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临淄——景观生态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2011-11-10 02:51吴婕黄靓
现代装饰·理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临淄文脉景观

吴婕 黄靓

摘 要 面对现代城市景观中不断涌现的审美、生态、社会、经济问题,保留历史遗迹与维护自然生态并重,更能体现出我国当代生态原则下的设计观念。本文以古城临淄市民中心规划设计案例作为切入点,分析以地域特征与历史文脉作为景观生态设计途径,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市民中心;地域特征;历史文脉

1.筑“城”景观的范畴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市民中心规划设计为例,临淄区市民中心是城市主要功能聚集区,具有强大的活力与引力,同时也具有对整个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城市生活的运转。市民中心区拥有城市地标和特征界面,是政府、文化等公共功能的所在和第三产业的高度聚集区域。这些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这就是城市

景观 。

2.构筑生态文化之“城”

所谓景观生态设计其定义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景观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景观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文化作为历史的投影,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即使同一民族,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自身的运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呈现出各异的特征。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景观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构筑生态文化之“城”基于对景观的综合理解,提出以维持整体景观的统一性;提高景观的可持续性;突出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点三个基本目标为指导,着重提出注重地域特征与历史文脉作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的分支之一,应着眼于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弊病,以恢复场地生境的思路与手法修复城市景观“疮疤”。

3.筑“城”临淄的方法论与实践

3.1注重地域特征与历史文脉体现设计

随着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历史价值、传统的文化价值又重新得到了强调。特别是生态主义强调的保留基地元素和后现代主义倡导的历史文脉更加推动了地域特征、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对基地的仔细阅读是形成一种最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的起点,同时也促成了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肌理的理解和更广泛文化上的思考。我们今天所经历的高速度、大规模的开发是对数千年农业开垦过的风景的覆盖,但对那种载荷着厚重历史内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抛弃,往往会在我们新世纪的城市文化中留下空白,新世纪的城市形态也许应是在这个千年沉积的地貌、肌理、形态上开凿、叠加与渗透。

3.2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齐国是春秋首霸、战国七雄之一,齐都临淄作为古代城镇蕴成时期代表性空间形态有质的飞跃。对应西周时期更为灵活多变,超过周代筑城思想《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王都之制。但总体来说城镇空间建设基本继承了西周先祖的空间理念,“井田” 式空间组织形态得到了广泛继承。基于这种城市现象及其意义的本源,提出如何从与传统空间的契合点上找出某种可以持续发展的和谐因素?新世纪生活如何与传统空间的结合?传统文化的呼应如何与新世纪的城市文化结合?

首先,尊重场地现状,保留齐都体育城、齐都体育场和临淄区投标管理中心和已建球场。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历史文脉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土壤、植被及资源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一切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图1)

其次,营造开放空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井田制”思想,营造开放的方格网状市民休闲空间。场地区域呈小地块和纵横路网结构,这些小地块可作为商业、办公、娱乐休闲场地等配套功能之用。(图2)

第三,虚怀,以纳“百川”,用隐喻的方式来创造富有意义的空间和形式,并采用对部分场所的保留和改造来体现场所精神和历史文脉的延续。“开放、保护、融合、个性”的空间艺术涵盖了其物化形态,反映了历史性城市的全貌及其独特的、形象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 。体现出古代文明的延续性、并呈现为多元化和多中心性。

寓意齐都城的半框形主体建筑结合体育城的现状布局于开放空间系统之上,外围设置 “护城河”,明确的表明保护齐文化精华的态度;连续建筑体,隐喻城墙,既是对历史临淄城的记忆,也是现代“文化之城”的外壳,隐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图3)建筑底层架空,既实现公共空间的开放、连续,又表露出“齐文化”融合世界文化的姿态。主体建筑与景观水系交接之处未来将是市民最乐于光顾的户外滨水活动空间,同时也隐喻齐文化与外界文化冲突最为明显之处,此处文化交流最为频繁,既表现出齐文化的个性,又展示多种文化的融合之美。

第四,延续文化脉络,在主体建筑设置内部庭园,开放空间中设置文化遗迹为核心的景点,周遍散落着斑点历史的意向都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手法,共同形成历史文化信息点状网,展露以齐为主体的文化神韵。(图4)

3.3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

“当地的自然资源”通常指的是大量的地方性的建材和植物材料。建材和植物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当地的材料,不仅可以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以及相关花费,还可大大减少对异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相关运输路途中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运用当地材料的设计作品更能创造出朴实、浓郁的地方传统风格,令人产生强烈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本方案设计注重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以务实性为基础,强调开放变革,形成兼容并蓄的特色。借助本地优势建筑材料技术,拓展性地使用化工、陶瓷等建筑材料。文化中心足球博物馆将蹴鞠传统藤编制工艺作为建筑的“外衣”,回应足球历史。文化中心影剧院媒体建筑采用LED发光材料进行建筑围护,形成地方文化宣传体。(图5、6)

4.结语

总之,物质形态背后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是筑城临淄中最富魅力的信息因素,这种文化信息因素是城市中最值得保护和发展的东西 。并充分体现物化形态因文化发展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延续发展和维新式演进的态势。临淄市民中心作为人类高度文化的剧场舞台是地理的网织工艺品,是经济组织制度的过程,是社会行为的剧场,是一种集中统一体的美的象征,是一个完整的、巨大的空间艺术品。它在人类最初并非无意识的进行空间堆砌,而是有目的的依据特定的意识理念和原型营造。临淄市民中心的规划设计充分展现了其地方性的存在和传统文化现代演绎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郭晋平 张芸香.《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J]. 中国园林,2004(2):44-46.

[2] 易敏 沈守云. 浅析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 大众科技,2006(6).

猜你喜欢
临淄文脉景观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景观别墅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火山塑造景观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沾化至临淄高速公路北贾枢纽立交段选线研究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富足繁华的第一大都会