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11-08-15 00:47于潇宇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工作学生

于潇宇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世纪之交,中国迎来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随着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结合经济社会情况做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势在必行。而改革的重点无疑是要围绕就业工作展开并不断推向深入,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总结他人主要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能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自实行高校毕业生双选就业模式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认真总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成效突出的毕业生就业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做法:

1.强化就业服务,做好就业创业指导。为数不少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紧盯就业,认真开展了不少工作,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形势解读,创业能力大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现实紧迫感;有利于学生认真思考,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及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兴趣和潜力,增强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从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还有不少高校进一步深化了就业服务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设了诸如礼仪、企业文化、法律法规、面试技巧等课程,以期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具体帮助。有些还针对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等活动。这些工作的开展无疑为毕业生就业铺平了道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2.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活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高校就业工作者和毕业生就能深入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得信息能够实现高效有序传递。更为重要的是,用人单位、政府和高校还能通过就业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及内容,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但目前高校的就业信息网建设水平不高,还存在诸如信息分享机制不健全,信息管理混乱,信息安全问题突出等相当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方面不懈地努力。

3.以市场为导向,校企行政四方联动,实现订单式培养输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立足所在地方,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政府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他们无论从专业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是从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紧盯就业,引入各方力量,共同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不少专业的学生是为一些企业定制培养的,企业和学生彼此间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都较高。但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这种订单式培养带来了一些挑战。专业细化程度较高,就业出口较窄等问题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合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消化就业。我国就业形势复杂多变,不少专业的就业需求呈现结构性供大于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较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域化差异也较大,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地方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另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行业和岗位间收入分配差别较大等因素,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部分岗位扎堆,部分岗位无人问津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普遍采用合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消化就业的方式来化解。这些渠道主要包括升学、参军、考取公务员、就业和创业等几种,高校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力争达到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皆大欢喜。例如,不少高职院校就结合创业教育,在校内创造条件,建立创业实践园,帮助学生孵化有潜力的创业项目;也有不少高校多层次办学,让有进修学习需要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升学途径。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思考

虽然各方,特别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问题的严峻性依然不容小觑。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使就业工作各方通力协作,合理统筹规划,科学制定方法策略。

1.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升,服务意识还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方法也要科学改进;就业服务涉及方方面面,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就业服务还需要科学规划,系统考量;就业服务的评价体系也亟待建立完善。没有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就很难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这一体系应是我们长期努力的一个方向。例如,单从高校来看,专业开设前的调研、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和改革、学生工作开展等都要和就业服务体系关联起来。

2.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经济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校只有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才能把握就业中的主要矛盾,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今天,高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屡受质疑,和天之骄子不相称的行为举止常常见诸报端,这当然和部分高校只重技能培养,忽视文化教育是分不开的。我们应时刻牢记,教育的对象是人,产出也应是高素质的人,而非工作中的机器。就业工作开展要时刻处处围绕育人进行,不能偏离了这一中心。

3.完善收入分配,规范就业市场。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之一。而离开科学的收入分配改革和就业市场的规范运行,充分就业也就无从谈起。收入是就业的风向标,收入差异的客观存在带来了人才的流动,只有从根本上做好收入分配改革,才能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显而易见,当前的考研热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和收入层次差异的反映,而非是毕业生热衷学术的显现;当前的考公务员热也最能体现收入在就业中的标杆作用;当前毕业生热衷大型国有企业也多是看中了其丰厚的报酬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而非其施展才华的空间。只有收入分配改革做到位,才能避免阶级固化和就业工作中的徇私舞弊,才能建立规范的就业市场,才能真正做到量才用人,才能实现人才的合理科学流动和配置。

4.强化用人单位责任,拓宽毕业实践途径。就用人单位来说,也要强化责任,积极帮助高校毕业生拓宽实践途径,要给予高校毕业生一定的宽容度和缓冲期,要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培育人才成长的沃土。目前的教育体制使毕业生无法和岗位顺利接轨,国外就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成功经验,比如德国就有很完善的学生企业实践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行合一的问题。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在一些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已为毕业生实践创造了不少机会,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或许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5.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恰当预期,合理规划

就业工作最核心的问题还是人,是毕业生,这是决定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内因。广大高校毕业生只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恰当预期,合理规划,才能科学定位,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

三、总 结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好此项工作人人都责无旁贷。要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各方协调配合,不断努力,认真总结经验,拓展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1]王彩芳,等.二级管理体制下以院系为中心的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实践探析[J].文教资料,2011,(2).

[2]李倩.高校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就业,2011,(1).

[3]弓丽娜.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社科纵横,2011,(5).

[4]张金华,艾修俊.试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17).

[5]窦继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毕业生工作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赶不走的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学生写话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