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芝麻官网络蹿红记

2011-09-21 00:35刘洋硕发自宁夏同心
博客天下 2011年13期
关键词:同心县小草移民

■文/本刊记者 刘洋硕(发自宁夏同心)

移民芝麻官网络蹿红记

■文/本刊记者 刘洋硕(发自宁夏同心)

他只会用右手的食指打字,坚持了两年。两百万字的博文就这样诞生了。有关生态移民的内容受到了粉丝的追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这个50岁的官员比芙蓉姐姐更受网民关注。

凌晨5点,马希丰起床了。他的动作像贼那样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睡熟的妻子。

几分钟后,键盘的敲击声传出来,还夹杂着香烟的味道。马希丰一手夹着烟,另一只手的食指用来打字。他称这是“一指禅神功”。

大约两百万字的博文就这样诞生,从2009年到现在。在马希丰的家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这个50岁的男人比芙蓉姐姐更受网民关注。同心网上,他的博客拥有超过15万的点击量、3000多条回复。而在这个观念传统的穆斯林聚居区,只有4000多人拥有可以上网的电脑,同心网的日访问率从未超过5070个IP。

70公里外的南安村,吴玉功也醒了。这个已过知天命之年、戴着眼镜的农民,起床后第一件事也是打开电脑,直奔马希丰的博客。他拥有村里唯一的计算机,但这里的无线网络慢得像乌龟爬。

“又下去跑了一天,袜子尖尖都磨破了……”马希丰用西北人特有的语言写道。作为同心县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一个相当于移民主任的角色,马希丰平均每天要跑大约300公里路,去推进生态移民这个“一把手工程”的进展,他把这比做“远征”;而他最忠实的粉丝吴玉功,是同心县13.3万生态移民之一。

动物与人抢水在宁夏中南部很常见,海原县甚至出现过草原狼与人共饮的事情。

即使走遍中国,你也很难找到生态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三年两头旱,中间风沙愁,人畜辛劳苦,十种九不收”—这是同心县志的记载;联合国则把这里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从2000年开始,有关方面累计向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投入了大量扶贫基金,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干旱山区区域面积大、自然条件恶劣,让有限的资金像在撒胡椒面。”马希丰说。既然你改变不了环境,所以只能搬家。在这个县的34万常住人口中,超过1/3要进行生态移民。

2007年8月,还在同心县人大任职的马希丰,与几名地方官提交了一份《关于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问题的思考》。他们提出:以人口转移的方式,将居住在山区的农民迁移到可实现扬水灌溉的平原。

这一设想被定为“生态移民工程”,并纳入了县政府规划。移民涉及8个乡镇、112个行政村、13.3万人,相当于把13个甲种师团的兵力进行一次战略转移。这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面临的头号难题—“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对中南部地区的35万人实施生态移民,如果加上从1980年代开始的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需要搬家者超过85万,占全区人口的13.6%。

2008年4月,马希丰就任同心县生态移民工程指挥部综合部副部长,开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奔波。彼时的吴玉功还住在田老庄乡田老庄村的土坯房里,为吃水发愁—移民的核心原因,就是要解决水的问题。

生存 宁夏移民工程经过多年努力,使搬出大山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村子里有一口深二十多米的井,但打上来的水是苦的,顶多能给牲口喝。”吴玉功说。人们只能求助上天,如果有雨,村子里那些直径3米、5米深的大水窖就会把甘霖储存起来。而在连续干旱的时候,吴玉功只能花上80块钱,找人用“蹦蹦车”往返30多公里,去山下的镇子拉上一方水。当载着水箱的农用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山道间时,会引来大群麻雀的追逐。动物与人抢水在宁夏中南部很常见,海原县甚至出现过草原狼与人共饮的事情。

干旱造就了田老庄村的贫穷,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低于3000元,按照网上新近流传的段子,只够“下几顿馆子”。村里大多数人家住在土坯房里,还有窑洞。吴玉功20岁时,一条腿在挖窑洞时被砸伤,落下了三等残疾。跛腿剥夺了他外出打工的权力,干农活也不方便,在当上村会计之前,吴玉功一直是山村小学的老师。

