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特点研究

2011-10-16 07:07李伟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赤峰市总数城区

李伟轩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特点研究

李伟轩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广场体育锻炼就是在面积广阔的场地进行的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锻炼活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赤峰市城区广场内体育锻炼的市民进行调查,志在了解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的开展情况,以为了解赤峰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赤峰市;广场;体育锻炼

1 前言

广场就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广阔的场地.”[1]广场体育锻炼就是在面积广阔的场地进行的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锻炼活动.

赤峰市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东南与通辽市和辽宁省朝阳市毗邻,西南与河北承德接壤,西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赤峰”因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近年来随着赤峰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美化城市保持国家卫生城的良好形象,提供市民所需的休闲娱乐场所,赤峰市政府加快城区范围广场的建设步伐,在原有文化广场的基础上新建了赤峰市政府广场,红山广场和松山区政府广场等一系列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些广场的修建即增快了赤峰市城市化进程,也为城内居民提供了必要的体育锻炼场所.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专著、中国知网的检索,收集并整理了有关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学基础、体育原理;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其作用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对相关文献资料做了重点阅读和分析,并注意不用文献之间的相互补充,所获取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严格按照《体育科学科研方法》所要求的内容和形式,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及访问一些赤峰市体育局主管社会体育锻炼和全民体育开展的领导和老师,设计满足本文研究所需要的问卷,并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

拟定问卷:

《赤峰市城区内广场体育锻炼开展情况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为赤峰市城区广场进行体育锻炼锻炼的普通市民,主要是针对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参与时间、次数、项目、感觉等情况).发放时间为2011年6月1日到15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2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5.8%.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特点分析

3.1.1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职业特点分析

表1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职业特点分析表

有表1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人群职业中,退休的人数最多有107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29.%;事业有67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8.3%;其他有56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5.3%;企业有53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4.5%;个体有44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2.0%;无职业的有39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0.7%.从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人群职业相对复杂,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群都有,由以退休为最多.也说明了赤峰市无论各行各业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认可相当,各行各业都有锻炼的需求.

3.1.2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年龄特点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中最多的是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104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28.4%;46-55岁的有91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24.9%;36-45岁的有84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22.9%;26-35岁的有59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6.3%;25岁及以下的有28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7.7%.从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随年龄的增长,锻炼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主要以36岁以上为主,可占到被试锻炼总人数的76.2%.

表2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人群年龄特点分析表

3.2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频率分析

表3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每周参与的频率分析表

由表3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每周参与的频率最多的是4-5次有137人,占被试调查总数的37.5%;其次是每周2-3次有122人,占到被试调查总人数的33.3%;每周5次及以上的有73人,占到被试调查总人数的19.9%;每周1次的有34人,占到被试调查总人数的9.3%.从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人群,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相对较多,大部分的人都在每周3次以上,已达到体育人口所要去的锻炼次数.

3.3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时间分析

表4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时间分析表

由表4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时间分布最主要的是傍晚有218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59.6%;清晨参与体育锻炼的有101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27.6%;下午参与体育锻炼的有33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9.0%;上午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有14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3.8%.从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时间最多是傍晚和清晨,占到被试调查总人数的87.2%.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主要是,赤峰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酷热而少雨,笔者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是在夏季(2011年6月1日到15日)这一时期的赤峰市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都笼罩在酷暑之中,锻炼的人群相对较少,而清晨和傍晚则相对凉爽,较适宜锻炼,在这一时间锻炼的人群也相对较多.

3.4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项目分析

表5 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项目分析表

由表5可知,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参与的项目中人数最多是舞蹈有154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42.1%;慢走有77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21.0%;太极拳有53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14.5;其他有50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13.7%;慢跑有32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8.7%.从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区广场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舞蹈类的体育锻炼项目,出现这一调查结果笔者分析为,舞蹈不但姿态优美,还具有很强的锻炼和塑身的功能,很受广大城市居民的喜爱,在赤峰市广场内无论是玉龙广场还是红旗剧场,每天的清晨和傍晚都会看见特别度的市民进行有组织的舞蹈练习,而且松山区的城市运动广场还建有两片10000平米以上的跳舞场地,且政府还提供灯光和音响设备,使得赤峰市城区范围内舞蹈的练习者相对较多.

3.5 制约赤峰市城区居民参与广场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有表6可以看出,制约赤峰市城区居民参与广场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家务因素有109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29.8%;其他因素有84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22.9%;时间因素有70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19.1%;社会交往因素有69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18.9%;工作因素有34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9.3%.从中可以看出制约赤峰市城区居民参与广场体育锻炼的原因相对分散,时间因素、家务因素、社会交往因素、和其他等因素都在20%左右.

表6 制约赤峰市城区居民参与广场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赤峰市城区居民广场体育锻炼人群职业中退休的人数最多有107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29.%;锻炼人群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104人,占被试调查总人数的28.4%;每周参与的频率最多的是4-5次有137人,占被试调查总数的37.5%;参与的时间分布最主要的是傍晚有218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59.6%;参与的项目中人数最多是舞蹈有154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42.1%;制约赤峰市城区居民参与广场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家务因素有109人,占到被试调查总数的29.8%.

4.2 建议

4.2.1 加强宣传力度

加强体育作用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城区居民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可通过定期的社区板报、横幅等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请学校体育教师等专业人士进行关于体育方面的讲座等.让赤峰市城区内的居民对体育的形式、作用等各个方面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4.2.2 加快城区广场的建设力度

赤峰市城区广场被居民所接受,深受居民喜爱,但当前赤峰市城区范围广场依然相对欠缺,很多市民为了参加锻炼需要步行很长时间,这也为赤峰市城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了一定瓶颈,制约了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4.2.3 加强指导

赤峰市当前城区广场体育锻炼人群,多以自发形式进行,很多锻炼者所进行的体育锻炼方式和采用的一些动作并不是很正确,也不是很正规,欠缺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导.并辅之以科学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方式,将会对赤峰市城区广场体育锻炼的市民有一定帮助.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赵煌庚.城市广场文化解析[J].求索,2004(11):113-114.

〔3〕潘允康.拥有闲暇:城市居民新的社会财富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2(5):88.

〔4〕刘君.广场文化研究[J].学术交流,2004(8):131-133.

〔5〕刘德佩.从群众体育到社会体育[J].体育文史,1996(4):10.

〔6〕张瑞琴.浅论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6):116-117.

G812.4

A

1673-260X(2011)11-0207-03

猜你喜欢
赤峰市总数城区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赤峰市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赤峰市通联站站长——刘国良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