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的系统观思考

2011-08-15 00:47宋光辉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进修学校技术培训培训

宋光辉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2005年12月首批实施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辽宁等9省市的骨干代表参加了国家级培训活动,其后全国各地按照部署逐步实施所在区域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随着培训的展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2008年6月,周口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从2009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培训,使全市70%的中小学教师受到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由于我国教育技术培训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三级教育技术培训方式,国家、省级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主要负责的是对培训者的培训,河南省内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务的承担者主要是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因此,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还受制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发展等。本文将在重点分析河南省周口两市、8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任务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系统观视野下市(县)一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作出分析与探讨。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任务及发展现状

市(县)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是三级培训机构中的最下级及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地,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省辖市级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市级培训者、辅导员、骨干教师、高中教师、直属中小学和初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初中教师的培训任务;(市、区)级教师培训基地主要配合上一级教师培训基地,组织和管理本地小学教师、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和部分初中教师培训。在现实的培训操作过程中,市(县)培训基地——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辖区内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由于承担了辖区内几乎全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造成培训工作量巨大。河南省为教育人口大省,仅周口市就有中小学教师10万人,为了保障培训的质量,对市(县)一级的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及其管理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任务

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人才。社会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进而也对支持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终身学习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趋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与提升是其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能力。作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由于独特的地缘性特点它自然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其目前主要负责组织与实施初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包括教师岗位(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及教师学历进修培训等,其培训工作具有培训工作量大、培训项目繁杂、内容变化快等特点,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近几年的培训重点内容之一。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为了了解县级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2010年7月到2011年9月,课题组选取河南省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等8市为样本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由课题组成员委托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所在县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选取周口两市、8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走访与调查,调查同样围绕学校建设资金、教师待遇、人才引进、培训方式与效果等方面展开;同时,选取周口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校长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小学教育应用程度进行问卷调查。

(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面临的问题

由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它对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教学设备具有特殊的要求。市(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为中等性质的师范学校,既没有高等教育院校的创收能力,也没有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境地。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校建设资金紧张。以周口两市、8县为例,共有10个教师进修学校,其中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周口目前约有小学4000余所,初中530余所,中小学教师总数近10万人。市川汇区中小学教师接近4000人,按教育技术培训5年培训计划计每年应培训800人左右,而访问调查显示近3年的培训在300人次左右,主要原因是连网计算机设备的老化与数量的不足,不能展开大规模的培训,深层次的原因是面向培训机构建设资金的缺乏。由于学校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所在地的地方财政,地方经济的状况与投资倾向决定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发展,在课题组对教师进修学校的访谈调查中反映问题最大的就是学校建设资金的问题。

2.教师待遇偏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是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各类培训任务,培训学校本身不能从各种培训过程中提取费用,教职工收入来源的工资由地方财政拨款,像县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工资由所在县财政供给,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待遇偏低。

3.培训内容变化快。各种培训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指令性下达,教师培训机构只是任务的承接者。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各种形式的培训任务,由于培训内容变化过于快速,培训教师随着培训任务不断变化培训教材,很少长期使用固定教材,一种培训教材在使用几次后就被更换,造成培训教师在还没有很好吸收、深化培训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该种形式的培训任务可能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培训任务和教材。

4.培训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关联性、交叉性的培训内容如信息技术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近年分别展开,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所在地中小学校的经济负担和受训教师的工作负担。

5.高学历教师少。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为省级示范学校,共有教职工80余人,主要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生,虽然为周口市唯一的省级示范学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市、县一级的知名高中、初中已有为数不少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学一线。高学历、高学位教师的缺少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类学校目前对人才吸引力的问题。

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与培训脱节。“标准”涉及到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素质一级指标。而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下发的《关于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的形成与合理应用,指出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与重点内容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国家农远工程的启动使得河南省区域内所有的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像周口近年投入资金达1亿多元。然而,课题组对两市、8县80位中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却表明,普通中小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教室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主管电化教育的负责人也表示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硬件建设,后续资金投入需要扩大8到9倍。由此可见,由于信息化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所在中小学学校的领导,对培训效果都不是很满意,没有教学一线的合理应用,培训常常处于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状态,培训也演变成功利性和形式化,很多教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拿证。这此问题虽然不是培训机构的问题,但实际上对培训机构造成了直接的冲击。

二、合理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2005]5号)精神,河南省于2007年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从2007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来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河南省确立了“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的原则。各地按照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基地条件与要求》,建立各级培训基地。由于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着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构成了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回应:

(一)加大资金投入

培训基地占地和建筑面积、校舍容量、专业教室数量、各种图书音像资料、实践基地、计算机网络及设备等硬件设备是基地建设的基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来源于所在县财政,在地方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国家的支持和当地企业的加入等。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长期以来,教师进修学校虽然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摇篮,但由于所在地一般在县城,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待遇较低,很难吸引到高学历、高学位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在做好加强硬件化建设的基础上,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如工资、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三)创新培训模式

目前的培训模式主要有“每周集中培训两天+分散研修”、“每周集中培训一天+分散研修”等形式。由于培训基地所在地距受训教师所在地近的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无论上述哪一种大规模的培训都会给受训教师的吃、住、行及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可以完善更加灵活的培训模式,省级示范学校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采取走下去的策略,以乡中心学校为依托,教师进修学校指派教师对所在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服务到家,这样就减少了受训教师的舟车劳顿之苦。

(四)理顺各种培训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中众多培训中的一种,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费用主要来源于生均办公经费的5%,教师培训的费用所占比例有限,过多的培训及其费用会降低学校用于日常管理的其它费用,对于一些村级的学生人数为几百人的学校而言成为突显的问题,也造成一些学校领导对过多培训表现出一些抵触的情绪。因此,要理顺各种培训内容之间的关系,重点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优化与之相关的其它培训形式,整合教育技术培训与农远工程应用培训等。

(五)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教育技术支持性

目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培训内容与应用环境脱节。由于河南省内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定位为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就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农远工程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具备了一些支持信息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各学校投入差别巨大,多的投入十几万,少的投入几千,与农村中小学相比,城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反而呈现出相对落后的局面,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由于缺少后续资金的注入,出现了停滞的局面。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建设力度,课题组认为可以采取以点向面、分批建设、稳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三、结 语

系统理论包括三个基本的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整体性是系统的根本属性。整体原理指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仅包括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还应加上各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结构产生的功能。[3]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系统观的整体性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应考虑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人才引进、培训模式创新等要素,同时还要考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评价等要素。本文是在商丘、信阳、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漯河、周口9个地级市调查的基础上,重点以周口市为主进行的分析说明,由于经济与文化的相似性,对全省县级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1]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

[2]何克抗,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陈晓慧.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4.

猜你喜欢
进修学校技术培训培训
三大智能灯光技术培训于CIT2021展会期间举行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SBS结合CBL在听力学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与实践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