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简便计算错误成因的分析

2011-09-20 06:23徐彩娣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1年17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

徐彩娣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要能合理利用简便运算规律使计算更方便、快捷、准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错误率逐渐降低。

关键词 简便计算方法 错因分析 解决对策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计算的教学,而其中的 “简便计算”教学更是计算教学的一部“重头戏”。学好简便运算,不仅能降低计算的难度,而且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定理、定律、法则、性质等运算规律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凡是上小学中高段的数学教师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上课时,极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运算定律,并且能根据运算定律举一反三,看上去似乎都已经会了,可是等到做作业时,往往张冠李戴,错误连连,甚至连我们认为的好学生也会出错。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此,我对现在任教的四、五年级学生展开了一次简便计算专项调查。各出了10道题目(附后),要求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测试结果如下表: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简便计算普遍感觉较难,部分五年级学生甚至对做简便计算题有种恐惧感。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认知不足导致计算错误

不管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对应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概念,或者没有理解算理,那么计算时必定会产生五花八门的错误:能简算的题没有简算,如210÷42可以用除法简便运算,把除数42分解成÷7÷6,学生不会运用连除方法,往往变成先÷7再×6,甚至直接用除法做;无法简算的,又在费尽周折地简算,如8×125÷125×8把它算成(8×125)÷(125×8)=1的学生大有人在,这是乘法结合律的负迁移;再如减一个数时少减的数一定要继续减够数,加一个数时,多加的数一定要减掉这个数,可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往往就会弄巧成拙。

二、 思维定势限制计算方法

“凑整”是简便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老师讲得多,学生练习得也多,所以当378-136+64以及49+51×23这样的题目一出现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用“凑整”法,全然不顾计算法则,为“凑整”而“凑整”,再如题目 34+34?9他不会想到用34×(39+1)而只有当题目9.3+9.3×99中出现数字99时才会想到会用99+1,造成知识学习的机械性;当看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的情况,就马上想到要用乘法分配律,很少有学生想到可以用乘法的结合律来做125×8×3,他们并不考虑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习题,使他们先入为主,常常要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 ,造成的思维定势。

三、心理特征影响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的错误,跟他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常常觉得学生做题“粗心大意”:抄错运算符号,看错数字,少写或多写末尾的“0”,忘记小数点等等,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对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再加上学生在做题时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有同学是因为怕做这个简算题,越是怕,一紧张就更加做不出来。

总之,简便计算中出错的原因还有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发现错误,及时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因势利导,更好地化解简便运算教学中“似会而非”的困境。

(责任编辑 刘 新)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输电线路运行事故及其解决对策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