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及未来展望

2011-09-24 08:51唐金荣施俊法杨宗喜
资源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矿产品矿业矿产

□周 平 唐金荣 施俊法 杨宗喜

2010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及未来展望

□周 平 唐金荣 施俊法 杨宗喜

矿业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动向既可反映经济发展走势,也受全球经济基本面的控制。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从同步衰退走向交替性增长,复苏步伐疲软,周期被拉长。近来,美国为缓解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和刺激经济增长,采用量化宽松政策,致使美元大幅贬值;欧元区主权债务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流动性资本蜂拥至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给这些新兴国家带来严重的通胀压力。受此影响,黄金价格一路飙升,重要金属矿产品价格更是震荡走高。

2010年:全球矿业发展形势乐观,但影响因素复杂

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实现逆转

一是全球矿产勘查投入迅速回升,略超2007年水平。据MEG专家报告,虽然2009年金属价格指数在2008年之后继续下跌,但是2010年全球矿产勘查投入逆势上扬,预计将达到110亿美元,较2009年的84亿美元增长约25%,略微超过2007年105亿美元的水平,达到历史第二高位。二是初级矿产勘查公司再次成为矿产勘查的主角。2010年,初级勘查公司再次超过高级勘查公司,占据了勘查投资的最大份额。1997~2010年,初级勘查公司累计勘查投入接近330亿美元,高级勘查公司则不到300亿美元。三是贵金属继续领跑矿产勘查投入。在最具吸引力的勘查投资矿种榜上,黄金继续领跑,其所占份额超过贱金属近20%。贱金属中,铜和锌所占的份额有所增加,而铅所占份额则有所减少。四是矿业大国矿产勘查投入比例发生变化。加拿大在勘查投资前十名的国家中继续保持其霸主地位,阿根廷首次将南非挤出勘查投资前十名国家。美国则再次挤入前三名,2009年排名第三的秘鲁2010年跌到了第五,俄罗斯由2009年的第五跌到了2010年的第八,中国继续前进,由2009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七位。

主要矿产品价格在剧烈震荡中继续走高

金: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黄金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从800美元/盎司一路飙涨至近期的1400多美元/盎司,涨幅达75%以上。综合来看,黄金市场牛市行情可能仍将延续,黄金价格高位震荡上行的可能性很大。

铜:2010年7~12月,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铜价从6000美元/吨一路上涨至约900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位,上涨幅度达到了50%,较2008年同期增加了近200%。英国商品研究机构(CRU)预计2011年全球精铜供应短缺3.8万吨。因此,预计铜金属2011年的市场走势会比较复杂,在流动性依然充裕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仍可能持续攀升。

铅、锌:2010年铅价格总体上平稳上升,年初延续了2009年上涨的势头,超过了2600美元/吨;后经过震荡调整,在2月初回调至2000美元/吨;而后出现反弹,至4月中旬再次达到约2400美元/吨的高位;7月份跌至约1600美元/吨的水平,此后一路上行到11月12日止涨转跌,达2500美元/吨。锌与铅走势大体相同。从2010年6月底1600美元/吨上升到11月11日2500美元/吨。

铁矿石:2010年,铁矿石价格在震荡中逐步上扬,初步估算与2009年相比上涨了100%。铁矿石现货价格由2009年的60美元~80美元/吨,上升为2010年的110美元~150美元/吨。据预测,短期内铁矿石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受国际经济走弱和国内调控政策相继出台等因素影响,铁矿石进口量将出现下降,价格将维持在125美元~150美元/吨之间。

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决定全球矿业走向

矿业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动向既可反映经济发展走势,也受全球经济基本面的控制。世界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充满了变数。全球矿业形势也受此影响,一反上半年小幅振荡调整态势,步入大幅波动阶段,致使2010年年末矿业形势扑朔迷离,预计2011年全球矿业将延续2010年年末高位剧烈震荡之态势。但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有望在新兴国家的带动下,逐渐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矿业未来前景整体仍被看好。

全球矿业格局正面临着新一轮调整

国际矿产品市场供需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近年来,全球矿产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过去,占世界总人口20%的欧洲、美国和日本消费了世界矿产总产量的80%以上,而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超过世界人口50%的人消费了全球绝大部分原材料。因此,未来全球原材料需求仍将大幅增长,有望掀起新一轮热潮。

