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104例肾脏肿瘤的临床价值

2011-08-18 08:55邓亿明
中外医疗 2011年36期
关键词:肾癌肾盂低密度

邓亿明

(湖南省湘潭县中医医院 湖南湘潭 411228)

肾细胞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肾脏原发恶性肿瘤的80%~90%,全身肿瘤的1%~3%[1]。肾脏肿瘤为常见病,以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多以IVP和超声为主,由于二者提供的信息量少,因而价值有限,CT无论是在显示肾脏的解剖、病变的部位方面,还是在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方面,亦或是在术前分期、定级、定量或术后随访方面,CT扫描均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我院2006年至2010年104例肾脏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和对照其临床CT表现,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58例,女性46例,年龄2~72岁,平均42.5岁。临床表现见表1。

1.2 CT检查

104例均为横断面平扫+增强,造影剂为碘海醇100mL,静脉快速团注,选用GE-PROSPEED机,矩阵为256×256,厚层5mm或10mm,层短5mm或10mm。

2 结果

2.1 肾癌的CT表现

大小为2.0~9.8cm,平均4.2cm,形态类圆形52例,不规则30例,密度均匀低密度24例,不均匀密度54例,表现为低、更低,高、略高密度;4例伴出血,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CT值52~70HU;囊变8例,CT值-10~+10HU;坏死58例,CT值10~20HU;钙化8例,表现为斑片弧线状或无定形高密度影,CT值100HU。境界多不清晰,82例均作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强化但程度不如正常肾组织,使肾癌的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境界更清楚,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区无强化。42例累及肾静脉,10例有下腔静脉瘤栓,表现为血管内低密度区和受累血管腔的扩大。16例发现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CT分期:I期为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Ⅱ期为肿瘤局限于肾筋膜内、ⅢA期为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侵犯;ⅢB期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ⅢC期为ⅢA+ⅢB;ⅣA期为发现邻近器官受累;1VB期为有远处转移。

2.2 肾盂癌的CT表现

大小为3.0~5.5cm。本组12例均为移行细胞癌,呈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6例规则,2例不规则分叶。均呈低密度影,密度高于尿液低于肾实质,CT值:30~39HU。增强6例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

2.3 肾母细胞癌

本组4例均发生于小儿,年龄分别为3、2.5岁。肿瘤大小分别为5.0、7.0cm,平扫肿瘤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密度不均,部分呈囊性密度影,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与肾实质密度差异增大,肿块周围受压的肾组织呈高密度环状增强,1例可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2.4 ALL的CT表现

大小2.0~10.0cm,平均5.0cm,4例均为类圆形,呈低、等、高混杂密度影,可见分隔改变,低密度区为脂肪成份,CT值一40~+120HU,此乃本病的特征表现。6例脂肪成份较多,2例脂肪成份较少而误诊为RCC。等密度为肿瘤的软组织部分,高密度区为出血。本组2例伴有出血。增强、等密度区即肿瘤的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而低密度脂肪区和高密度的出血区无强化。4例伴有结节性硬化,头颅CT示双侧脑室旁多个散在的钙化结节。

3 讨论

CT扫描由于具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密度分辨度较高,加上造影增强技术的熟练运用,其对肾脏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很高,CT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2%,误诊原因为6例肿瘤因肾实质和肾盂均受侵而无法分清其起源,故笼统的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另一例为ALL,由于脂肪含量极少,未仔细查找,而误诊为RCC。CT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显示出了其它影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性。但正确运用CT扫描技术尤为重要。

表1 临床表现(例)

ALL是肾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是血管、平滑肌和脂肪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含脂肪是其特征。ALL与脂肪瘤的鉴别在于增强后脂肪瘤无强化,而ALL软组织部分有强化,少脂肪ALL与RCC是很难鉴别,常须借助活检。

研究表明,多期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是目前小肾癌检查的最佳方法。本组8例小肾癌运用此技术均准确检出。当肿瘤不大时,肾癌与肾盂癌较易区分,前者位于肾实质内,而后者位于肾盂或肾窦内[2]。肿瘤长大,肾盂和肾实质均累及时,可依据以下几点加以鉴别:(1)肾盂癌肿瘤主体位于肾盂或肾窦内,周围绕以肾实质,易向外侵犯致肾形轮廓不整;(2)肾盂癌易造成肾收集系统阻塞,肾功能丧失,肾盂、肾盏破坏,可结合IVP作出诊断;(3)肾癌易形成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瘤栓而肾盂癌则很少;(4)肾癌多为富血供者,而肾盂癌多为少血供者,故动态增强扫描前者可呈一过性显著强化,而后者则无此现象,必要时可借助于肾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供血来源及肿瘤血管情况。WILMS瘤好发于小儿,多为3岁以下小儿,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时多已长至很大。本病须与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后者起源于肾上腺[3~4]。肾脏有外压性压迹,肿瘤较小时二者易于鉴别。很大时鉴别困难,神经母细胞瘤钙化率较高,必要时只能借助于穿刺活检。本组4例均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平均年龄2.7岁,术前均正确诊断。

总之,CT检查对提高肾脏肿瘤诊断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有较高的价值,可逐步替代IVU及B超等其他检查,作为肾脏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1]李松年,高玉洁,王仪生.现代放射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68~271.

[2]杨风云,刘回耀.肾盂癌的CT诊断[J].浙江医学,2007(1).

[3]叶慧,胡道予,王秋霞.肾癌和肾盂癌MSCT灌注成像及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性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6,21:920~624.

[4]胡兵,张在沛,张有为.CT在外伤性肾损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

猜你喜欢
肾癌肾盂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经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治疗肾盂旁囊肿21例体会
胎儿肾盂扩张相关疾病的三维超声诊断研究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肾衰合剂对大鼠肾盂高灌注压损伤的保护作用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