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诱产品对小菜蛾诱集效果比较及对其种群动态监测

2011-08-27 00:41孙礼兵姚金亮吴青君
植物保护 2011年5期
关键词:诱虫诱剂水盆

柳 峰, 孙礼兵, 姚金亮, 吴青君*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2.北京市延庆县植物保护站, 102100)

不同性诱产品对小菜蛾诱集效果比较及对其种群动态监测

柳 峰1, 孙礼兵1, 姚金亮2, 吴青君1*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2.北京市延庆县植物保护站, 102100)

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对国内4种小菜蛾性诱剂和国外2种性诱剂的诱捕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并比较了水盆和灯光的诱杀效果。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中捷四方有限公司的性诱剂诱杀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诱芯,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盆诱捕效果明显优于灯诱。用筛选的最优诱芯,采用水盆诱集法监测了2007-2010年度北京延庆地区小菜蛾的种群动态,该地区小菜蛾不同年度间种群差异显著,因此,每年和常年监测可为小菜蛾的防治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小菜蛾; 性诱剂; 诱捕效果; 种群动态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又名菜蛾,别名小青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上升为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北方保护地蔬菜的发展,小菜蛾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为害有加重趋势[1]。小菜蛾主要为害十字花科植物,目前,对其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辅。长期的化学防治导致小菜蛾抗药性产生、防治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以及杀伤天敌昆虫等严重后果。小菜蛾对目前市售的主要杀虫药剂均有抗药性的报道,其中云南、广州和海南等地小菜蛾的抗性水平较高[2-3]。

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雌雄交配,从而有效控制小菜蛾的种群数量,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4]。此技术具有高效、清洁、靶标专一的特点,操作方便,无抗药性产生,适合大面积连片应用,效果显著[5]。目前市场上的性诱剂产品诱杀效果存在一定差异[6],为筛选出适合田间推广的、有效防治小菜蛾的诱芯,作者于2007年开始对6种小菜蛾诱芯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进行了诱捕效果比较,并且用筛选出的性诱剂监测了北京地区小菜蛾不同年度的发生动态,旨在为小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诱芯与诱捕器

6种性诱剂的主要成分为: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醇。国内4种诱芯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中捷四方商贸有限公司、云南中科有限公司和中润华有限公司产品,另外2种诱芯从国外引进,分别为防治诱芯和测报诱芯。

诱捕器:性诱剂的诱捕器为简易水盆和三角形黏胶诱捕器。

诱虫灯:试验用频振式Ps-15Ⅱ/H型杀虫灯,功率30瓦,由河南省汤阴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 试验基本情况

北京地区的试验地点为延庆县,北京祥康和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6hm2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var.botrytis),性诱剂为引进的2种诱芯和国内的3种产品(中科院动物所、中捷四方和云南中科)。将1枚诱芯固定在塑料水盆上方,水盆中加水和0.1%的洗涤灵,防止干盆和落入盆中的小菜蛾逃逸。根据小菜蛾盛发期的主流风向迎风面排开,随机排列顺序,不同诱芯的间隔距离不小于30m,共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区组间距离200m以上。每2d调查1次诱蛾量,小菜蛾盛发期每天调查1次诱蛾量。除云南中科产品每10d更换1次外,其他诱芯均为每月更换1次,并及时往水盆中补加水。使用过后的废诱芯与诱捕器要清出诱捕点,防止残余性诱剂干扰试验效果。

上海地区的试验设置5个处理,3次重复分别在星辉、松江和闵行农场的春茬甘蓝上进行,诱芯为引进的防治用诱芯和国内的4个产品,试验时间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将5种性诱剂各1个,分别放入三角形黏胶诱捕器内,同时比较了水盆诱捕器和杀虫灯的诱杀效果,其他同北京地区的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SPSS v17.0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地区不同小菜蛾性信息素诱集成虫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北京中捷四方商贸有限公司的产品诱蛾效果最佳,诱蛾总量分别为7 191头和6 061头,其次是引进的防治用诱芯(Zoecn Crop.Palo Alto,Ca.),云南中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诱蛾量较差,引进的测报专用诱芯效果最差(5%水平),诱蛾总量仅为1 813头。

表1 北京地区不同小菜蛾性信息素诱集成虫对比试验结果(水盆诱捕器法,2007)1)

试验期间,北京延庆地区春季小菜蛾有两个明显的蛾峰(图1),其中以引进的测报专用诱芯的峰形最为明显,分别在5月10日和6月3日左右,在7月初期仍有1个小蛾峰,但蛾量明显少于前两次。上述结果表明,在5月初和7月中旬期间,北京延庆地区小菜蛾发生3个世代,不同世代之间重叠严重。

图1 5种小菜蛾性诱剂诱捕小菜蛾成虫效果比较

2.2 上海地区不同小菜蛾性信息素诱集成虫结果

上海地区中捷四方诱芯的诱虫效果最好(图2),3个菜区的平均诱虫量达到934头,其次为中科院动物所提供的诱芯和国外引进的防治诱芯,平均诱虫量分别为656头和652头。云南中科和中润华的诱虫效果较差,诱蛾平均数分别为247头和68头。以上数据说明,国内中捷四方商贸有限公司开发的小菜蛾诱芯诱虫效果明显优于引进的国外防治诱芯,而中科院动物所的小菜蛾诱芯效果跟防治诱芯相当,在市场价格较便宜的前提下可作为田间使用的首选诱芯。

