时通过三口咽气功和平四功等练习,使练习者的内力增强,提高其内发力和抗击打能力,在交手时注意哈张之气,也就是呼吸,做到“出拳呼,收拳吸”,使动作和呼吸有节奏的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使练习者身体经常处于一个有氧的状态,促使其功力更加长久。

佛汉拳的拳法套路均为双人对打练习的套路。相传有三十多路,现存的有二十八路、二十四路不同的传承。对练套路分为头盘、中盘、底盘三个部分。有偈云:“头盘架子中盘法,底盘随式认真打。中盘捶见招还招、见式还式,式式随身法,不换身子不理他,不要胡乱抓。”这句话点明了套路中三个部分的练习重点和作用。“头盘捶”注重身法、基本功架的训练;而“中盘捶”则注重破发和打法的训练,随法即破法,破法即打法,打破同时;而“底盘捶”则注重腿法及倒地的训练,强调“在败势中求进攻”的训练。此外,佛汉拳的讲究式分左、中、右;法有上、中、下;手有里、外手。在练习时慢中求快,拙中求巧,不可着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佛汉拳除徒手的套路外,还有器械,器械主要包括佛汉大枪,六合枪、鞭、柺、棍等。

[1]杜学德,李良辰. 大架佛汉拳[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2]王建斌,霍永华. 点穴与结穴[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3]徳虔. 少林武艺精华——擒拿绝技[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4]永斋,王超凡,徳虔. 少林武术要略[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5]吴图男. 少林拳术秘诀[M].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张少林诗词选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