资源国家战略正影响着各国矿业政策。资源的国家战略意识正在增强,并不断加深对矿业的影响。矿产资源伴随矿业格局的调整,将由经济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政治层面)。可见,未来矿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各国政府的税收政策调整,还受到全球矿业格局,尤其是供需格局调整的影响。同时,在资源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抬头之时,更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宏观把握,及时调整和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资源的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回升,资源需求基本面好转

2011年世界经济将由2009年和2010年的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但是随着发达市场复苏放缓,新兴市场加快增长,全球经济再现“脱钩”迹象,各个区域从同步衰退走向交替性增长,经济复苏步伐疲软,周期被拉长,各国下一阶段采取的措施相异甚至截然相反,为全球经济复苏添加了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总体来说,全球经济将继续回升,资源需求的基本面会逐渐好转。

金属价格在震荡中继续上扬,投资对价格的驱动作用明显

据王安建等2010年的研究,资源价格受资源开发成本和供需基本面变化的影响具有某种台阶状上升的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石油价格的合理区间为60美元~80美元/桶,铜为3500美元/吨,铝为2100美元/吨。我们认为,这个数值仅反映供需关系的内容。

BME通过长期价格跟踪及模拟,认为过去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变化,可由货币效应、平均生产成本、经济增长率和库存率决定的简单模型模拟,相关系数较高(R2=0.82)。2004年之后,矿产价格变化驱动力增多,美元指数、对冲基金、指数基金对矿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为此,BME建立了一种新的矿产品价格预测模型,经研究他们认为在铜金属市场上,由供求关系(成本、增长率及正常库存率)决定的铜价应在3500美元/吨附近,指数基金长期持有使铜价提升至6500美元/吨左右,加之受对冲基金及美元政策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铜价将在7000美元~9000美元/吨之间振荡。限于各种矿产的产出、分布及其属性不同,其所受金融资本炒作的程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还需加以区分对待。

固体矿产勘查投入有望继续增加,稀土等战略技术型矿种的勘查会大幅增加

鉴于全球矿业市场迅速恢复,预计2011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将继续增长,并有望达到2008年所创的130亿美元~14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预测依据主要包括:

全球第四个矿业周期是由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所拉动的,其人口、资源与市场的规模远超历史。从近两年这些国家的经济回升成效来看,比传统的发达国家要乐观得多。因此,这些新兴市场的迅速复苏及其所带来的强劲需求将是带动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迅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全球流动性过剩仍将延续。一方面,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再次开启了印钞机器,以避免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危机,给全球货币市场注入了大量过剩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欧元区债务危机重重,尽管问题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减债节支增税计划,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掩埋在欧元区下面的危机堪比冰岛下伏的火山,现在展露的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程度可能远超人们的想象。因此,欧元区也不大可能捏紧流动性的阀门。所以,未来一两年内,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格局可能不会有太大改观,它所带来的各种金融炒作,将带动矿产品价格继续高位攀升,从而成为拉动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继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低价格、低成本经济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投入,从而带动矿产勘查投入继续攀升。

此外,过去欧美国家长期依赖金融衍生、高负债和高消费,实现高增长,致使全球经济失衡,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力图逐步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结构。伴随新一轮技术创新的突破,与之相关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如,稀土、稀有和稀散金属)的需求将快速上升,故其将成为重点勘查对象。美国、日本已经着手在世界各处勘查开发新稀土资源。

矿业并购逆市跃居全球并购榜榜首,且2011年仍将延续

据安永统计,截至2010年9月30日,全球采矿和金属业的并购交易额为789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87%,交易数量增长10%,达827笔。据彭博社统计,2010年前5个月,全球采矿业已宣布的并购和收购项目,金额达到1990亿美元,为2009年同期的3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期全球的企业并购额下降了37%。过去两年中一直居全球并购额之首的金融服务业,2010年前5个月的并购额为1735亿美元,退居第二。这也是自彭博社开始统计全球并购数据以来,采矿业首次爬上这一榜单之首。