图2 上海菜区5种小菜蛾性信息素诱集成虫对比试验结果(黏胶诱捕器法)

通过比较两种诱虫方式(水盆诱集和灯诱)的田间诱虫效果可知,性诱剂水盆诱集效果远高于灯光诱杀(图3)。从而也为田间诱虫方式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图3 两种诱虫方式诱虫效果的比较

2.3 北京延庆地区小菜蛾周年发生动态监测

分别在2007-2010年使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提供的诱芯对北京延庆地区小菜蛾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由图4可知,延庆地区春季小菜蛾的发生量明显高于秋季,从5月份开始至少有4个成虫高峰期,因此本地区全年可能有4~5个发生世代。2007年的平均诱集虫量为68.6头/天·盆,最高蛾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和6月上旬,达到300多头/天·盆;2008年和2009年度小菜蛾的发生量相当,每天平均诱集的虫量分别为39.7头和30.7头;2010年小菜蛾的发生明显推迟,5月16日才诱到第1头成虫,比往年晚1个月,平均虫量也仅为2.1头/天·盆。从上述数据可知,2007年以来小菜蛾的发生有逐年减弱的趋势。

图4 北京延庆地区小菜种群动态的年度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使用性诱剂诱杀小菜蛾成虫,不仅效果明显,不污染环境,不会对天敌昆虫造成伤害,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用量,符合综合治理(IPM)的理念。本研究中,几种小菜蛾性信息素产品的诱集效果明显不同,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中捷四方有限公司生产的小菜蛾性诱剂相比于其他产品效果更好。可能的原因是不同产品诱芯的组分比例可能不同,同一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不同比例诱芯的敏感程度不同所致。因此,虽然目前国内外小菜蛾的性诱剂产品很多,但并不一定适合在当地使用,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前需进行田间试验的验证,选择最有效的产品。本试验结果证实,杀虫灯不适合用于诱杀小菜蛾成虫。可能的原因是灯诱主要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专一性差,很多天敌昆虫也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因此对天敌也有一定伤害。此外城乡居民用电对诱蛾数量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6]。

准确了解小菜蛾的年发生动态可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小菜蛾田间种群变化受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栽培和耕作方式,天敌和寄主植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用田间试验筛选的最优小菜蛾性诱剂,通过4年的监测发现,北京延庆地区小菜蛾的年发生动态年度之间有较大的差异。2010年由于受早春低温的影响,小菜蛾的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低水平,显著低于往年同期的发生量,且发生期明显延后。因此,每年监测小菜蛾的发生动态,才能对小菜蛾的防治提供准确的信息,而多年的系统监测,则可从其变化中找出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小菜蛾的治理。

[1] 仵均祥.农业昆虫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85-187.

[2] 罗雁婕,吴文伟,杨祚斌,等.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2008,30(S1):178-182.

[3] Pu X,Yang Y H,Wu S W,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abamectin resistance in a field-evolved multi-resistant population ofPlutella xylostella[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9,66(4):371-378.

[4] 王香萍,张钟宁.性诱剂迷向法防治高山甘蓝田小菜蛾研究[J].植物保护,2008,34(5):110-113.

[5] 王维专,陶方玲.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J].植物保护,1991,17(5):7-8.

[6] 王红托,宣维健,何广全,等.二种小菜蛾性诱剂诱芯田间诱蛾效果的比较[J].昆虫知识,2008,45(5):806-807.

[7] 盛承发,王德忠.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和黑光灯诱捕棉铃虫成虫数量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1,20(5):5-7.

Evaluation of the trapping efficacy of different sex pheromone lures toPlutella xylostella(L.)and the monitoring of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Liu Feng1, Sun Libing1, Yao Jinliang2, Wu Qingjun1
(1.Institute of Vegetables and Flower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Yanqing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Beijing102100,China)

Field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for trapping efficacy of six kinds of sex pheromone lures toPlutella xylostella(L.),with water and light traps as the contro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eromone lures with the best trapping efficacy were products from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Beijing Zhongjiesifang Trade Co.,Lt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best lures(p>0.05).Moreover,they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lures.The trapping efficacy of water tra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ight traps.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P.xylostellain Yanqing County of Beijing was monitored by using water basin traps,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nnually.Therefore,an annual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exact information forP.xylostellacontrol.

Plutella xylostella; sex pheromone; trapping efficacy; population dynamics

S 475.1

A

10.3969/j.issn.0529-1542.2011.05.043

2010-10-15

2011-04-13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803001)

* 通信作者 E-mail:wuqj@mail.caas.net.cn

猜你喜欢
诱虫诱剂水盆
共同的生存之路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诱虫作物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日本赏石布局水盆的选定(一)
全降解诱虫板对大棚番茄主要害虫诱集效果初探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屋檐下的小草鱼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棚室蔬菜小型害虫发生严重的原因及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