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体育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2011-09-21 00:52吴丽珺
决策探索 2011年1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吴丽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众多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将修身养性、治国齐家、为人处事、强身健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一、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从汉朝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都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极力宣扬的思想,对中国、东亚甚至是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商贸等各方面的因素,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尽冲击之后,儒家思想在当今仍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二、儒家思想在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的文化体系和哲学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塑造力和指导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及保健养生的观念对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文武兼备”的全面发展思想。孔子主张学生要德、智、体三者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孔子曾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君子立志在道,根据仁德而游学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六艺当中的射和御就很明显的属于体育教学的内容。另外,在《论语·宪问》中有关于“子路问成人”的记载,孔子说:“若藏武仲之知,公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在孔子看来,所谓的“成人”一定要具备智慧、寡欲、勇武、技艺、礼乐这几项基本素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文武兼备、有勇有谋、知书达理的“仁”士。儒家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如今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天人合一”的养生保健思想。养生保健自古就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注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修养,主张“思无邪”、“知者动、仁者静”。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神(精神)与形(躯体)看做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思想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身体上的锻炼活动,由表及里促进人精神上的满足,实现“内圣外王”的目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体育活动在方式、手段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特点——高度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一切肢体活动都与心理活动紧密结合,从而调节身心,锻炼意志。并且,强调“澄心如镜”、“形随神游”。就像我国的传统气功一样,要求外表静而内“气”运行,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三是“太平和合”的竞技体育思想。“重文轻武”、“废力尚德”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竞技体育中的对抗、竞争性与儒家“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于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诫子伯禽》)和“君子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篇》)的思想相抵触,使得我国一些原来具有竞技体育特点的项目,向着非竞争性的方向转变,逐渐成为“君子之争”的游戏和“礼”的内容。儒家思想是在中国长期封闭的文化中形成的,具有很强的保守性、排他性和同化性。一些由不同时期传入我国的体育项目虽然得到了延续,但最终也都被儒家思想同化,演变成为符合传统观念的体育项目,失去了原有的竞技功能。

四是“仁者如射”的体育道德思想。要实现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要培养出坚强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而,儒家提倡以射习礼。孔子曾把射箭当作体现君子风度的一个方面,认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射箭必须先要“正己”,就像射箭一样先有个“瞄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至诚之道”。在孟儒家学说里,体育的道德意义是自我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正如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必须遵守严格的科学训练一样。另外,像射箭一样,尽管射者瞄准了目标,但仍有不中的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怨天尤人,应从自身找原因。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体育文化中的体现

一是儒家文化体现了中国体育文化中的团结性。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礼”与“仁”,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成为维护和巩固其利益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来说是压抑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社会强调个体的服从,人们的独立人格往往得不到社会的保护和尊重,压抑了人的创造精神,但同时却在客观上对个体与团队之间能够产生非常好的协作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传承了儒家文化中强调整体性与和谐性的思想,能够注重集体利益,顾全大局。比如现在的很多体育项目就十分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将个人行为纳入到集体行为当中。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在比赛过程中各位队员团结协作,更需要一种大局观念和互助意识,摒弃只表现自己的英雄主义。在传统儒家文化注重群体意识的观念作用下,中国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们共处在一个相对友善的环境中,形成了比较和谐的团队精神,在集体对抗性项目中,这样的配合与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至善”的追求可以抵制体育恶行。儒家文化历来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圣贤理想的人格,以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儒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希望通过个体的努力,以达到人人相爱,各有所安的目的。大同理想的提出,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和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否定。而追求世界的美好与和平也同样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内涵。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而且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如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儒家用“礼”来规范和节制人们的行为,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讲求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以文明行为和道德的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比赛的精神不谋而合。

四、结语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我们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保健养生等体育文化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寻找到儒家思想的踪迹。如何在当今的各种体育现象中更好地体现并利用儒家的经典思想,不让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论在我们的手中被忽略甚至消亡,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家思想与书法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