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哥(姐)”结构的认知探讨

2011-09-22 03:46赵帮华
群文天地 2011年16期
关键词:构词意象词语

“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近年来大量产生并流行开来,而且“X哥(姐)结构是一种能产性很高的构词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X哥(姐)”结构中的“X”可以由哪些词性充当和其填充原则,而后分析了“X哥(姐)”结构的认知机制和识解原则。

近年来,“X哥(姐)”结构的词语大量出现,这股风潮始于网络,逐渐流传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传播甚广,比如:犀利哥、妖娆哥、失控姐、微笑姐、芙蓉姐姐等等。“X”位置上可能是一个字、也有可能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为易于讨论,本文统一以“X”代替。笔者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此类词语结构作深入探讨,揭示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一、“X”的词性

第一,“X”可以是动词,如:虐鼠哥、扔鞋哥、奔跑哥、咆哮哥等。

第二,“X”可以是形容词,如:沧桑哥、犀利哥、深邃哥、妖娆哥等。

第三,“X”可以是名词,如:草帽哥、蜗居哥、高数哥、酱油哥、渔网哥、雪碧哥、三轮哥等。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名词填充“X”位置的词语最多,形容词和动词较少。

二、词语结构中的“X”的填充原则

第一,用其姓名中的某一个字填充。如:“凤姐”、“曾哥”、“春哥”等。

第二,用其某个特别的行为来填充。如济南一位叫“专拍公务车”的网友,在某知名论坛上连续3个多月发布1000多张公务车照片被称为“专拍哥”。类似的还有“喂奶姐”、“奔跑哥”等。

第三,用其给群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词汇来填充。如2010年3月14日在合肥市金寨路的百脑汇旁一男子全身赤裸,挡在马路中间不同的车子前抬车,不时高喊“给我力量”,引起不少市民围观,造成交通拥堵,被网友称为“力量哥”,类似的还有“飙血哥”、“三轮哥”等。

当然,以上这些填充原则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它们之间也有交叉。比如第二条和第三条中列举的部分词语的“X”同时适用于这两条原则,如“奔跑哥”。

三、“X哥(姐)”结构的认知机制

我们如果仔细审视“X哥(姐)”结构的话,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偏正短语,“X”位置的词语表示修饰限制,“哥(姐)”是中心词,需要填充的是修饰或者限制“哥”或者“姐”的成分。那么,我们可以判定,它的认知机制应该是“属+种差”,也就是说用表示类属的基本层次词加上表示区别性特征的词来构成新词,体现为我们在语言学科中常说的“定语+中心词”,这种构词法能产性特别高,概概括性强,是一种常见的构词方式,可以直接表达事物的范畴属性。如,鲜艳的红旗、游弋的潜艇、富裕的城市等都属于这种构词方式。王寅认为,种差有很多识别类型,诸如:形状、颜色、产地、功能、材料、性质、主要特征、方式、目的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断,“X哥(姐)”结构中的“X”可以是以上这些范畴里的词语,所以这种结构的词语一直在大量产生。

四、“X哥(姐)”類词语的识解

谈到对“X哥(姐)”类词语的识解,我们必须引入认知模型的概念。Lakoff认为意象图式是人类在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的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意象图式的形成会帮助人们形成认知模型(CM),而多个认知模型的整合又能够形成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影响认知主体识解事物的因素有五个,它们分别是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回顾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不论“X”是由什么词性充当的,它都突显了关于客体或者认知对象的认知模型的某一个侧面,比如“专拍哥”认知模型中的“专拍”被突显,“力量哥”中的“力量”被突显。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每一个“X哥(姐)”词语都是一个认知模型,它们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们的认知模型中的某一个侧面被突显了,因此,我们在识解“X哥(姐)”类词语的时候,考虑的最多的因素应该是“突显”,这条原则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X哥(姐)”结构的词语。

五、总结

“X哥(姐)”结构是一种能产性极高的构词方式,通过上文的论述和研究,我们发现“X”可以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X哥(姐)”结构的认知机制是“属+种差”,在识解这类词语的时候,把“突显”这个识解角度考虑进来能够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另外,网络词汇中类似结构的还有“X帝”、“X爷”、“神”、“妹”、“女”、“姬”,如“杀妻帝”、“墨镜女”、“口罩姬”、“祖德妹”、“担忧爷”等。这些词汇的认知机制和以上我们探讨的“X哥(姐)”结构的认知机制是一样的,因而识解原则也相同。

参考文献:

[1]Lakoff, G.(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ngacker, R. W.(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王寅,李弘.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

(作者简介:赵帮华(1984.8-),男,安徽阜阳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人文社科系助教。)

猜你喜欢
构词意象词语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找词语
来自林间的风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走出围城路途遥 与时俱进效率高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