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构想*

2011-10-18 08:10臻,陈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6期
关键词:数据库评估信息化

刘 臻,陈 瑾

(1.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北京100875;

2.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教育学院,Bloomington IN 47408)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构想*

刘 臻1,陈 瑾2

(1.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北京100875;

2.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教育学院,Bloomington IN 47408)

当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和现代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使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迈向公正、透明和多元的基本条件。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和普及相对较晚,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基础薄弱,建立系统的、共享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评估和服务平台以及可持续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开放性、科学性和常态性是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及评估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及其与国内的分析比较,提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

一、引言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公正、透明,实现评估模式创新,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向高校及社会服务转型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要素及过程信息为基础,建立科学、开放、动态的质量评估方法及模型,以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在过去很多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可用的和可靠的高等教育信息和数据平台,也还未建立可持续的信息采集及应用建设机制,这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期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数据库及评估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及其与国内的分析比较,提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二、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现状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非常注重教育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并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以促进教育信息管理的服务性,决策的科学性,知识的分享性,评估工作的协作性。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到最先进的国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水平。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分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在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州政府还是专业性评估机构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信息和数据建设,并已建有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相关的多层次数据库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美国大多数高校在学校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有学校教学质量信息数据库以及在线的评估工具。下面分别简要介绍联邦政府、州政府、专业评估机构和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方面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建设和负责运行的高等教育信息相关的大型数据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国高等教育综合数据库系统 (IPEDS:the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另一个是全美学生信息交换中心数据库(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 House)。IPEDS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负责建设,以学校为统计尺度的大型数据库系统。其数据指标覆盖广泛,涵盖了学校的基本信息、人力资源、学生招生、入学、毕业、学位授予等统计信息,还包括了学校财务及特殊教育服务等方面的信息。IPEDS通过网络向大众提供尽可能周全的高等教育信息服务,包括学校信息查询、学校信息对比分析、学校排名、指标变化趋势分析、分组统计以及预定义报表、调查报告和自定义报表的下载服务。这样系统不局限于信息的发布,还进一步提供数据的横向、纵向及比较分析功能,并面向专业机构和个人采用会员申请方式来提供更加专业的数据及网上应用服务。全美学生信息交换中心是由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立的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为全国范围的学生学位及入学认证、注册等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该数据库自1995年以来已经建设了15年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全美3,300多所院校及92%的学生都已经成为该系统的用户,访问次数每年超过1亿次。全美学生信息交换中心数据库是以学生为统计尺度建设的数据库,并基于“云服务”的思想,对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学生信息服务的一体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并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降低了高等教育管理成本。其信息服务包含学生贷款、资助信息、电子成绩单、入学认证信息、学位认证信息等。

在美国各个州几乎都设有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都建设有自己的网站,面向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主要为社会提供该州高等教育机构的详细信息查询,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如加州高等教育委员会(California PEC,简称CPEC)建设的信息平台目前向社会公众发布了超过五千万条数据记录,包含了加州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信息、学生入学、转学、升学、毕业及学位授予和毕业信息,还包含了每个学校的教育资助、学费、各个县的经济及人口等信息。CPEC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分类检索功能,还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的报表功能,如自定义数据指标获取不同报表、各数据指标的趋势分析、州内各县或美国各州间的信息比较、教育信息与人口经济社会信息的关系分析,尤其是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可以为教育统筹管理提供强大的分析和决策依据。

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评估工作的授权和管理机构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简称CHEA),而具体实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机构是各个区域性的专业评估机构。CHEA建设的数据库包含了7,700余所具有学位授予权或者没有学位授予权的机构信息以及 18,700多个专业信息。CHEA数据库的数据直接来源于各鉴定机构并通过网站提供经过CHEA确认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项目的认证信息查询。由于美国各大州在教育上的相对独立性,各个地区认证委员会也建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发布认证的规则和流程,公布认证结果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由南部地区院校协会(SACS,网站为http://www.sacs.org/)及中北部地区院校协会(NCA)联合创建的AdvancED信息平台(网站为http://www.advanc-ed.org/),共同服务于两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其数据资源及服务功能不只是停滞于认证的层面,还致力于教育研究及服务对象(学校及学区)的教育改进工作。这主要是通过网站上的“AdvancED资源网络”、“AdvancED网上商店”来实现。AdvancED通过资源网络,使其服务对象可以将好的教育经验共享,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AdvancED通过其网上商店,向它服务的院校和学区提供调查问卷等评估工具,以辅助它们进行自我评估,这些都为教育的改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美国的大学内部分别建设有服务于内部质量评估保障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美国的大学教师教学评价是一种由学校组织的内部事务,校外任何组织都无权干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教师本人、校友以及记录等,评价方式有系主任评估、同行评估、教师自评及学生评教等。美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注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如大型数据库、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学质量评估来说,关于教师的各种日常资料可以录入数据库,评估人员不仅可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评估,而且可以与外校的教师进行比较,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关于教师教学的问卷调查,由计算机对各种指标数据进行处理。[1]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与保障开始付诸于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数据库的建设,重视数据的开放共享及其服务功能。但这些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我国国家级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为主,具体承担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但目前还没有面向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能对社会和高等教育机构开放的大型集成数据库系统。中国教育统计网(http://www. stats.edu.cn/)是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统计信息查询检索平台。但目前只能查询到全国和分省市的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指标有限。省市级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以江苏教育评估院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为代表。但这些网站主要是公布政策法规以及服务指南,缺少面向社会发布的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或质量信息。总之,通过对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官方评估机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情况的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数据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标准。(2)没有可持续的数据建设和服务机制,缺乏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的信息化平台。(3)高等教育信息数据共享性差,服务性差,缺乏公共服务意识,目前还停留在研究层面。

