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1-10-16 01:51张俊凯梁昌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乡镇农民农村

张俊凯,梁昌莲

(晋中学院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榆次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张俊凯,梁昌莲

(晋中学院 体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对榆次区10个乡镇18岁以上(不含学生)的农村居民458人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从发展趋势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意识已初见行动,农村体育日渐社会化,以“篮球进村”“路径健身”和“节庆体育”三大工程,开创出富有黄土风情的农村体育新路子.同时对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凸现的“农民工”创业与健身的矛盾,提出了对策.

榆次;农村;全民健身;体育

榆次区是一个拥有25万农村人口,农业产业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给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农村体育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没有九亿农民的体育健身,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身体水平的提高,体育强国将成为一句空话”[1].换句话说,农民不富,整个区就不算富,农村体育不发展,全区体育就不算全面发展[2],调查分析现阶段新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对实施全民健身国策,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榆次区10个乡镇的218户,18岁以上(不含学生)的农民458人,以及区文体局、部分乡镇干部.

1.2 调查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和去图书馆收集资料的相关信息,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对榆次区10个乡镇的218户,18岁以上(不含学生)的农民458人,采用随机问卷调查;对区文体局、部分乡镇干部进行了访问调查.同时,实地考察了农村健身场所及体育器材分布情况.

1.2.3 访谈法

有计划的访问县文体局、部分乡镇干部.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等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体育人口及分布特征

参加体育活动的总人数与体育人口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制定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3].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有19.1%的人参加了至少一项体育活动,6.72%达到体育人口标准.从年龄结构看,老年人为主,占总人口的78.7%,青壮年最少.60岁以上开始反弹,女性对健康的参与更具有稳定性,这种现状的形成是我国社会、家庭结构所致,短时间难以改变.

体育与经济密切相关,榆次区体育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处平川,经济比较发达或靠近城郊、铁路、公路沿线的村镇,占农村体育人口的87%.调查中还发现农闲季节,山区的弄明多数蹲在街头晒太阳,缺乏体育娱乐健身的意识和健身方法,淡漠的休闲意识深深地侵蚀着最需要锻炼身体的农民.总之,农民与市民相比,农民真正用来消费娱乐、健身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表1 农民每周参加健身活动的次数一览表(人)(N=458)

2.2 农村体育的环境条件

表2 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一览表(%)(N=458)

山西省农村人均拥有体育场地(含学校)不足0.3平方米,是严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2].调查中显示,榆次区农村健身活动的场所以家庭为中心,以就近为原则,院宅、路旁、地埂是农民健身的主要场所,有41.5%的人分布在乡镇文体室或路径健身场,活动点分散,组织形式是自发的.活动项目男性青年以武术、篮球、台球为主,女性以街舞、健身操、扭秧歌等兴趣最浓,中老年人则以散步、棋牌为主.农村体育客观上收到季节和劳作特点的影响,农闲季节、庙会是农村竞技体育竞赛的最好时机.

表3 农民参加健身活动主要项目一览表(%)(N=458)

调查中了解到农村体育机构88.6%的乡镇没有体委、农民协会或社会体育指导站,多数以村委会、团支部代管,基本上都是兼职.体育经费来源以行政拨款、按人头摊派或企业赞助等方式,多用于体育竞赛和购买健身路径器材,且随意性较大.

表4 农村体育机构一览表

表5 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览表(N=458)

2.3 农民的体育意识与健康状况

表6 影响农民健身活动的主观因素一览表(%)(N=458)

表7 影响农民健身活动的客观因素一览表(%)(N=458)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4].调查显示:86.7%的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比较重要,但强调抽不出时间去锻炼,有8.2%的人认为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有可无.2.48%的人持无所谓态度.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体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年形成的心理定势被冲破了,开始讲究饮食卫生,掌握简单的医学知识,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求富、求乐、求健康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时尚.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参加健身活动的不足,像困扰城市人一样的“现代文明病”开始肆虐农村,“三高”病人比例增多,气管炎、哮喘、胃病等都与男性吸烟、饮酒关系密切,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是农民罹患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

2.4 农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

我国在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财政投入长期倾斜在城市,而广大农村却颇为短缺,这是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民没有退休金,万年生活保障主要靠自己承担,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心存后顾之忧.因此盖房子,娶媳妇成为致富的“奋斗”目标.太谷人有待客憨厚的习俗,婚丧嫁娶、逢集赶会都舍得花费,青年人的衣着消费逐渐趋于城市化,中老年人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而花钱买健康的消费意识显然淡泊.调查表明:榆次区农民体育消费人均31.78元,主要用于运动服装购买,这些服装和鞋袜常是劳动与健身共用,而购买体育书籍的费用极少,用于体育的资金投入是微薄的.

