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

2011-08-15 00:47杨秋娟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高师英语专业新课程

杨秋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1)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也已全面启动。高师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由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传承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由“单纯的技术教育”转向“全面教育”;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化为“重过程”。然而,在欣喜之余,冷静思考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有些体现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本质的变化,有些却与新课程理念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师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有些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过于强调所谓知识的实用性,过于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基础教育教学内容靠近,固而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学习时间,而且也失去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

现在有些毕业生,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教育学校以后,总会发出一些感叹,认为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无用。于是有的教师就开始过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对学生有用。他们主张在课堂上更多地以基础教育教材中英语课本中文本出现的内容作为授课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一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其实,这种教学行为使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走上了一个偏颇:在课堂上以“快餐式”的形式对学生加以训练,并将对其能力的培养视为一种召之即来的、短期即成的行为。从近期目标上看,学生的施教能力似乎得到了提高,而事实上,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新课程理念下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宗旨,即所有的课堂教学行为都应着眼于促进大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具体而言,是指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高深知识、发展复杂性思维和实现知识远迁移的能力。高校毕业生施教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知识远迁移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用什么教什么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疏于思考、疏于探究、疏于勤奋,其能力之根难于向纵深处延伸。其实,目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并非是真的学无所用,而是所学不知所用,他们缺少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而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有价值的引导作用,使得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关系出现失调,这也使得高师英语专业课堂教学行为走进了一个误区。

目前,有些师范院校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应顺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于是,他们一改以往的“权威式”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想实现自身角色和自身作用的根本改变。诚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不是教师的单向劳作,它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互动或交往的活动。以此为基础,有些教师就开始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一味强调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其实,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强调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学生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的有效途径。

最后,在教学手段上,有些英语专业的教师不分学科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目前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又一问题。

二、主要应对策略及措施

1.更新理念,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认识问题,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就无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转变育人观。表现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上,因为英语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似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知识引进课堂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量”上的“度”,关键是应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保证英语课堂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学术型形态向教育型形态的转化;有利于英语课堂内容整合与贯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英语素养的发展与养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化智为能的方法,引导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基础教育的施教能力。

2.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意义创造。在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程资源,加强教师的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给在校生以自由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使他们在独立思考中体验英语学习的本质,在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创新的过程。

另外,高师学生可以各种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英语的平台。例如,他们可以自己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内容,探索研究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且自己感兴趣的英语问题,从而增加“做英语”的学习机会。目前看来,在高师英语教育中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学生参与开展课题研究的力度,让他们在课题研究中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探索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

3.转变教学方式并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英语观认为,英语教育应该重结果更重过程,同时还要重视应用和学习者个人的发展。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观从传统封闭性、传授性的教学观向现代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观转变。即,让英语教学走出单一的“讲授、练习加考试”的模式,让学习者在开放的、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英语和英语教育。

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方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经历“大学教法-学法-中学教法”的转化过程,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因此,为使高师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改变高师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英语教育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模式中解脱出来,实行多元化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手段的特征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有量有度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应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为一切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都只能是对教学起辅助性的作用。

三、结 语

在教学这个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牵涉众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有赖于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其他相关措施的有效配合,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自身教学的观察者以面对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挑战和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成为真正改革的动力和实施者,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肩负起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重任。

[1]李天鹰.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2]郭晓明.从基础教育改革看我国高师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3]郭芬云,等.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

猜你喜欢
高师英语专业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