由于居住分散,孩子们每天甚至要穿越十几里山路,才能赶到学校。学校没有午餐,在下午上课时,老师甚至能听到饥肠辘辘的声音。这个问题同样是中国西南、西北山区儿童所面临的,2011年,一群媒体人正在发起“免费午餐计划”,让孩子们吃上饱饭。

对于这些问题,儿童时代的马希丰就已经不陌生。1961年,他出生在同心县喊叫水乡(2003年划归邻县中宁)—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当地人对水的渴望。马希丰也曾在1983年参加固海扬水工程建设,当时提出的方案叫“人随水走”,他在喊叫水乡的亲人也涉及搬迁。但人们不愿离开故土,这让未来的“移民部长”很生气:“不搬出来,难道要一辈子穷死在山沟里?”

28年后,搬迁是一个同样的难题。如果走进大山,你就会理解那些“钉子户”的心态。尽管贫困,尽管吃不上水,但他们在这里生存了几百年。这里有汉民的祖坟、有回民的清真寺,还有他们的土地。

“我的爷爷是个地主,娶了4个老婆。移民迁坟时,只找到了其中3个的尸骨。”一个移民村的党支部书记对马希丰说,“这几天,我的前列腺总犯毛病,我怀疑是四奶奶在责怪我。”而马希丰在另一个村走访时,被一群激动的穆斯林老人围住。他们指着“部长”的鼻子,要求他在移民村里多建几个清真寺,否则就要去县政府上访。

真正阻碍移民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担忧。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大山,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如同深不可测的马里亚纳海沟,可能吞噬一切。移民后,每位农民分得的土地平均不超过2亩,需要精耕细作的农耕方式,这与山里人均的十多亩耕地、靠天吃饭的粗犷型农业大相径庭。此外,对每户移民房,政府只补助1万元,剩下的1.5万需要农民勒紧腰带自筹—这相当于吴玉功一家的全部积蓄。

这些复杂的问题终日困扰着马希丰。他为官的风格是事必躬亲,所以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就在敦促移民们搬迁之前,他患上了甲亢,身体迅速瘦下去,吃饭时手抖得握不住筷子。即使是一个沉默、坚毅的男人,他也需要倾诉,但不愿意把工作上的烦恼带给家人—对他终日奔波,同为公务员的妻子已经有颇多抱怨。于是,马希丰想到了网络。同心网上,“沈沫超”出现了。从2009年起,几乎在每一个清晨或者深夜,他都把自己的工作感受敲到网上,并回答网友对于生态移民的问题。此时吴玉功也在家里摆弄起新买的电脑。这是村里第一台电脑,作为会计,这会方便他记账。但“移民部长”的网络之行最初并没有成功。“一切都是形式,那些农民真想搬啊?扯淡!”相当多网友保持着这样的态度。这并不难理解—在贫富分化加剧、官民矛盾加深的社会转型期,网络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思潮:凡是政府提出的东西,坊间就要质疑甚至反对。马希丰的同僚和领导也对此提出了异议。“一位县委主要领导对我说,这样做恐怕影响不好,要不你去同心县政府网开个博客?”马希丰回忆道。但性格直率的他对政府网不感兴趣,“那种全是官话的地方根本没人关注”。

为明天宁夏经过10多年的移民工程建设,使昔日的戈壁荒漠变成了闻名全国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

2009年10月,马希丰更换了“我是小草”的“马甲”,开始发表自传体日记。他的童年、他的初恋、他的理想,还包括对执政党的建议,毫无掩饰地展现在网络上—比如,当年在乡里当宣传干部时,如何年轻气盛地在工作总结会上骂跑了党委书记,并最终被调离了岗位。日复一日,这种真实打动了很多人,“小草”的粉丝数开始飙升。