全球矿业并购升温的原因,除了争夺稀有矿产外,还在于开采成本的上升使得收购竞争对手的成本显得较为便宜。现在大多数矿产品的价格都处在历史高位,矿业公司有底气去融资和收购。除非大宗商品价格突然暴跌,否则这种趋势仍将继续。安永高管迈克尔·林奇-贝尔也认为,大宗商品的高价使得采矿投资重新变得有吸引力,金融动荡并没有抽干这些项目中的资金。银行家们告诉矿业公司:如果你有好的资产、好的管理,钱就不愁。因此,2011年全球矿业并购将继续活跃,无论在交易数量和交易额两个方面均可能呈现显著增加态势。

对策:抓住矿业格局重塑最佳时机,探索新机制

鉴于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矿业格局重塑最佳时机的到来,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加强国际资源外交与合作,积极参与矿业格局新调整

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全球化的潮流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一方面,新兴国家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资源供应大国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新兴资源需求市场。传统资源消费国、传统资源国、新兴资源消费国、新兴资源国相互之间,资源外交与资源价格的博弈,正对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一定冲击,国际资源经济新秩序已露端倪。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经济格局、矿业格局的重塑提供了绝佳机会,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资源外交与合作,参与全球矿业新格局的塑造:一是与新兴资源消费国合作,提高需求方在定价机制中的话语权;二是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矿产,与新兴资源供应国合作,主动把握优势矿种定价权;三是继续深入发展与非洲、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与并合作开发优质资源;四是继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适时启用人民币在国际矿产品贸易结算中的应用等。

深入研究国际矿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为降低我国资源使用成本提供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矿产品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部分矿产品价格早已或正在偏离传统的供需关系,金融资本对矿业的影响也严重偏离了初衷。目前,国际矿产品价格的定价机制,是过去数十年由欧美国家与资源供给国家长期博弈的结果,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双方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利益集团。例如,国际铁矿石三大巨头,其背后是汇丰、摩根、花旗等国际金融财团,正是这些金融财团利用铁矿石的垄断地位和已经控制了的对中国的海运业务,在最大限度地掠夺我国钢铁工业和下游10个主要用钢行业的利润。2010年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净利润折合约57亿美元,处于微利状态。而必和必拓净利润是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力拓净利润是58.5亿美元,增长260%,超过我国钢铁全行业。同样,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期货市场正在成为资本炒作的平台,所以用期货价格作为现货价格进行交易的定价机制也完全偏离实际需求。如果我们不研究目前的定价机制,进而寻求机会进行变革,伴随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资源利用成本必将大幅上涨。

深刻认识我国矿业企业境外运营能力的不足,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或新机制

由于我国“走出去”从事资源勘查开发的企业中,许多为非矿山企业,或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的企业,因而造成我国企业“走出去”项目数量多、资金数额大,但成功率非常低的这种特有现象。幸运的是,其中不乏一部分非常成功的案例,所以有必要及时总结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境外资源部署提供支撑。

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源竞争中属“后来者”,所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学习国外成功的做法;二要创新模式和方式,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超越“先到者”。目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和组织实施的境外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可视为“走出去”模式创新的一种,但应做好后期商业性工作衔接。这种方式与目前国内外专家提出的,关注“夹缝项目”和与资质较好的初级勘查公司对接的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发挥中国“以多取胜”的特色战略,尽可能利用或与海外的小公司合作,占用或利用小的港口及其他设施等,逐步做大做强。

以全球眼光,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和部署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大国、消费大国,理应成为资源勘查大国。这就要求我们从长远角度出发,规划好、部署好我国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应对未来激烈的资源竞争,我们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包括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合理布局矿山、优化运输途径,建立和完善矿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中国企业在海外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和高技术、高品质的企业形象,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

资源勘查大国,就是要立足国内资源。首先要针对我国资源禀赋差、勘查与开发难的问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发展一批技术服务公司,提升我国矿山企业的技术含量。同时,以技术优势带动境外资源勘查、开发优势,进而推动境外资源利用;利用我国优势矿种在技术勘查开发方面的优势,加快境外推广,以此占据高品质的新兴战略技术型资源,避免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再次形成。此外,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国家从政策、法律、金融、科技上给予支持,企业、银行、中间机构要实现相互协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地质调查动态》供稿)

猜你喜欢
矿产品矿业矿产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欢迎订阅《矿业安全与环保》
《矿业安全与环保》征稿简则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一)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二)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主要矿产品形势分析
全球矿业或将开启新的周期
关于PPP项目尽职调查浅谈——以某矿产品运输专用线PPP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