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株接种剂的制作及致病效果研究

2011-10-10 02:08陈新武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菌丝体稻瘟病孢子

陈新武

(河北省筑始县环保局)

稻瘟病菌株接种剂的制作及致病效果研究

陈新武

(河北省筑始县环保局)

本文阐述了稻瘟病菌株接种剂的制作及胬病效果研究。

菌株;温度;生长量;胬病效果

一、菌株最佳培养基确定:

将病原菌株分别接种于PDA培养基、PSA培养基、稻瘟病分离培养基,测定并比较菌丝体干重,确定最佳培养基。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稻瘟病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单位:g/250ml)

表格1

最佳培养基如图表1所示,三种培养基中,最佳的培养基是PSA培养基。三种培养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稻瘟菌在PSA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体最多,达到5.2874g/250ml。说明稻瘟病原菌的生长,需要含有糖类的物质为其提供碳元素,但如果加入一些其它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稻瘟病原菌的生长

因为稻瘟病分离培养基中只能够为菌株碳源,而马铃薯中营养丰富,不仅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提供碳源,氮源的物质,而且VB、VC、钙、镁、钾等微量元素也都应有尽有,能充分促进菌株生长,所以分离培养基上的稻瘟病原菌生长相对缓慢,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最少。

二、最佳培养温度的确定:

利用PSA培养基,对稻瘟病菌株进行培养,分别于20‡、14‡、28‡、30‡、32‡,培养6d测定并比较菌丝体干重,确定最佳培养温度。

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稻瘟病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单位:g/250ml)

表格2

由图表2可知,在不同温度下病原生长明显不同。在24‡和28‡对应着试验数据中最大的两个数值,24‡之前,温度越高,对稻瘟病原菌菌丝体的生长越有利;28‡之后,在越高的温度下培养病原菌,其菌丝体的生长越不好。所以对稻瘟病原菌的培养,适宜的温度范围是 24-28‡

三、病原菌株生长量测定:

稻瘟病菌丝体干重测定结果(单位:g/ 250ml)

表格3

由此表3可知,稻瘟菌培养到第7天时,所对应的菌丝体的干重的数值是最大的。在培养的前3天,稻瘟菌株处于适应期,菌体增殖的数量很小或者不增加。第3天过后。菌体增殖进入了对数期,菌丝体干重急剧增加,所以此期间菌丝体的干重变化很大。第7天后,由于培养基内营养物质的逐渐减少和有害代谢产物的不断积累,菌体的繁殖进入了稳定期间。所以菌丝体的干重不再增加,甚至还少量减少。所以为了获得大量菌丝体来产生分生孢子,而进行的稻瘟菌株的培养的培养时间最好在7-9天之间

四、接种剂的制作及致病效果研究

1、接种剂的制备:

制备了液体接种剂

纯菌接种剂为配备成的稻瘟病原菌孢子浓度为2.17 x 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

混菌接种剂为配备成的稻瘟病原菌孢子浓度为2.25 x 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

2、接种试验效果:

使用纯菌制成的液体接种剂对 10个水稻品种进行感病接种。东农 415和牡丹江22号的抗性类型都为R(抗性),但这两个水稻品种喷雾接种后,发病的平均病情分别为1.3级和 1.1级。抗性类型被判断为HR(高抗)。其余的水稻品种的抗性类型根据平均病情判断,没有发生变化。此接种剂对水稻品种抗性的鉴定符合程度达到了80%,而且平均病情1.3级的判定可能还包含着一定的观察误差,符合程度可能还要高一些。说明了液体接种剂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所以,此液体接种剂可以应用于水稻感病的试验中。

五、讨论:

1、道瘟病菌的分离:

稻瘟病菌的分离通常使用单孢分离方法。因为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所以杂菌容易占优势。从病斑上进行组织分离特别困难,而在病斑上形成孢子后再分离孢子则比较容易。在采集到叶,穗等罹病标本时,为不使叶片打卷并尽快干燥,采集后要放在冰箱中保存,并要尽快分离。在高温时杂菌将因为高温高湿而大量繁殖,致使分离不易成功。

2、稻瘟病原菌产孢培养:

在稻瘟菌感病等实验中都需要其产生大量的孢子,利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孢子形成数量少,所以一般稻瘟菌产孢都使用燕麦培养基,置于光照下培养24h是为了使孢子的成熟度整齐一致。如果孢子的成熟度不同的话,所形成的病斑中易混生R—S型从而难以判断。但从多年的实验经验得知,对于一般的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水稻品种抗性分析,用米糠培养基培养的孢子量就足以待用。多年养的菌株范围很广,一些在传统大麦粒培养基上产孢效果很差的菌株,在米糠培养基上也可得到满意的产孢效果。与燕麦片培养基相比,在培养过程中米糠培养基较不易被污染,而且米糠价格低,培养基制作过程简单。因此,米糠培养基是实验室条件下大量培养稻瘟菌分生孢子的首选培养基。

3、喷雾接种注意事项:

有些菌株产生孢子少,达不到接种孢子的最少要求浓度时,就按最少浓度接种,但要求标明记录。

当恒温恒湿接种设备条件受限制时,可以改在自然和温室条件下进行,为求试验准确,要求每次试验前后的条件一致。

另外接种方式还可以选用离体接种,这种接种方法操作简便,且接种效果与活体植株接种基本一致,因此可代替常规活体植株接种,该方法具有占用空间少,可在田间随时取稻叶而不影响其稻苗的正常生长,操作简便,温湿条件容易控制,可大批量、多次重复鉴定,特别是对穗瘟的鉴定,可对水稻抽穗期不一致的品种进行分批采集接种,克服了在自然情况下,人工接种抽穗期不同而难以控制的问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抗稻瘟病鉴定方法。

六、结论:

1、从发病组织及土壤中分离鉴定出14种真菌,初步了解了发病部位的种群结构。其中稻瘟病原菌数量很多,明显大于其他种类微生物。观察了稻瘟病菌,青霉属,毛霉属,根霉属,曲霉属,小菌核属,镰刀菌属等微生物的生物特性。

2、测得了稻瘟病原菌的最佳的培养温度范围是 24‡-28‡,最佳的培养时间段为7-9天这一稻瘟病原菌生长稳定期,从而可以通过培养最好地获得了足够的孢子来进行稻瘟病菌的感病试验。

3、在相同的条件下,纯菌的接种效果要好于混菌的接种效果。但相差不是非常大。纯菌接种各类稻种的平均病情比混菌接种多 0.4-0.5,除少数几个稻种。

4、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的抗性类型的鉴定中,液体接种剂使水稻的感病病情与水稻已知的抗病类型基本符合,说明液体接种剂可以用于稻瘟病菌的致病试验。

研究方向:分子生物学

[1] 沈瑛,株培脝,袁筱萍.中国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病理学报,1993,23(4):309-313.

[2) 余脣涛.稻瘟病生理小种田间监测及防治策略.湖北农业科学,2003,6:16-18.

[3] 孙漱元,孙国昌.我国稻瘟病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3):39-40.

[4] 李宪,夏景玉.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品种抗性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4(2)167-169.

TU987

A

1674-3954(2011)02-0192-01

猜你喜欢
菌丝体稻瘟病孢子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响应面法优化鸡腿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
中国科学家发现水稻IPA1基因具有稻瘟病抗性功能
葡萄糖酸钠发酵废弃菌丝体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3例临床分析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开封地区奶牛隐孢子虫种类及基因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