而在这个时候,有关移民的内容又出现了—人们发现:小草就是沈沫超,虚拟版的马希丰。

吴玉功第一次见到马希丰也是在2009年。田老庄村移民前,他听说县里要来一位领导作动员,便跑去村委会。吴玉功看到了台上那个又黑又瘦、满身是土的老家伙,香烟不离嘴,讲话时,手还在不停抖动。

这个朴实的农民成了马希丰的粉丝,他每天第一件事情,就是追逐“小草的博客”。吴玉功甚至会写诗给小草,“小草啊,小草,我无能为力,只有默默地,默默地,为你鼓劲”。

不善言辞的吴玉功也说不清楚,他为何力挺“移民部长”。也许是马希丰的平易—他从没想到一个“大干部”能和农民如此亲近;也许是博主的执着—连续两年不间断地写,已经超过了200万字,博文发表的时间总是深夜或者清晨;也许是一种真诚—对于网友的批评,马希丰从不回避,该解释的时候耐心解释,该吵架的时候绝不嘴软。而对于移民们来说,可以在“小草的博客”中找到实用的东西,比如,如何靠种植同心圆枣致富。马希丰把有关同心圆枣的照片和论文一同发到同心网,照片里,一个个红彤彤的枣子像玛瑙般缀满枝头。移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生计。

水,水,水 贫困山区的农民们纷纷往新村迁徙,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水的问题。

玉功所在的田老庄村搬家

了,目的是30公里外的南安村。一百多辆大客车、三轮车、摩托车排起长龙,一直延绵到乡政府。大巴上贴着“生态移民好”的标语,两旁有警车护送。搬家持续了3天,人终于走光了。

但这并不等于移民的成功。“搬到新村后,不少村民每天还跑回老家。”吴玉功说。这位村会计每天早晨从南安村出发,骑30分钟的摩托车回到老村,劝说“钉子户”拆掉老房。“不拆的话,他们永远也不会过来。那边的地多,然后再把这边的房子占住,两边跑。”

为此,马希丰下令强行拆除了移民们的老房子,尽管这是他最不愿做的一件事。他在日志中写道:“生态移民的确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不下点狠心,不采取一些断然措施,不吃一些苦,是根本完不成的。”但人性的一面也显露出来—他拿出相机,帮村民的老屋留影。那些当年生活的痕迹,今天被装裱在南安新村党支部会议室里。

一个叫“小婷婷”的网友反映了另外的情况。她给马希丰留言:自己的家乡—陈台村有九十多户人没有搬迁,但已经被断电几个月。

两天后,马希丰来到“小婷婷”所说的村落,却发现这里只有一户人家。男主人正是“小婷婷”的父亲。他拒绝搬迁的原因,是“别人搬迁走了,这里空间就大了,住在这里还比过去好”。

如果仅一两户人家留在山里,电网需要继续维护、学校需要继续投入师资。在马希丰看来,断电也是一种手段,“逼着父老乡亲们赶快搬迁”。但这种愧疚感随后被写在了“小草的博客”上:“我们没有把群众喊醒叫醒,这就是干部的责任没有到位啊!”

与土坯房和窑洞相比,移民村的新房要好很多。这是54平方米、被隔成两间的“小户型”红砖房,你还可以砌起院墙。水龙头已经入户,而这里的小学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孩子们上学步行只需要几分钟。

“刚搬到新村时,县里曾做过一次测试。同一份试卷,从山里出来的孩子要比这里的孩子平均低30分。一年后,两者的差距缩小到5-8分。”马希丰说,他的女婿就是县里一所学校的老师。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搬到新村后不久,吴玉功的一位邻居家里的水龙头就发生了崩裂。“当天晚上,我在‘小草’的帖子后面留言,自来水虽然通了,但移民们却像守着一颗定时炸弹!”吴玉功说。

“我也有这种感觉。”马希丰回复道,“最近一段时间,在移民工地上发生的事情比较多。阻挡工程建设的人,总想着这么大的工程肯定钱很多,都想着来诈点。就不想山区居住的群众有多么困难,也不知道山区群众为了搬迁,为了凑够1.5万建房自筹款那个难啊!”