表8 农民年均用于体育消费的金额一览表(%)(N=458)

2.5 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劳动力转移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农民意识到单靠种地的收入增长缓慢,发展商品经济就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流.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潮流般地向非农业转移,这些“农民工”主要从事冶金、机械、电气、化工、煤焦、建材、轻纺、食品等行业,更多的时间投入“发家致富”的事业上,主要精力忙于生计和繁重的家务劳动,余暇的时间很少,给开展健身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

3 榆次区农村体育发展对策

3.1 政府的投入,增强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

政府的意识已见诸行动,表现在(1)上学:政府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看病:推行新型合作医疗;(3)社会保障:实施农村低保制度;(4)体育:1987年榆次区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从此昂起了“龙头”.榆次区的三个乡镇曾经被评为“亿万农民体育活动先进乡镇”给农村体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今,又要建设小康乡镇,推动乡镇建设,区政府提出从2007年实施“体育下乡,篮球进村”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节庆体育”工程,并且规定了乡镇干部参加篮球比赛在年终考核时加五分的政策,激发了村官和村民对身边健身设施的热情,乡镇修建篮球场、文化院,村村安装路径健身器材,使农村文明健康的生活观悄然生根.

3.2 经济的支持,实现农村体育社会化

体育与经济密切相关,上世纪90年代,榆次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结构.例如: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白象方便面、恒顺精品醋、山西威特食品等农夫产品加工企业,娃哈哈果蔬饮料和古船面粉项目等品牌项目落户我区.并且逐渐形成冶金、机械、电气、化工、煤焦、建材、轻纺、食品八大产业的经济结构.榆次工业园区先后被评为“山西省五大精品园区”、“先进民营经济园区”和“山西省示范工业园区”.富裕后的农民打破了体育局独家办体育的旧格局,拓宽了农村体育的资金来源,出现了“农民体育农民办”的新趋势.榆次区农民曾自筹资金承办了榆次区“丰收杯”和“小康杯”农民篮球赛,乡镇间的乒乓球、象棋、拔河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3.3 打造“三项体育健身”工程,开创农民体育的新路子

榆次区东阳镇是摔跤传统乡,自古崇尚武风,素有习武健身传统,群众性活动很普及.东阳镇曾经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摔跤的人才.榆次区政府在2009年5月1日成功举办了“中远威”杯首届全国中国式摔跤跤王争霸邀请赛.

2007年榆次区打造“篮球进村”、“健身路径”和“节庆工程”,丰富了农村社会文化.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97%的农村安装了1-3处路径健身器材,健身场地人均1.69m2.预计将在2010年10月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块篮球场地.调查中显示,2009年春节期间榆次区举办了乡镇篮球、拔河、乒乓球赛等多种体育比赛,农村普遍闹社火,开展舞龙、舞狮、背棍、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等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正月十五设“挠秧”摔跤擂台赛.据统计2009年榆次区乡镇村两级共举办各类体育比赛28次,参赛农民运动员达6218人次,由此看出当今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温饱的生活,转而追求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新生活.

4 结论与建议

4.1 根据榆次区农村体育的实际,《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应确立以乡镇为重点的发展目标[3],由乡镇辐射村庄.

4.2 今后应加强农村体育的组织领导,成立或健全体育辅导站,协调医疗部门定期为农民进行健康体检.

4.3 武术、篮球、乒乓球、健身操、路径健身活动是榆次区农村群众参与最多的项目.继续抓紧打造“篮球进村”、“健身路径”和“节庆工程”等三大工程,在运作过程中坚持群众参与性原则,淡化“轰动效应”,进一步促进榆次区体育文化活动品牌化.

4.4 建议工矿企业成立“农民工”工会,把这一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福利事业之内,创造健身环境条件,使他们成为健身不可忽视的群体[2].

〔1〕张发强,全民健身计划文集(六)[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0.

〔2〕马成亮.山西省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9-11.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第一阶段实施[S].体育工作情况,2002(23):25.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知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3-225.

〔5〕秦椿林.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6〕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7〕高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62-65.

〔8〕李宁波.农民有了城里人的感觉[N].山西日报,2005-08-21.

〔9〕郭思.体育走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N].中国体育报,2005-07-05.

G812.42

A

1673-260X(2011)11-0189-03

猜你喜欢
乡镇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饸饹面“贷”富农民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