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一家亲——诸城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侧记

2011-08-15 00:42徐春光
山东农机化 2011年1期
关键词:耕作农艺大棚

为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近年来,诸城市以粮食作物为重点,采取得力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为农机化作业创造条件,全面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步伐。

“科技融合”惠乡亲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农业机械的普及,诸城市高度重视农机农艺结合在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增加粮食单产和总产,粮食生产在遭遇低温冻害、高温等多种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连年获得丰收。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3.62万亩,单产达到465.3公斤/亩,总产达到85.44万吨,为促进全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播种基础是关键。该市的农民逐步打破传统的耕作模式、种植理念,积极推行不耕地,不锄地,用秸秆还田机和免耕播种机进行保护性耕作的新技术,取得了省工、省力、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尽管农民变“懒”了,但效益却变好了,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得到了农民认可。据该市农机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台沐云介绍,这种作业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免耕少耕和秸秆粉碎还田,在不改变土壤结构的前提下为小麦的生长创造了一个好的苗床,然后紧跟是施肥、播种、复土、镇压,免耕施肥播种机同时可以完成多道工序。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多个领域。但由于农机农艺的不配套,推广工作曾一度举步维艰。近两年来,诸城市农机部门围绕着这一高产栽培技术,把农机农艺结合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形成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与农业部门联合制定了《做好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意见》,在制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时,邀请农艺专家共同参与,围绕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的推广,注重配套玉米直播密植、小麦宽带栽培等高产栽培技术,既充分发挥农机自身优势,又注意配套农艺措施的应用,让工程技术与农艺措施协调配套,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更加符合当地实际,让社会认同、农民认可。2006年,该市在全市率先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试验,5年来,实现了耕作面积由50亩到21万亩大跨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进入大面积示范推广阶段,并被列入该市政府重点推进和督办的工作之一。

“刚起步推广时,农民不认可、不相信,不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去种田,认为哪有这样的好事,依旧按着老套路去种地,但通过发动镇村干部入户讲解、赶大集、举办演示会、培训班、农机大户带头实践试验等措施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们切身感受到了新技术、新科技的巨大威力。”谈起新技术的推广,该市农机部门负责同志坦言:“推广工作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搞好农机农艺的衔接,把省时、省力、省钱这些农民最关切的问题解决了,让农民们实实在在的尝到了甜头,农民便会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使用新技术变我要使用新技术。”

“科技亲家”俏乡村

“自从和市农机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攀上了这门亲之后,俺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心里更有谱气了,现在大棚有了机械化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烟雾机,还安装了微滴灌设备。”柳师傅介绍:“以前人工卷帘,每个棚需两个壮劳力干一个多小时;如今装了电动卷帘机,轻轻一按电钮七八分钟就可完成,再加上农机专家的指导和服务,今后俺种蔬菜大棚再也不犯愁了。”2010年12月6日上午,该市2名农机专家再次来到舜王街道柳家庄村柳师傅家帮助指导大棚机械时,柳师傅兴奋地告诉笔者。据了解,目前该市已有200多户像柳师傅这样的种植户与农机技术人员结了“科技亲家”。

昌城镇蔬菜种植大户李宗军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近年来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难。但今年他的心病没了。在市农机部门的帮助下,李宗军用上了臭氧消毒杀菌机、根治根结线虫专用机等先进农机,不仅达到了防病治病、减少农药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且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更让他惊喜的是,农机部门还引进了智能精准气肥机。通过精确测量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补充大棚内的二氧化碳,使大棚内二氧化碳始终保持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最佳浓度,实现了大棚农产品的增产增收。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棚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搞好农机农艺的最佳结合,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菜农增收潜力,成为越来越多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该市农机部门针对全市设施农业向生态环保方向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推广了大棚卷帘机、二氧化碳精准气肥机、根治根结线虫专用机、紫外线大棚杀菌灯、微滴灌设备等先进设施农业机械,以提高设施农业先进机械装备水平,真正生产出高产高品质绿色环保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

说起这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该市贾悦镇马家庄村农民杨景旭有这样的感触,“都知道无公害蔬菜值钱,可就是不知道咋种、咋管理?用上这些先进设备,免除了农药使用,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产量还跟着增加了。要不是农机部门的专家们去年秋天给俺技术指导,真不知俺的致富路该咋走。”

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也是富民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很多农机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率与作用。鉴于这种情况,该市农机部门结合自身技术特长与优势,与有需求的农机户、种植户结成“农机亲家”。并在全市建立起了以市农机部门为龙头、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农机大户和科技带头户为基础的三级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为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科技保姆”受热捧

2010年以来,该市农机“土专家”赵佃相可成了大忙人了!

去年秋收秋种的一天,笔者对老赵进行了跟踪采访。一大早,赵佃相就开着他的“农机科技直通车”急匆匆赶到了王庄村农机大户李仁军的家里。根据约定,他要指导李仁军调试小麦免耕播种机,并给他带来了期盼已久农机新技术资料。李仁军高兴地说:“赵师傅是我请来的农机保姆,有他给俺支招,今年做好小麦免耕播种心里更有底了。”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市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由于怕技术不精,怕机械作业挣钱少的心理,农机户迫切希望技术精、懂农业的农机师傅当“保姆”给他们进行指导。他们或采取一家一户聘,或多户联合聘等办法,与受聘人员签订服务合同,受聘人员除了帮助农户选购适用的农机具、实行包维修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作业信息服务外,还要定期深入农机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指导,讲解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性、要求和技术要点,实现资源互补,技术共享。

近两年来,该市把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同时不忘做好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的培训,使新机具、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就主动到农机部门找农机科技人员讨教,但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常常因技术运用不及时、不到位而贻误生产时机,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自从俺聘请赵师傅为‘科技保姆’后,不但解决了农机使用中与农艺衔接的许多技术难题,而且还帮俺获得了不少作业市场信息,不但省心省事,收入也明显增加……”谈起“科技保姆”带来的好处,李仁军打开的话匣子就收不住。

去年的秋种对相州镇小梧村社区农机手吕宝元来说是最大赢家,虽然整个秋种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但他是真真切切地从心里感到高兴!为啥呢?“因为往年秋种时有条不紊的旋耕、播种被今年的小麦免耕播种热潮完全打乱了!农机农艺结合起来干,农艺到哪里,农机技术就配合到哪里,除讲农机技术之外,还要讲农艺、讲良种、测土配方、植保、墒情分析等内容。有了‘科技保姆’做技术指导,俺干起来有底气,老百姓心里也踏实……”回忆起大家争相采用小麦免耕播种新技术的场景,吕宝元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为解决农机户生产中遇到的农机与农艺匹配的难题,满足农户对农机技术的需求,该市农机部门在抓好普遍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机手的培训,大力推行“农机化与农业技术”组合式技术培训,把农业专家请入课堂,与农机化教学人员同台授课,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作业能力。目前全市已有近千名“田秀才”、“土专家”通过培训拿到了“上岗证”。他们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充当“农机科技特派员”,把农民最需要的现代农机科技送到农民手中,成了农机手的贴心服务员、娘家人,被亲切地誉为 “科技保姆”。

猜你喜欢
耕作农艺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14份蒌蒿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评价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