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歌、两处山脉、无尽渤海

2011-09-24 07:45撰文尚可
海洋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观沧海萧瑟曹操

撰文/尚可

一首诗歌、两处山脉、无尽渤海

撰文/尚可

公元207年,52岁的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壮丽诗篇《观沧海》。曹操高龄亲征实在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危机之困,阻碍了曹操统一中国的宏愿,于是他毅然北上征伐。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此时正当秋风萧瑟之际,海面上却是洪波巨澜,毫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此时,壮志未酬的曹操心情像面前的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先说说山东无棣碣石山的厉害之处,这座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年轻的山体,对于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早期人类活动踪迹以及火山岩科研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又被称为“黄河古道的活化石”,碣石山地处黄河古道,属于历史上的九河之域,是大禹疏通九河的入海处。几千年来,它沉淀了厚重的黄河故道文化。2001年9月,在这里举行了竭石山复命仪式,增添了“一碑、一路、一亭”。坐落在山顶观海亭中的汉白玉碑石,正面镌刻“魏武帝曹操登临处”八字,背面刻有毛体曹操《观沧海》。若登临此山,南望唐塔,东眺秦台,俯瞰山下,气象万千。

再说说坐落在素有“花果之乡”美称的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她跨越昌黎、卢龙、抚宁三县境内,连绵起伏有大小上百座奇险峻峭的峰峦,其主峰仙台顶突起于靠近昌黎县城的屏峰障岭正中,顶尖呈圆柱形,远望如似柱,极像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山因此名“碣石”。北接燕山高峰大岭的碣石山,正因主峰如此峭拔挺峻,特征明显,又紧临大海,从远古时即被古人择为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载入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因此,碣石山为古代名山之一,在五岳之外,曾被称为“神岳”。 时至今日,碣石山依然古峭喜人,仙台顶麓的水岩寺、五峰山韩文公祠和昌黎县城的源影寺塔等均修复一新。“神岳”碣石,山清水秀,有着奇特的亘古通今之魅力,堪称北国不可不游之胜地。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一生未称帝。这位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的乱世奸雄也许无法想象,自己一首含蓄地抒发政治抱负的诗作会在后世引出如此多的直接争议。无论怎样,这是一首屈指可数的歌咏渤海的诗作,因此,值得后人反复吟诵。

步出夏门行之一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猜你喜欢
观沧海萧瑟曹操
我的1919
心动杀人
麻雀在树梢演奏萧瑟组诗
观沧海
创享空间
陶瓷绘画《观沧海》
山鸡舞镜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协会 通联站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