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隐喻的教学艺术张力,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011-09-22 03:46张丹钢
群文天地 2011年16期
关键词:隐喻心理学有效性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通过另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的思维方式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学隐喻是教学的工具,它能为教学提供理解的支架,“是一个有独特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由于受教学中的一些主客观因素限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擬从教学艺术的视角,通过教学隐喻的应用来探讨提升《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教学隐喻的教学艺术内涵

教学隐喻是教学艺术的工具之一。教学隐喻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学艺术的工具,是因为它具有修辞性的功能语言、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论三重功能。

(一)隐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和具体化,能提升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而隐喻本身就是修辞格的一种形式。隐喻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增强语言表现力和说服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今天的教育中,文本妨碍阅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隐喻就成为解读文本、跨越学术语言与实践语言之间的 “鸿沟”的重要工具。此外, 隐喻也是消解教师群体和90后学生群体的“语言代沟”的有效方式。

(二)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隐喻是一种“由此及彼”进行“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从隐喻的“本体”向“喻体”进行扩展,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和远距离的联想过程。隐喻的这种开放性、多元性和非预设性,不仅使教学充满创造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隐喻是一种启发性的认知工具

隐喻是直觉的认识,“是智慧的开始,是最早开始采用的科学方法”。隐喻能摆脱思维定势,促成原型启发,是建构理论模型、解构和重构核心概念等不可缺少的启发式工具。在教学中,隐喻的应用能生成科学的探索或发现。隐喻是“探究式”教学和“问题中心”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使教学具有探索之美。

二、制约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因素

普通心理学在内容建构时,研究的是“普通人”和“中性人”,这样的“人”远离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的生存状态;采用分析的方法,研究诸如“感觉”、“意识”等心理的形式而不及心理的内容;科学意识鲜明,缺乏生活关照;概念系统复杂,范式多元化。纵观国内优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无论是彭聃龄版、叶奕乾版还是黄希庭版,都存在这些问题。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做法素或许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它们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是教学需要化解的障碍因素。

(二)学生的生活经验因素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大一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新生的认识特点和原有生活经验都是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生活意蕴的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常识和科学心理学对立起来,认为常识非常有害,将之斥之为“不科学”的东西。应该看到,生活常识的经验性原则在人们生活中是有效的。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结果是就知识而论知识,降低了普通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水平和和教学的真实性,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教学效力。

(三)教学方式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举例和讲解实验来分析教学内容。心理学规律具有一般性(这是由《普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和统计性,而在举例和讲解实验时则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那么这些方式是不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这值得教师深思。

三、应用隐喻的教学艺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普通心理学教学而言,隐喻的方法与其说是一个替代性的方案,毋宁说一个补充性的方案。隐喻具有其他方法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将教材当作摆设,这就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隐喻手段解构和重构教材的知识信息,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依赖于个体的信息选择,因此在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软件中也应广泛的应用隐喻,利用隐喻的艺术功能,以提高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另外,艺术性地应用教学隐喻还能有效利用教学时间,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的效果

1.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有教学隐喻能易化知识的学习,为知识的学习搭建“支架”,有利于知识理解和迁移。在教学中,逻辑的讲解方式往往会加大教学的难度,尤其是遇到复杂知识和结构不良的知识时。而隐喻的方式能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对核心概念和抽象理论进行初步定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意识”时,可以将“意识”比作“黑暗中的聚光灯”或者“透视宇宙的变焦透镜”,这种教学处理既形象简洁又接近“意识”问题的本质。应有教学隐喻能补充和完善举例和讲解实验的教学方式,能生成“问题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给教学注入活力。应有教学隐喻还能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变成生活的场景,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达成多元的教学目标。纵观今天的学校教育现状,学科分类日益细化并壁垒分明,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渐行渐远。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非常有必要发挥教学隐喻的这一中介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人格上的陶冶。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中国人擅长“譬喻”这一思维特点使用教学隐喻,能使师生在课堂上获得了交流上的“共同语言”和理解上的“共同立场”,使师生各自的主体性得到显彰和发挥。

4.促进教学关系民主。教学民主,实际上主要是话语表达的民主。隐喻的非预成性、创造性和探索性,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智慧共享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基础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者,学生也拥有了话语权和谈论的资本,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教育的民主精神。

四、结语

隐喻是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扩大了语言与思想的界限,因此具有创造力,是语言对变化中的现实进行概念化和交流时最重要的资源。将隐喻应用于《普通心理学》教学,能产生教学的艺术化效果,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从“真”上讲,隐喻是理解的支架,能直抵问题的本质;在善上,隐喻关照人文性,能对德性进行启发,促进教学民主;在美上,隐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创造之美,寓教于乐。

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我校《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XJG0724)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建柱,林德宣.论隐喻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3]郭贵春.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

(作者简介:张丹钢(1975-),男,陕西丹凤人,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心理学硕士,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隐喻心理学有效性
“没有用”的心理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爱的隐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