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体质

2011-11-02 06:33柳士同
四川文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鹰潭女足运动会

□柳士同

体育与体质

□柳士同

记得当年毛泽东曾有一个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见,体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体质。然而,五十多年来,体育倒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要不,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体育健儿,那么多的奥运金牌呢?体育是发展了,我们人民的体质又如何了呢?是不是普遍增强了呢?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民的体质实在是不容乐观,甚至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首先,心脑血管疾病的蔓延就很值得我们警惕,据说我国高血压病人竟高达0.6亿,也就是说每2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人,这还不够触目惊心的么?何况这还不包括不太可能患高血压的少儿和从未检查过自己血压的人在内。很多过去老年人才会生的病,如今在中青年人群中已毫不鲜见。近20年来,中、韩、日三国的少年儿童经常举行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明显看出,中国儿童的体质远远不如韩、日两国,体力和耐力都不如人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的恶化,饮食的污染,医疗的缺位等等,但体育运动的发展已渐渐偏离了增强人民的体质这一宗旨,不能说不是个重要原因。事实摆在这儿:在各种国际体育比赛中,中国人得的金牌远远多于韩、日两国,为什么我们少儿的体质反倒不如人家呢?不仅身体素质,还有心理素质,都在明显地下降。仅以目前青少年的自杀现象为例,不仅有大学生,有中学生,甚至还有小学生!

中国对体育运动的投入是“举国之力”,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相比。有些国家的运动员,连赴赛的机票都是自己掏腰包;可中国国家运动员的一切开销,都是由国家支付,或者说都是由纳税人支付。即使踢得不能再臭的国脚们,也照样大把地花着纳税人的钱,年薪照旧上百万。我们的观念一贯是,在国际上获奖就是为国争光,就是“扬我国威”。那么,得不到奖呢?像“国脚”这样永远也踢不出去的球队呢?岂不是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尽了?但他们似乎从来也没因此而感到脸红过。我们总也走不出为政治服务的怪圈,总是爱把什么事都跟政治绑在一起;什么都得图个最大最多,“天朝”情结似乎至今也未完全化解。奥林匹克运动会,不过就是个运动会罢了。全世界已经举办了三十多届,举办的国家和城市也已有三十多个,有像我们国家这样提前八年就开始呼隆的吗?有像我们国家这样全民齐动员的吗?体育运动就是体育运动,没有必要把它变成政治宣传和商业运作。我们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举办“奥运会”的,举办过这一运动会的国家,也没听说他们自举办了“奥运”,国力便强盛了,威望便提高了;而且通过举办“奥运”,他们国家便发了财富起来了。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为什么不多投入点儿到增强全民体质上去呢?我们以一个平常心从容地对待各类比赛不好吗?如果我们能把奥运比赛“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真正学到手,并把它贯彻到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当中去,那才是我们通过承办奥运所获得的最大福祉。

另一件趣事也值得深思,据《南方周末》报道,在第12届江西省运动会上,青少年女足比赛,“吉安女足以40∶0狂胜鹰潭队。”这一比分大概可以上吉尼斯纪录了吧?鹰潭女足的队员觉得“太丢人了,当时恨不得一头撞死。”体育局长也担心“这件事会对鹰潭申办下一届省运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其实,我倒是很看好鹰潭的,因为据那篇报道,鹰潭的“群众体育”一向搞得很好,“全民健身活动连续11年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这一表彰倘若是实事求是的,那至少说明了鹰潭市重视了“增强人民体质”。只要人人都身体健康,即使在比赛中输了,也没什么丢人的。没有输的,哪来赢的?没有第二第三乃至垫底的,哪来第一和前几名?有许多国家,在奥运会上从来也没拿过金牌,但人家照样生活得很好,照样健康快乐长寿。能拿金牌多拿金牌当然好,金牌拿得少或拿不到,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拿不拿金牌拿多少金牌,与爱不爱国以及爱国的程度,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无论谁夺得第一、拿到金牌,——不管他(她)是哪个国家哪个种族的运动员,我都会为他(她)鼓掌替他(她)欢呼。但是,如果为拿金牌为争名次而不择手段,那就为人所不齿了。我们有多少运动员由于长期超强度超负荷的训练,而落下残疾的?这不完全背离了体育运动的宗旨了吗?如果一个教练竟然说出诸如“你就是死在台上,也得把冠军给我拿下来”这样的话,那就不仅仅是玷污了体育运动,而是缺乏起码的人性了。

陈丹青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没有生猛活泼的体育生态,只有奖牌,这样的体育是有病的。”不能全面地“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窃以为,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而快乐地活着,这才是最根本的道理。

猜你喜欢
鹰潭女足运动会
姚春生
致敬女足!致敬为水产事业而奋斗的女神们!
鹰潭火车文化研究
我要参加运动会
冠军游行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与众不同的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