我国存在一些民间的评估机构,主要集中在研究大学排名的评估机构[2],其中以武汉大学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及中国网大排行榜为代表。他们均是以各种学术期刊和引文数据库、国内外研究报告、一些部门的统计数据以及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大学进行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及物资资源的排名。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保障教学质量服务,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尤其是2003年我国开展首轮大规模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各高校纷纷设立了校内评估机构,并逐步建立起了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只是初具雏形,在要素结构和建设内容上还不完善。虽然很多高校已将计算机引入教务管理部门,但却没有发挥其在教学常态监控和自我诊断上的作用,尤其缺乏相应数据库及系统工具的开发建设。除此,我国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向生性和针对性,容易忽略教学过程的信息,轻视学生的发展信息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量表也往往采取“一表多课”的形式,不具针对性。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并试运行“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将采集和统计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定期发布、整理和分析高等学校教学基本信息和数据,并建立定期发布学校教学状态数据的制度,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向前迈进。

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础,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和数据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科学化的前提条件。将是集成高校基本信息、师资、学生、教学、科研以及办学条件等全方位的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数据库。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总体设计、分层次部署、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思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基础数据库。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可采用 “三层用户、两级中心”的模式进行设计。“三层用户”分别是指教育部用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用户和高校用户;“两级中心”是指数据库系统可以在教育部和省级两级运行和分级管理。采用元数据管理来实现对指标数据的柔性管理,以满足评估数据指标体系的扩展性和完备性要求;通过分区存储方式存储历史基本状态数据和分析结果数据,以便直接查询,满足历史基本状态数据的沉淀性要求;采用自顶向下和属性重要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确保评估数据对分析的支撑性;采用“三层用户、两级中心”的架构,以满足数据的分级上报和高校教学的自我诊断和分级诊断。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指标将以教育教学管理环节的基本要素,即学生、教师、资源,作为教育基本要素维度,建立起一套既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又有利于对教学整体效果进行“诊断性”或“终结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多个观测变量组成,其中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教学过程、条件与利用、培养成果和社会声誉、背景环境。数据采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采集方式包括: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直接数据报送等。并开发数据转换界面,使部分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校可以直接将数据导入数据库系统。高等教育质量信息数据采集的周期主要包括学年和学期两种。所有描述教学状态的指标全部以一学年为周期,而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生活条件等指标则采用半年为周期。

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通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并实现质量评估的常态化、多元化、服务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通过基于网络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质量评估的效能,推进高校建立人才培养评估的常态机制,保证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评估方法和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多元化建设。利用高等教育质量信息数据库提供的充分、翔实的数据和事实资料,可以优化评估流程,规范评估过程,减少人为干预,促进评估方法和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还可以根据分类标准灵活定制不同类型院校的评估方法和流程,促进评估方法和流程的多元化。提高评估过程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充分发挥网络数据库共享性强的特点,通过信息发布和反馈等手段,提高评估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从而建立开放共享的评估环境,实现“阳光评估”,这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参与度,同时也能扩大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社会认同度。[3]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是,针对评估工作中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的各种工作及质量评估相关基本信息,直接服务于各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可以实现基于互联网、服务于教学评估工作的全国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状态数据的采集、整理汇总及综合分析功能,为教学等方面质量评估工作提供信息化手段,固化新的评估方式方法,提供评估数据和计算工具,提供公示和查询监督功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评估成本。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平台基于网络进行工作,具有多元化的分类标准库、分类的评估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专家库、分类的评估指标库、评估算法和模型库。同时具有专家管理、知识库管理、文件管理、评估工作流程管理、评估指标体系管理、资料文档管理、评估算法体系管理和评估方法的比较选优等功能(如图所示)。

通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基于网络数据库的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估、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质量的自我诊断与评价、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以及社会公众的网上评估。随着信息技术和评估工作的不断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方式、方法和技术会不断创新、改进并逐步完善。

[1]钱萌,田东平.中美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52-54.

[2]朱淑华.国内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研究现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4):7.

[3]刘臻,陈平,魏红,钟秉林.融合信息技术,完善评估方

G40-03

A

1673-8454(2011)11-0004-04

*项目支持: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AIA060009-1)。

猜你喜欢
数据库评估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评估依据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