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培育的经济学研究

2011-08-15 00:47曹令秋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竞争力培育核心

曹令秋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中心和重心,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建设的水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专业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即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上的竞争能力。加强专业建设就成为构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培育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要与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进一步而言,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改革的主要依据,其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育及专业规模。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培育专业,对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都斯。1990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它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1]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二是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三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各高校校际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高校管理建设中。高职院校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而专业水平是高职院校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要素。专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即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核心竞争力理论在高等教育系统研究的相关结果,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形成的,蕴涵于特定专业内质中,支撑专业发展,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能为教育投资者,即教育消费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之间独特的竞争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效率的提高,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人才市场比竞争对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一个专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能力、资源优势,具有明显的个体文化特征,其他专业或同类院校其他专业都难以模仿、复制。三是专业发展的延展性,即可持续性,专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能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并且具有依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的能力。

人才、技术和机制是构筑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素,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既是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中流砥柱。技术之所以成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是由高职院校专业的性质决定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性人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学生质量的核心标准。与技术相关联的学术资源以及包括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在内的物质资源是构筑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专业作为一个实体单位,其运行和发展,机制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受阻;机制合理,则会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一个充满活力、高效开放、有利于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运行和发展机制,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人才、技术和机制三种要素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构筑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的发展和变化能直接紧密地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的涨落,长短线的转换都会很快地在高职教育上有十分灵敏的反映。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来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培育,要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培育主体专业;要面向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群,构建服务类专业群;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密切关注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以取得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立足地方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育专业。高职院校的生源地和就业市场以本地为主,因此,要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培育主体专业,根据地方特色经济开设特色专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培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考虑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导致的劳动力多样性和多层次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培育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频率高、节奏快、批量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但要考虑当前市场需求,更应考虑持续的市场需求,对于“朝阳专业”应积极发展,对于“夕阳专业”要及时调整,而对于“昙花专业”则不办为好。

2.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或针对一些社会公有岗位来培育专业,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在专业群中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体系结构。

3.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来培育专业,既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群,也可针对某个技术领域(包括管理技术)来培育专业,从而形成应用型的主干专业、相关专业、配套专业的专业群,如面向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群,构建服务类专业群。以技术含量为参数,还应考虑专业培育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对于技术含量较少的专业应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开设,或通过短期培训来解决,而不必放在全日制的高职院校。

4.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通过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培育专业,是由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能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培育复合型专业。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将不同学科专业复合起来,如商务英语、涉外旅游与饭店管理、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管理等;二是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如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三是“先合后分”,即将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培育为独立的专业。

三、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1.高职院校要有市场观念和社会意识。高职院校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建设要富有特色,彰显生机与活力,形成广阔的生源面和就业面,就必须立足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和把握市场动态。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立要有充分的行业、企业专家论证,专业的发展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要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检验。按照20006年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凡是取得显著成绩的高职院校,其相应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入学率都比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水平良好,在培育和塑造专业特色方面依托行业力量付出了很大的艰辛与努力。

2.扎实打造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要体现“基础厚、素质高、专业强”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一个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平台,具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对核心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强化专业应用技能,将社会和行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若干个细小的专业模块,各个专业模块实践的集合,就构成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这样的素质水平很难被其他高职院校模仿,学校的专业特色才能够得以保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才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3.加强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产学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强化是培育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也是构建高职专业特色的基本要求。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需要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形成:首先,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的参与,要紧跟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动向和素质要求,把订单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加强产学结合,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同行业、企业的需求一致。其次,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实训,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样产学结合,能够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行业的要求并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从而能被企业单位优先选择。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专业建设的特色培育,离不开教师本身。如果没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群体,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就会严重滞后,专业的特色就必然先天不足。首先,教师应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有长期深入行业、企业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其次,要从制度上保障教师能够经常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参与校企课题的研究,解决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之,要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现象,每年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参与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总结提炼后反馈到教学之中。再次,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的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双师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5.组建职教集团。组建职教集团既是竞争的产物也是合作的结果,能够使参与的各高职院校实现“共赢互利”的局面,是打造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有效的途径。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专业上都有自己的强项,学校进入集团之后,集团能够按照学校的专业特色对学校的专业布局进行精细分工。在集团内,各高职院校有条件对优势专业的建设做精做细,资金也可以集中投入发挥规模效应,这样学校才能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其次,集团重点专业的分布格局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协商、协议、交换、购买等形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生源、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达到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最后,有些专业是地方急需的紧缺专业,因开发成本太大或发展还不成熟,如果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去建设,往往力不从心,短期内无法奏效,而集团可以集中资金、人力等资源集中开发,不仅能补一时之需,还能填补专业空白,既兼顾了长远利益,又赢得了社会效益。

[1]Prahalad,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79-91.

[2]刘楚佳.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3):56-59.

[3]单嵩麟.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1-34.

[4]胡秀元,梅洁.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8,(9):86-87.

[5]刘兰平.广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性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36-39.

猜你喜欢
竞争力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