大丰收 宁夏各部门积极落实直补政策,提高农民售粮积极性,图为红寺堡区农民在粮食收购点装运玉米。

对于工程质量问题,马希丰没少骂人。他甚至带着属下,去工地现场将不合格的墙踹倒。“这个老家伙眼睛尖,骂人还凶得很!”包工头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已经入党32年的马希丰还在博客里多次提及,偷工减料的包工头或多占移民房的干部,后来家中如何发生灾祸。“当年扬水工程对不起老百姓的,已经有3个死掉了。”

这种半官半私、亦正亦邪的风格,让博客的点击率不断攀升,甚至有来自美国夏威夷的粉丝求见“移民部长”。“我领导的态度也变得好起来。”马希丰说,“有两天我没有写博客,县委书记见了我就问:为什么停了?”

2010年年底,“生态移民”开始成为同心县的网络热词。县委宣传部向网友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去移民村看一看。当时,官方给出的数字是,该县已完成18个移民村的建设与入住,安置近8万人。

不过,在马希丰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不少。

直至今日,吴玉功家屋外的院墙也只砌起了一面。1.5万自筹款几乎花光了这个家庭全部的积蓄。如今女儿马上就长大成人,吴玉功只好贷了两万块钱,在移民房旁加盖了一间。房子盖好后,由于没钱装修,只能暂时空在那里。

与吴玉功同村的杨砚福称:“住在山里的时候,喝水靠天,山上柴火随便拿,什么都不要钱。到了这边,自来水要花钱;前几天去拉点土,人家都管我要钱。”

马希丰知道,让移民改变原本的生活、劳作方式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背后则是观念的转变。但他仍然坚持移民,否则“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都解决不了。而当下则是最艰难的一段—这被学者们称为“过渡性贫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心县选择了“搬人留地”的方式。人移民了,但他们的地还留着,还可以回去种。等到移民新村的土地问题也解决了,再把原来的地退耕。马希丰则坚持多种圆枣—县里的计划是,让每位农民拥有100棵枣树。这种极端耐旱的植物会在栽种两年后挂果,五年后创造经济效益。“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移民们达到小康,就不成问题。”

由于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的高度重视,生态移民开始被宁夏主流媒体频频关注。2011年4月,总投资105亿元的宁夏“十二五”最大民生工程—西海固地区35万贫困人口生态移民工程正式启动。吴玉功在电视上看到,国家为每户移民的补助款,也提高到了2.5万元。

“那里的房顶都给吊好了,水、电入住之前都已经通了。”同心县移民办一位工作人员说,“作为生态移民的先行者,同心县没有赶上这个政策。”

但马希丰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同心县的试验让自治区更加重视同心的生态移民。互联网的延伸也让马希丰成了名人,开始有大批记者找到他,进行生态移民方面的宣传报道。

这位憨厚却聪明的移民官员很会与媒体打交道。他带着他们翻山越岭,在现场比比算算,用浓重的口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设想、规划,尤其是遇到的困难。但当涉及他个人的采访时,马希丰更多时候会绕过去,甚至生硬地拒绝一家媒体的“正面宣传”,理由是对移民工作帮助不大。

马希丰总喜欢在博客里引用曾国藩的家书。他相信就像人们对于曾国藩的认识,一切事物没那么容易定论。或许有一天,移民曾经走出来的地方还会再被开发利用,“我们的后人可能又说,当初迁出来、现在又迁回去,干了多傻的事啊!但是当初你不迁出来,生态无法恢复,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

联系编辑:liuyangshou@blogweekly.com.cn

同心县 一位移民女孩在搬迁时,用纸箱将家中的小狗一起带走。

马希丰则坚持多种圆枣—县里的计划是,让每位农民拥有100棵枣树。

猜你喜欢
同心县小草移民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走进宁夏同心县
小草也会疼
浅析玉米的高产种植技术
签证移民
1955—2015年同心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