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抗职业倦怠防预体系”的构筑应从医学生开始

2011-08-15 00:47宋思源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构筑职业倦怠医学生

宋思源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楚雄 675005)

医疗、护理是职业倦怠的高风险职业已达成共识。医生、护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被职业倦怠席卷的主体,必然存在着个体因素——与个体抗职业倦怠能力强弱有关。个体抗职业倦怠能力,是靠个体在成长中习得、培养的。抗倦怠能力是否能成为个体的保护屏障,在行医生涯中将会得到不断检验。如果个体在成长中未构筑这种屏障,或形成的屏障不够坚固,势必成为倦怠的高危人群。作为医院这一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个体出现职业倦怠,影响的绝非仅仅是个人,医院整个系统的运作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甚至出现“故障”。因而就导致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而言,靠个体“自行解决”,将面临势单力薄、问题解决快慢不一,对医院整体存在着持续影响的局面。若能将个体的自发行为完善为自发-自觉行动,并在强调个体自我成长、调适的基础上,形成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的抗倦怠系统工程,从学医即始,循序渐进,涵盖医护人员的整个行医历程,将会使医护人员个体抗倦怠体系层层推进,并使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整体抗倦怠能力提高。

一、概 述

抗倦怠工程之所以称为系统工程,是因为“人,即便是成人,也是未完成、未成形、未完善之人”[1],需要不断学习,促进个体心智成熟。

在促进防预体系的构筑中,包含了群体和个体两个主体,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群体起着引导、启发作用——主导作用,个体则根据自我情况不断修筑、完善系统结构——发挥主体作用。而构筑抗倦怠系统工程主要包涵两个时段,即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阶段及从业后的整个过程。学生阶段是构筑抗倦怠防预体系的前期工程,是基础工程,它决定了个体构筑抗倦怠防预体系的基础,是抗倦怠体系发挥最大效用的基石。因而,从医学生(含护生,以下同)开始即进行抗职业倦怠的干预(群体的参与)和构筑抗职业倦怠体系(个体的活动)是科学和必要的。

二、从医学生开始进行抗职业倦怠干预的哲学基础

主体实践活动的不同觉悟程度分为自发性和自觉性两种。自发性是指主体在未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情况下的盲目活动或虽认识了客观规律但不遵循规律行动的特征,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规律对主体发生作用的特征的总和。自觉性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其规律来认识和实践并塑造历史的活动特征,及与此相关联的发展规律对主体发生作用的特征的总和。若无群体抗职业倦怠干预的参与,个体的抗职业倦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自发行为,这样,无论是意识、知识构建-内化和心智成长等方面,都处于盲目、随意和无系统状态。在群体预防职业倦怠干预的参与下,个体能对职业倦怠有整体认识,树立必须自觉提高自我抗职业倦怠能力的意识,并能从各个培训活动中系统学习抗职业倦怠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更好地构筑预防职业倦怠的防预体系建构框架。

三、从医学生开始进行抗职业倦怠干预的心理学基础

1.形成知识固着点。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有意义的学习。非人为的联系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这些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观念,是新的学习任务的固着点,其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在医学生阶段,即进行预防职业倦怠的相应干预,促使个体形成应有的观念,能够为今后抗职业倦怠体系的逐渐建立提供固着点。

2.构建心理防预机制。个体在婴幼儿时期要接种多种疫苗,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起到个体被相应感染源感染后,症状轻微或直接无症状的作用。医学生时期即是个体从医生涯的婴幼儿期,无群体抗倦怠干预的参与,宛如婴幼儿未接种疫苗,任凭个体自发习得抗倦怠方面的能力,从业后凭借自身免疫系统发挥非特性免疫作用或随机“感染后”建立特异性免疫,个体即可能承担身心方面的痛楚,致使个体、服务对象及所在组织均蒙受损失。因而,从医学生开始即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体性系统干预,可以在个体就业前即形成心理防预系统的雏形,为增强个体抗职业倦怠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从医学生开始进行抗职业倦怠干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医学逐渐进入“后医学时代”[2]。这一时代的标志之一,即是主要致病因素由原来的理化生物因素转变为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因而WHO总干事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医生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程师”。在后现代时代,一位医生对病人的诊治水平不应再停留在单个器官、单个层面上,而应当对病人目前的健康状况,从健康心理学预防事业和治疗事业角度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判断,对其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判断,甚至对其源头进行判断和干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疾病诊疗[3]。不难看出,当代医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文知识及其他一些边缘学科知识的汲取、技能的学习;注重在诊疗病人的身心健康之前,首先提高自我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抗职业倦怠的群体参与,既是一种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个体进行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为个体将来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临床诊疗及健康干预的基础。

因而,医学生时期,是构筑个体预防职业倦怠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期。医学院校必须具备前瞻性认识,引导、启发学生树立自我构建抗职业倦怠防预体系的意识,促使学生对职业倦怠危害个体、组织及服务对象的严重程度有足够认识,并通过有目标、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开展抗职业倦怠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身心健康调适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

[1]戴宏才,伍叶琴.艺术:成人教育的间结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21.

[2]梁浩材.新公共卫生与后医学时代[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25.

[3]林钟文.论后现代医学(EB/OL).[2009-04-22].http://blog.39.net/drlinzw/a_785579.html.

猜你喜欢
构筑职业倦怠医学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
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